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语文苏教版中所选的古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学习、品味古诗词,剖析其语言,感悟其涵义,体会其趣味,以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的教学中吸取古诗词之营养,探索其真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作了大胆尝试。
一、鉴赏意趣,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小学教材中选用的古诗中,不少内容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譬如,我在执教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首先鼓励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从中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从正面观察就“横看”,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观察就是“侧看”,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高”、“低”、“远”、“近”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简要描述。诗人仅用寥寥十四个字就概括出写庐山的本质特征,并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鉴赏中激发了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学效果美不胜收。
二、注重诵读,优化学生情感能力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是古人早已直接的经验,作为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才能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感悟古诗词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实现思维和能力上的双赢性提升。其实,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是从朗读开始,可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握诵读环节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注重反复朗读,从而领悟味诗词中的韵味。譬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把握如下“三大关”:
第一关,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
第二关,让学生学习、掌握有关讲古诗词的节奏知识,诸如七言的节奏有二二三、四三五,言的节奏有二二一、二三、二一二等,当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关,潜移默化中溶入感情,让学生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诸如《泊船瓜洲》无限思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石灰吟》慷慨激昂,《七步诗》悲愤无奈……。类似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都是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我在引导学生诵读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就帮助学生假设自己站在一望无际的阔的大草原上,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眺望一碧千里的绿地上成群结队的牛羊,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了草原独特的迷人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呼之欲出。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披情入文”,使他们体验到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得到心灵上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事情人与当今生活相差甚远,况且古诗语言异于现代的普通文体,精炼含蓄,往往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状态。此时,假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那就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或者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譬如,我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课时,针对作品中出现的词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要求学生在闭目想象词人所描绘的情境,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位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的内心那份睹物思乡、愁肠百结的伤感。在想象情境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意境,玩味语言,与作者进行着默契沟通,心灵受到了震撼,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得到有效激发。
四、改词画诗,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做好的简单的翻译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其实,这是违背鉴赏古诗词的原则的,不能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只有适度安排学生对诗词进行合理化改写成为记叙文,才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和想象空间。在学生完成改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者在全班朗读,让他们突破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局限,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经典诗作的夸赞,由于教材中的诗词往往是图文并茂的,因此有利于学生揣摩作品蕴涵的意境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真乃生机勃勃、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吟诗,边作画,以画促解。譬如,我在执教《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领悟其意境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情境,把“瓜州”、“京口”、“钟山”的具体方位画的惟妙惟肖,作者王安石临岸眺望家乡的方向,家乡近在咫尺但因公务繁忙不能回家,对家乡的无的思念尽在一望中。类似通过画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教学改革多渠道,革新理念要记牢,群策群力闯新路,诗词教学效率高。但愿有志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力争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定用诗一样美妙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设置优化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美化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
一、鉴赏意趣,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小学教材中选用的古诗中,不少内容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譬如,我在执教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首先鼓励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从中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从正面观察就“横看”,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观察就是“侧看”,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高”、“低”、“远”、“近”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简要描述。诗人仅用寥寥十四个字就概括出写庐山的本质特征,并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鉴赏中激发了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学效果美不胜收。
二、注重诵读,优化学生情感能力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是古人早已直接的经验,作为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才能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感悟古诗词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实现思维和能力上的双赢性提升。其实,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是从朗读开始,可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握诵读环节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注重反复朗读,从而领悟味诗词中的韵味。譬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把握如下“三大关”:
第一关,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
第二关,让学生学习、掌握有关讲古诗词的节奏知识,诸如七言的节奏有二二三、四三五,言的节奏有二二一、二三、二一二等,当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关,潜移默化中溶入感情,让学生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诸如《泊船瓜洲》无限思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石灰吟》慷慨激昂,《七步诗》悲愤无奈……。类似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都是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我在引导学生诵读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就帮助学生假设自己站在一望无际的阔的大草原上,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眺望一碧千里的绿地上成群结队的牛羊,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了草原独特的迷人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呼之欲出。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披情入文”,使他们体验到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得到心灵上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事情人与当今生活相差甚远,况且古诗语言异于现代的普通文体,精炼含蓄,往往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状态。此时,假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那就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或者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譬如,我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课时,针对作品中出现的词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要求学生在闭目想象词人所描绘的情境,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位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的内心那份睹物思乡、愁肠百结的伤感。在想象情境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意境,玩味语言,与作者进行着默契沟通,心灵受到了震撼,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得到有效激发。
四、改词画诗,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做好的简单的翻译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其实,这是违背鉴赏古诗词的原则的,不能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只有适度安排学生对诗词进行合理化改写成为记叙文,才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和想象空间。在学生完成改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者在全班朗读,让他们突破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局限,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经典诗作的夸赞,由于教材中的诗词往往是图文并茂的,因此有利于学生揣摩作品蕴涵的意境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真乃生机勃勃、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吟诗,边作画,以画促解。譬如,我在执教《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领悟其意境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情境,把“瓜州”、“京口”、“钟山”的具体方位画的惟妙惟肖,作者王安石临岸眺望家乡的方向,家乡近在咫尺但因公务繁忙不能回家,对家乡的无的思念尽在一望中。类似通过画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教学改革多渠道,革新理念要记牢,群策群力闯新路,诗词教学效率高。但愿有志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力争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定用诗一样美妙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设置优化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美化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