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幽香 乘风飘扬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语文苏教版中所选的古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学习、品味古诗词,剖析其语言,感悟其涵义,体会其趣味,以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的教学中吸取古诗词之营养,探索其真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作了大胆尝试。
  一、鉴赏意趣,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小学教材中选用的古诗中,不少内容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譬如,我在执教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首先鼓励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从中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从正面观察就“横看”,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观察就是“侧看”,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高”、“低”、“远”、“近”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简要描述。诗人仅用寥寥十四个字就概括出写庐山的本质特征,并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鉴赏中激发了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学效果美不胜收。
  二、注重诵读,优化学生情感能力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是古人早已直接的经验,作为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才能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感悟古诗词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实现思维和能力上的双赢性提升。其实,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是从朗读开始,可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握诵读环节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注重反复朗读,从而领悟味诗词中的韵味。譬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把握如下“三大关”:
  第一关,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
  第二关,让学生学习、掌握有关讲古诗词的节奏知识,诸如七言的节奏有二二三、四三五,言的节奏有二二一、二三、二一二等,当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关,潜移默化中溶入感情,让学生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诸如《泊船瓜洲》无限思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石灰吟》慷慨激昂,《七步诗》悲愤无奈……。类似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都是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我在引导学生诵读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就帮助学生假设自己站在一望无际的阔的大草原上,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眺望一碧千里的绿地上成群结队的牛羊,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了草原独特的迷人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呼之欲出。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披情入文”,使他们体验到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得到心灵上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事情人与当今生活相差甚远,况且古诗语言异于现代的普通文体,精炼含蓄,往往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状态。此时,假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那就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觉;或者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譬如,我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课时,针对作品中出现的词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要求学生在闭目想象词人所描绘的情境,从中仿佛看到了一位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的内心那份睹物思乡、愁肠百结的伤感。在想象情境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意境,玩味语言,与作者进行着默契沟通,心灵受到了震撼,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得到有效激发。
  四、改词画诗,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做好的简单的翻译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其实,这是违背鉴赏古诗词的原则的,不能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只有适度安排学生对诗词进行合理化改写成为记叙文,才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和想象空间。在学生完成改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者在全班朗读,让他们突破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局限,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经典诗作的夸赞,由于教材中的诗词往往是图文并茂的,因此有利于学生揣摩作品蕴涵的意境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真乃生机勃勃、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吟诗,边作画,以画促解。譬如,我在执教《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领悟其意境的基础上画出相应的情境,把“瓜州”、“京口”、“钟山”的具体方位画的惟妙惟肖,作者王安石临岸眺望家乡的方向,家乡近在咫尺但因公务繁忙不能回家,对家乡的无的思念尽在一望中。类似通过画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教学改革多渠道,革新理念要记牢,群策群力闯新路,诗词教学效率高。但愿有志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力争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定用诗一样美妙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设置优化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美化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
其他文献
邮品设计教学是我多年坚持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喜欢集邮,更爱画画,又善于辅导学生,所以辅导学生邮品设计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邮品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孩子们的天性都喜欢看花花绿绿的邮票,可怎样才能巧妙地引导他们把看邮票的兴趣转移到创作邮票上来,创作出体现自己独特个性的生肖邮票?回顾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有如下几点经验和感受。  【初次接
“教得透彻,学得明白”,一直视为课堂中师生教与学发生的最佳状态。不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其根本目的就只有一个: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对重点一再强调,对难点如何突破,无非就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学习,再配合习题练习,而习题的内容自然也是对重点、难点的考查,学生能解决,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还不能解决,说明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在策略上要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班级成绩,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忽视了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客观事实。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随风潜入夜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70-72页“倍数和因数”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  2.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同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发现一个数的倍
Hands on(动手做)是主要针对科学教育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学习的方法论。它强调:让儿童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注重对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等素养的培养,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现在许多老师把“是否在课堂中进行‘动手做数学’”作为判断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
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数学革新如火如荼,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注重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氛围,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坚持系统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复习原则,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设置例题、习题,层层递进,优化了初中数学课堂复习模式。  一、追根溯源,注重双基  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温习;不管是期末温习,还是中考复温,都要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与本能。但是,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真正的爱是“智慧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的密切接触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能开发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然而,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化学难学,主要原因在于化学知识比较零碎,化学基本用语和概念较多,所以学生就从心理上担心起来。化学用语贯穿在化学学习的始终,重要的有四部分:元素符号、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化合价、化学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初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依据学生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一、提供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