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
  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这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2 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具体策略
  2.1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2.2 学会讨论。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
  2.2.1 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響。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2.2 讨论的时机要恰当。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2.2.3 讨论方法的要指导。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调控,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
  2.3 学会创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2.3.1 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2.3.2 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2.3.3 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信息交流。创新教育课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学生可以眼、耳、口、鼻、舌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反馈信息。
其他文献
【摘 要】 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习题教学中,有一种类型的习题讲解繁琐,学生领悟效果不佳,这里创建一种模型,让老师讲解更加明晰,学生接受更加容易。  【关键词】 浮力 船物模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这样一类浮力题,老师讲解与学生听讲效果均不佳。在此,建立一个模型,可以使学生较快的接受并且学会自己创建模型的分析能力。  习题:一块冰浮在水面,问冰块融化后池面水位的升降(忽略蒸发影响)  解题分析:分析方
期刊
【摘 要】 对上好体育课,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一个评价的标准。本文围绕新课标下该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进行讨论。  【关键词】 高中生 体育教学     上好体育课对于学生本人来说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课的目的,其次是对待体育课的态度。目的明确了,态度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了解学生,掌握高中学生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教材分析透,这样,既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又把握住了教材
期刊
如何全面地、正确地把握问题的已知、所求,领悟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提供的信息,是解题迅速的必要条件,审题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明确问题的条件与结论  要明确问题的条件与结论,需做到以下五点:①全面、深刻、确切地理解题目的明显条件;②不要遗漏题目中的“次要”条件;③要尽可能把已知条件直观化、形象化;④善于把已知条件作适合解题需要的转换;⑤要充分挖掘隐含條件。具体例析如下:  1.1 审视条件。条件
期刊
【摘 要】 教学方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也是这样。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
期刊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
期刊
【摘 要】 中考复习方法指导犹如庖丁解牛。需要指导教师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编排结构以及目标要求的规律;掌握思想品德课课程内容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规律;掌握学生对学科内容的认知过程、能力的提高、道德和情感升华的三维目标的规律。  【关键词】 中考 复习指导 初中生     怎样做好中考复习方法指导,是每一位担任毕业班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我在二十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生涯里,经历了十多届的毕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体会和认识,指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展开的教学方式——合作学習。在实际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分为读前、读时和读后三个阶段,通过开展不同的小组活动来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四项基本技能 阅读教学 阅读阶段     在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阅读在中国的英语教学
期刊
【摘 要】 在教学中怎样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初中 物理教学 提高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我在尝试“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兴趣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对学习价值取向的认识,实现了三个飞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因
期刊
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六册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1 家国天下篇  1.1 课文素材:①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