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听课老师,听课当然要“学以致用”。但更为重要的不是全盘采取“拿来主义”,而是要遵循“合适”的原则,“他为我用”。不能照搬人家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公开课 拿来主义 佳肴 非我因素
面对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要善于“吹毛求疵”。前不久,被邀请去参加某校教学开放日,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高一语文课,感受颇深。这位年轻女教师上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随堂练笔:写100左右的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描写——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时,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用心感受。“合作探究”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老师做了以下处理:读一读,读出琐事中的深情;品一品,品出细节处的深意。凭心而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不错的,如果作为一节古代散文欣赏课可以说是很到位的。然而,这节课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缺陷: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太少;二是教师按部就班,落实不到位。
首先,教师的课启而不发,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据说该班是年级的王牌班级,学生素质很不错,老师也布置了学生预习,可惜学生的激情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也似乎无动于衷。合作探究也成了虚设。要学生“用心感受”恐怕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了。只是到了老师要求学生自发朗读“随堂练笔”短文时,才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拿出自己事先写好了的文章宣读了一番。
其次,教师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可惜每个环节都没有落实到实处。例如,“合作探究”环节,本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可惜老师没有做到。“随堂练笔”本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却要求学生事先完成了这个任务,根本没有给学生随堂练笔的训练机会。
可见,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备,可惜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隔靴搔痒,没有深究,无法擊中要害。故曰,作为一节学校开放日的公开课,作秀成分太浓,是一节典型的表演课。理想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落实到位?这完全是上课教师的责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经验不充足,启发诱导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学生“无动于衷”之时,老师缺乏应急措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合作探究”环节无法进行时,教师应该采取立马分小组讨论,让小组学生认真讨论回答,争先恐后抢答问题,老师给予表扬等措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落实了教学环节。
二是教师功底不厚实,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强。一般而言,底气足的教师往往沉着应对,处事不惊,临乱不慌。例如,面对学生的沉静,老师可以临时取消录音朗读,而是自己亲自朗读课文,也可以先录音读,然后自己读后请学生评判优劣,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主人公精神。可惜,现在不少教师因为底气不足,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敢随便在学生面前“献丑”,只好让录音代劳了。
再则,本来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随堂练笔”却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了。可能是教师信心不足,担心学生无法完成,打乱了自己的教学秩序。当然,如果教师也来个下水作文,跟学生一起“随堂练笔”,可能学生也会顺利完成任务,写出理想的好文段来。此外,年轻教师缺乏自信心,过分依赖预设教案。教案是人设计出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变动的。要知道,要上好一堂课,不仅是备课,还要备学生。
同课异构课,在比较中寻找“非我因素”。去年底,去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参加了第二届“自主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暨“华附在线”2012年高考研讨活动。在华南师大附中听了广州、深圳、杭州三地老师的三节同课异构课。所谓同课,是因为三位上的都是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高二选修2《唐宋散文宣读》一文。所谓异构,是因为他们三人的课在教学切入口,重点突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理念各有差异。
三位老师都立足于课文的的高度,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畅游“快哉亭”美景。广州老师以“快”字切入课堂,用七个“快”字统领全文,引领学生与苏辙同游快哉亭,感受苏辙作文之情感色彩。深圳老师则用“如果要在快哉亭旁边立一块碑,向游客介绍亭子的有关情况,你认为《黄州快哉亭记》里面哪些内容适合选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重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筛选、组材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杭州老师则是善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诗文加以比较,让学生站在快哉亭上浮想联翩,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有一定深度,尤其在引导和师生互动方面都表现得很是不俗,彰显出了他们的课堂本色。
归纳起来,他们的课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二是都不太注重“以本为本”,没有强调对文本的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华师附中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缘故吧,三位老师驾驭课堂非常顺利,学生配合也十分默契。这三节课可能都很适合华南师大附中这样高素质的学生。
然而,如果面对的是一般中学的学生,他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针对三位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们只有一问三不知。老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落实下去,令上课老师苦不可言。可见,是否可以彰显课堂本色,往往不是取决于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师们个个都学会了一招招的教学教法,老师们所缺的往往不是方法。而学生就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对付了。如果学生基础差,老师你启发么,他不发;老师你诱导么,他无动于衷。
作为听课老师,听课当然要“学以致用”。但更为重要的不是全盘采取“拿来主义”,而是要遵循“合适”的原则,“他为我用”。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是华师大附中的学生,不能照搬人家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实际,才能够上出高效率的课堂,才能够称得上自主高效课堂。我们听课应该关注什么?一句话,以学生为本,才能彰显课堂本色。可见,作为听课教师,要善于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听课,否则就难以发现公开课中不实用于自己的东西。
【关键词】 公开课 拿来主义 佳肴 非我因素
面对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要善于“吹毛求疵”。前不久,被邀请去参加某校教学开放日,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高一语文课,感受颇深。这位年轻女教师上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随堂练笔:写100左右的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描写——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时,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用心感受。“合作探究”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老师做了以下处理:读一读,读出琐事中的深情;品一品,品出细节处的深意。凭心而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不错的,如果作为一节古代散文欣赏课可以说是很到位的。然而,这节课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缺陷: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太少;二是教师按部就班,落实不到位。
首先,教师的课启而不发,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据说该班是年级的王牌班级,学生素质很不错,老师也布置了学生预习,可惜学生的激情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也似乎无动于衷。合作探究也成了虚设。要学生“用心感受”恐怕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了。只是到了老师要求学生自发朗读“随堂练笔”短文时,才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拿出自己事先写好了的文章宣读了一番。
其次,教师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可惜每个环节都没有落实到实处。例如,“合作探究”环节,本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可惜老师没有做到。“随堂练笔”本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却要求学生事先完成了这个任务,根本没有给学生随堂练笔的训练机会。
可见,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备,可惜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隔靴搔痒,没有深究,无法擊中要害。故曰,作为一节学校开放日的公开课,作秀成分太浓,是一节典型的表演课。理想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落实到位?这完全是上课教师的责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经验不充足,启发诱导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学生“无动于衷”之时,老师缺乏应急措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合作探究”环节无法进行时,教师应该采取立马分小组讨论,让小组学生认真讨论回答,争先恐后抢答问题,老师给予表扬等措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落实了教学环节。
二是教师功底不厚实,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强。一般而言,底气足的教师往往沉着应对,处事不惊,临乱不慌。例如,面对学生的沉静,老师可以临时取消录音朗读,而是自己亲自朗读课文,也可以先录音读,然后自己读后请学生评判优劣,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主人公精神。可惜,现在不少教师因为底气不足,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敢随便在学生面前“献丑”,只好让录音代劳了。
再则,本来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随堂练笔”却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了。可能是教师信心不足,担心学生无法完成,打乱了自己的教学秩序。当然,如果教师也来个下水作文,跟学生一起“随堂练笔”,可能学生也会顺利完成任务,写出理想的好文段来。此外,年轻教师缺乏自信心,过分依赖预设教案。教案是人设计出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变动的。要知道,要上好一堂课,不仅是备课,还要备学生。
同课异构课,在比较中寻找“非我因素”。去年底,去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参加了第二届“自主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暨“华附在线”2012年高考研讨活动。在华南师大附中听了广州、深圳、杭州三地老师的三节同课异构课。所谓同课,是因为三位上的都是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高二选修2《唐宋散文宣读》一文。所谓异构,是因为他们三人的课在教学切入口,重点突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理念各有差异。
三位老师都立足于课文的的高度,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畅游“快哉亭”美景。广州老师以“快”字切入课堂,用七个“快”字统领全文,引领学生与苏辙同游快哉亭,感受苏辙作文之情感色彩。深圳老师则用“如果要在快哉亭旁边立一块碑,向游客介绍亭子的有关情况,你认为《黄州快哉亭记》里面哪些内容适合选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重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筛选、组材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杭州老师则是善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诗文加以比较,让学生站在快哉亭上浮想联翩,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有一定深度,尤其在引导和师生互动方面都表现得很是不俗,彰显出了他们的课堂本色。
归纳起来,他们的课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二是都不太注重“以本为本”,没有强调对文本的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华师附中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缘故吧,三位老师驾驭课堂非常顺利,学生配合也十分默契。这三节课可能都很适合华南师大附中这样高素质的学生。
然而,如果面对的是一般中学的学生,他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针对三位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们只有一问三不知。老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落实下去,令上课老师苦不可言。可见,是否可以彰显课堂本色,往往不是取决于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师们个个都学会了一招招的教学教法,老师们所缺的往往不是方法。而学生就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对付了。如果学生基础差,老师你启发么,他不发;老师你诱导么,他无动于衷。
作为听课老师,听课当然要“学以致用”。但更为重要的不是全盘采取“拿来主义”,而是要遵循“合适”的原则,“他为我用”。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是华师大附中的学生,不能照搬人家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实际,才能够上出高效率的课堂,才能够称得上自主高效课堂。我们听课应该关注什么?一句话,以学生为本,才能彰显课堂本色。可见,作为听课教师,要善于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听课,否则就难以发现公开课中不实用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