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课程实验中不能体会到快乐?问题根源之一在于: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难以关注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和生活需要,片面强调知识的识记,使儿童在教育中难以体会到应有的童年生活和乐趣。因此,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体现实验,变传统的“书本知识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的互动模式。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根据数学学习的需要,把它延伸到生活情境中,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进而去感悟、探索。
1.精心设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乐趣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的主渠道,而一堂课的开始往往是学生能否进入主体角色的关键之处。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自然、亲切的生活知识导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主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积极性往往是最高的。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圆的面积》的教学时,请学生帮忙算出学校花坛的占地面积。在进行《比例尺》的教学时,我请学生将校园的平面图画在指定的一张纸上,学生产生已有知识与任务之间的矛盾,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为校园画平面图,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就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就是要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就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精心设计题目,尽量创设生活情景的实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留意身边的事,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的问题。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多加了要减去,少加了还要加上;多减了要加上,少减了还要减”等凑整简算的算理。既能体验生活,又能解决数学。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例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年分是闰年还是平年,自己的生日是大月还小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创设贴近生活情景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一些课本问题以后,要有意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它扩展延伸,变成多个与原问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决方法相类似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张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通过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他们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根据数学学习的需要,把它延伸到生活情境中,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进而去感悟、探索。
1.精心设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乐趣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的主渠道,而一堂课的开始往往是学生能否进入主体角色的关键之处。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自然、亲切的生活知识导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主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积极性往往是最高的。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圆的面积》的教学时,请学生帮忙算出学校花坛的占地面积。在进行《比例尺》的教学时,我请学生将校园的平面图画在指定的一张纸上,学生产生已有知识与任务之间的矛盾,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为校园画平面图,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就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就是要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就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精心设计题目,尽量创设生活情景的实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留意身边的事,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的问题。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多加了要减去,少加了还要加上;多减了要加上,少减了还要减”等凑整简算的算理。既能体验生活,又能解决数学。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例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年分是闰年还是平年,自己的生日是大月还小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创设贴近生活情景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一些课本问题以后,要有意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它扩展延伸,变成多个与原问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决方法相类似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张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通过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他们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