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包括地震灾害处置在内的化工、有毒、隧道等特殊火灾和抢险救援处置上,部分官兵仍缺乏相关的专业处置经验,对事故中要处置的对象和部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全面的掌握。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沉着冷静的指挥能力是抢险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针对性地、系统地灾害事故现场心理训练尚无经验可循。而从目前对于地震灾害的处理救援来看,还是存在的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通過对于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工作进行分析,根据目前地震灾害救援的现状,通过分析目前地震灾害倒塌的特点以及目前地震灾害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研究出地震灾害救援相关可行性的建议,为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时能够快速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地震 灾害 救援
一、引言
近年来,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包括地震灾害处置在内的化工、有毒、隧道等特殊火灾和抢险救援处置上,部分官兵仍缺乏相关的专业处置经验,对事故中要处置的对象和部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全面的掌握。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沉着冷静的指挥能力是抢险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针对性地、系统地灾害事故现场心理训练尚无经验可循。而从目前对于地震灾害的处理救援来看,还是存在的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于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工作进行分析,根据目前地震灾害救援的现状,通过分析目前地震灾害倒塌的特点以及目前地震灾害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研究出地震灾害救援相关可行性的建议,为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时能够快速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相关的建议。
二、当前地震救援队伍存在的现状
(一)专业训练科目偏少
近年来,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包括地震灾害处置在内的化工、有毒、隧道等特殊火灾和抢险救援处置上,部分官兵仍缺乏相关的专业处置经验,对事故中要处置的对象和部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全面的掌握。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沉着冷静的指挥能力是抢险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针对性地、系统地灾害事故现场心理训练尚无经验可循。
(二)应急救援装备短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对消防部队装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消防部队现有的器材装备还无法满足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妥善使用。其中关于自然灾害事故中的伤员探测、破坏状况分析、卫星实时通讯等设备的配备不足,导致应对突发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难以有效实施。
(三)指挥体系不够健全
新时期消防部队基层指挥员结构已经由过去的业务、体能型向知识、文化型过渡。干部队伍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由此带来的临场指挥经验不足、指挥不科学、战斗行动不力等现实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进而直接影响了应急救援效率。同时,信息化应用滞后,通信不畅。部分通讯设备因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应急救援行动中难以发挥作用,也影响了应急救援的信息传递和决策指挥。
(四)基层一线警力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提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消防部队所承担的各项灭火救援任务增加与警力不足矛盾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边远、偏僻的乡镇较为突出。
三、跨区域地震救援处置的特点
(一)跨区域救援特点
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跨区域支持救护的过程中,空中运输救援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当救援人员到达灾区后,由于道路被毁,往往需要徒步开进,从而导致救援力量到场较晚,很多救援力量到场后往往因为路途因素的影响而错过了地震灾害事故救援的黄金时间。此外由于地震本身的超强的破坏作用,因此大部分伤员都被掩埋在深厚的废墟之下,因此在现场没有足够数量的起重机以及大吊车的设备支持之下,仅靠救援人员人力搬运与破拆现场来拯救伤员,从效率上来说是低下的,也让伤员的生命进一步迈向危险的边缘。另外,救援人员在进入破坏严重的建筑物内抢救伤员的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破坏的可能,也为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建筑倒塌特点
1、整体崩塌。以上世纪建筑为主,其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黏土,甚至有的建筑结构为纸张、茅草混合结构,因此经过地震破坏性的影响之后,其建筑物现有的结构根本无法抵挡强烈的地面震荡,因此土崩瓦解。在这类建筑物中工作以及生活的百姓,由于建筑物先天材料结构的缺陷,导致无法有充足的时间撤离倒塌现场,因此往往都失去了生还的可能。
2、“V”型倒塌。以包括会议室、生产车间、大型商场等均以大空间结构为主的建筑物。由于这类建筑物外立面的承担的重量比较大,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往往这类建筑物外立面的中间位置会进行倒塌,形成一个V字结构,而在这类建筑物中被困人员往往会集中在中间位置,因此建筑物倒塌后,左右外墙以及顶部中间位置形成夹角区间将伤员死死困在内部,这为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房体龟裂。由于目前住宅的房屋结构主要为框架剪力结构、且工艺方式均为混凝土一次浇筑,因此在地震中这些建筑物在剧烈摇晃后往往出现了房屋墙体龟裂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局部地区的倒塌发生。
4、局部倒塌。一种是建筑物底层的塌方,地震使得建筑物的底部楼层失去承重能力,因而这类倒塌事故底层伤员几乎无生还可能,但是高层伤员往往还能够留存生命迹象。另一种是建筑物的一侧倒塌,这种倒塌原因基本上集中在不良的施工质量导致建筑物一侧无法承受地震的剧烈晃动,因而发生该情况。
(三)救援技战术
1、集中搜救。根据当地救援队伍的前期救援并收集到具体的倒塌情况和伤员现状之后,救援队成员深入到地震倒塌的核心区域,通过观察目前建筑物现有的倒塌态势,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倒塌可能,并利用生命体征探测设备以及专业搜救警犬等手段在倒塌的核心区域进行对被困人员的集中搜救工作,尽量面面俱到,避免搜救工作重叠。 2、专业装备的协同配合使用。在地震救援的过程中,对于救援装备的使用要有功能互补、协调的机制,正确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3、平行打洞作业。他多层甚至高层建筑物的倒塌现场,如果发现被困者还有比较强烈的生命体征的话,正确的做法来说便是在被困者被困位置的平行区域内,通过钻孔的方式开拓出平行救援通道,并由救援人员下潜至被困人员的同等方位,横穿破拆打通救援口实施被困人员的救援。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与在大型建筑物以及多层次建筑物倒塌后没有相关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救援的方式。
4、支撐加固防止二次倒塌。在进行救援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二次倒塌对救援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进入到倒塌核心区域进行救助前,往往会先期根据现场目前的倒塌情况,对于规划的救援通道两侧进行支撑加固的工作。一把来说是通过比较坚硬的材料进行支撑操作,如通过砖块、倒塌的墙体材料、钢筋钢管、甚至倒塌的树木来进行现场临时的加固操作,保证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和伤员不再受到二次伤害的威胁。
5、语言鼓励。在与伤员接头并实施被困人员救援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激励的语言去给予被困人员活下去的勇气,并让他们保持冷静以及对救援人员的信任,使之能够有效的配合救援人员实施救援。俗话说的好,语言是最有感染力的武器。通过语言与被困人员积极沟通,缓解对方焦躁、恐慌的情绪,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以强烈的求生心态与救援人员实施配合工作,以此早日实现成功的解救工作。
6、医疗救援。救援人员在营救伤员的过程中,医疗救援行动也需要及时跟上,为伤者的救援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针对那些具有开放性伤口的伤者,及时进行止血、包扎工作,防止伤者伤口的二次感染;对于出现骨折等无法进行独立行走移动的伤者,需要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支撑,防止受伤部位在日后治疗中加大治疗的难度。
(四)安全防护措施
1、救援装备配备齐全。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在规定的防护装备之外,根据现场灾害情况需要配备专业的呼吸机、氧气面罩、照明设施设备等,防止在救援过程中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健康问题。
2、建立救灾现场安全报警机制。救援人员在进场救援的过程中,需要配备一名安全警示人员,并对现场的灾害情况有最为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利用专业的报警呼叫警示设备,在救援现场与救援队实时跟进,一旦发现有任何二次塌方的隐患时,立即启动报警预警工作预案,向救援人员放出警报,并指挥救援人员迅速撤离现场,保证其生命安全。
3、支撑加固工作要灵活。为了保证伤员救援通道的通畅且不受倒塌建筑的影响,救援队成员因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倒塌现场的部分坚硬材料适时的进行加固支撑的工作,防止再次发生二次倒塌而导致救援人员和伤员同时被困在倒塌区域内。
4、建立畅通的通讯互联系统。地震灾难救援现场,信息的通畅传递至关重要。建立畅通的无线电通讯互联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他需要将灾区的情况实时传递给外界,以此让相关责任人领导人能够根据信息反馈来的情况,进行救援工作的部署与调整。此外无线通讯互联系统建立,能够让那些被困在灾区的人员利用通讯设备与应急救援机构进行联系,准确的描述现场情况以及需要提供帮助的请求,也便于救援队迅速了解灾区现场的真实情况,以此更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
四、关于提升地震救援队救援能力的几点启示
(一)专业救援训练急待强化
1、开展救援的专业化训练。对于地震灾害的救援工作,需要非常具有专业知识的救援队伍进行。而现阶段基层部队以及消防机关日常训练中主要的科目还是局限在灭火救援,因此从广泛性和专业性上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此外对于专业化的救援设备的配备、了解和使用也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专业化的训练内容的开展,并同时配备专业化的器材,真正做到将灾难救援意识与知识武装到每个人,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如此规模的灾难以及倒塌现场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供救援工作,来尽可能多拯救被困人员的生命。
2、开展重点搜寻训练。在对地震灾区进行人员搜救的工作中,救援队伍首要目标就是解决尚还存在生命体征的被困人员,因此如何集中精力开展对此类被困人员的重点搜救工作便是首要任务,而集中搜寻被困人员工作的开展包括搜救犬、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音频和视频侦检设备的训练应用,对于搜索救人至关重要。
3、开展灾难现场支撑加固训练。在人员搜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救援队员打开一条救援通道将被困人员从灾难现场运送出来并成功安置在救灾安置点,而这个过程中需要救援队员根据倒塌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存在倒塌倾向的建筑物,因地制宜的开展灵活的加固工作,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巧妙的结构原理和力学原理合理快速的对现场进行支撑加固工作,并邀请相关的结构工程师在现场临时指挥,确保支撑加固工作的行之有效。
(二)救援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全面、技术手段丰富的救援设备开始逐渐应用在救援现场。而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救援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去学会使用这些专业化的装备与工具,能够让救援工作更加的事半功倍。而当下还有一大部分的救援人员由于相关素质不高,因此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在日常训练工作中,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设备的培训使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地演练,来提升救援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将这些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真正发挥其价值作用,来为更多的被困人员带来活下去的希望,这对于这些救援队员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成就感的骄傲。
(三)特种装备配备有待加强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提高,要依靠人和装备的最佳结合。所以要加大现代化特勤装备的投入使用,向装备要战斗力,提高救援效能。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个人防护装备、高科技特种装备等装备体系结构,加强管理与培训,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四)应急救援机制尚待完善
对于灾害我们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心态,相关的应急机制的建立也需要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当前灾害形式从单一到多元、简单到复杂发展的情况下,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无法获得处置的成功。省市级地震局及地震监测站能及时提供包括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相关地理环境等相关信息,这些灾害信息的预警和传播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员的受伤以及财产的损失。此外,相关灾害预警的职能部门需要更好的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并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及时进行告知,确保情报的及时与准确。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于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工作进行分析,根据目前地震灾害救援的现状,通过分析目前地震灾害倒塌的特点以及目前地震灾害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研究出地震灾害救援相关可行性的建议,为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时能够快速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相关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博.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立浅析,中国应急救援,2011.5.
[2]陈维峰.地震灾害探索救援理论与方法,2008.
[3]马林.破坏性地震生命救援的思考,中国应急救援,2012.2.
[4]陈伟.消防部队深化执勤训练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应急救援,2014.
[5]姚培友.浅析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后勤保障,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
作者简介:
杭海(1988-),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省、市):安徽蚌埠,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安全工程。
关键词:地震 灾害 救援
一、引言
近年来,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包括地震灾害处置在内的化工、有毒、隧道等特殊火灾和抢险救援处置上,部分官兵仍缺乏相关的专业处置经验,对事故中要处置的对象和部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全面的掌握。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沉着冷静的指挥能力是抢险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针对性地、系统地灾害事故现场心理训练尚无经验可循。而从目前对于地震灾害的处理救援来看,还是存在的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于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工作进行分析,根据目前地震灾害救援的现状,通过分析目前地震灾害倒塌的特点以及目前地震灾害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研究出地震灾害救援相关可行性的建议,为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时能够快速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相关的建议。
二、当前地震救援队伍存在的现状
(一)专业训练科目偏少
近年来,公安消防队伍应急救援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包括地震灾害处置在内的化工、有毒、隧道等特殊火灾和抢险救援处置上,部分官兵仍缺乏相关的专业处置经验,对事故中要处置的对象和部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全面的掌握。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沉着冷静的指挥能力是抢险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针对性地、系统地灾害事故现场心理训练尚无经验可循。
(二)应急救援装备短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对消防部队装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消防部队现有的器材装备还无法满足各类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妥善使用。其中关于自然灾害事故中的伤员探测、破坏状况分析、卫星实时通讯等设备的配备不足,导致应对突发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难以有效实施。
(三)指挥体系不够健全
新时期消防部队基层指挥员结构已经由过去的业务、体能型向知识、文化型过渡。干部队伍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由此带来的临场指挥经验不足、指挥不科学、战斗行动不力等现实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进而直接影响了应急救援效率。同时,信息化应用滞后,通信不畅。部分通讯设备因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应急救援行动中难以发挥作用,也影响了应急救援的信息传递和决策指挥。
(四)基层一线警力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提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消防部队所承担的各项灭火救援任务增加与警力不足矛盾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边远、偏僻的乡镇较为突出。
三、跨区域地震救援处置的特点
(一)跨区域救援特点
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跨区域支持救护的过程中,空中运输救援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当救援人员到达灾区后,由于道路被毁,往往需要徒步开进,从而导致救援力量到场较晚,很多救援力量到场后往往因为路途因素的影响而错过了地震灾害事故救援的黄金时间。此外由于地震本身的超强的破坏作用,因此大部分伤员都被掩埋在深厚的废墟之下,因此在现场没有足够数量的起重机以及大吊车的设备支持之下,仅靠救援人员人力搬运与破拆现场来拯救伤员,从效率上来说是低下的,也让伤员的生命进一步迈向危险的边缘。另外,救援人员在进入破坏严重的建筑物内抢救伤员的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破坏的可能,也为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建筑倒塌特点
1、整体崩塌。以上世纪建筑为主,其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黏土,甚至有的建筑结构为纸张、茅草混合结构,因此经过地震破坏性的影响之后,其建筑物现有的结构根本无法抵挡强烈的地面震荡,因此土崩瓦解。在这类建筑物中工作以及生活的百姓,由于建筑物先天材料结构的缺陷,导致无法有充足的时间撤离倒塌现场,因此往往都失去了生还的可能。
2、“V”型倒塌。以包括会议室、生产车间、大型商场等均以大空间结构为主的建筑物。由于这类建筑物外立面的承担的重量比较大,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往往这类建筑物外立面的中间位置会进行倒塌,形成一个V字结构,而在这类建筑物中被困人员往往会集中在中间位置,因此建筑物倒塌后,左右外墙以及顶部中间位置形成夹角区间将伤员死死困在内部,这为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房体龟裂。由于目前住宅的房屋结构主要为框架剪力结构、且工艺方式均为混凝土一次浇筑,因此在地震中这些建筑物在剧烈摇晃后往往出现了房屋墙体龟裂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局部地区的倒塌发生。
4、局部倒塌。一种是建筑物底层的塌方,地震使得建筑物的底部楼层失去承重能力,因而这类倒塌事故底层伤员几乎无生还可能,但是高层伤员往往还能够留存生命迹象。另一种是建筑物的一侧倒塌,这种倒塌原因基本上集中在不良的施工质量导致建筑物一侧无法承受地震的剧烈晃动,因而发生该情况。
(三)救援技战术
1、集中搜救。根据当地救援队伍的前期救援并收集到具体的倒塌情况和伤员现状之后,救援队成员深入到地震倒塌的核心区域,通过观察目前建筑物现有的倒塌态势,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倒塌可能,并利用生命体征探测设备以及专业搜救警犬等手段在倒塌的核心区域进行对被困人员的集中搜救工作,尽量面面俱到,避免搜救工作重叠。 2、专业装备的协同配合使用。在地震救援的过程中,对于救援装备的使用要有功能互补、协调的机制,正确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3、平行打洞作业。他多层甚至高层建筑物的倒塌现场,如果发现被困者还有比较强烈的生命体征的话,正确的做法来说便是在被困者被困位置的平行区域内,通过钻孔的方式开拓出平行救援通道,并由救援人员下潜至被困人员的同等方位,横穿破拆打通救援口实施被困人员的救援。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与在大型建筑物以及多层次建筑物倒塌后没有相关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救援的方式。
4、支撐加固防止二次倒塌。在进行救援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二次倒塌对救援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进入到倒塌核心区域进行救助前,往往会先期根据现场目前的倒塌情况,对于规划的救援通道两侧进行支撑加固的工作。一把来说是通过比较坚硬的材料进行支撑操作,如通过砖块、倒塌的墙体材料、钢筋钢管、甚至倒塌的树木来进行现场临时的加固操作,保证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和伤员不再受到二次伤害的威胁。
5、语言鼓励。在与伤员接头并实施被困人员救援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激励的语言去给予被困人员活下去的勇气,并让他们保持冷静以及对救援人员的信任,使之能够有效的配合救援人员实施救援。俗话说的好,语言是最有感染力的武器。通过语言与被困人员积极沟通,缓解对方焦躁、恐慌的情绪,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以强烈的求生心态与救援人员实施配合工作,以此早日实现成功的解救工作。
6、医疗救援。救援人员在营救伤员的过程中,医疗救援行动也需要及时跟上,为伤者的救援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针对那些具有开放性伤口的伤者,及时进行止血、包扎工作,防止伤者伤口的二次感染;对于出现骨折等无法进行独立行走移动的伤者,需要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支撑,防止受伤部位在日后治疗中加大治疗的难度。
(四)安全防护措施
1、救援装备配备齐全。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在规定的防护装备之外,根据现场灾害情况需要配备专业的呼吸机、氧气面罩、照明设施设备等,防止在救援过程中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健康问题。
2、建立救灾现场安全报警机制。救援人员在进场救援的过程中,需要配备一名安全警示人员,并对现场的灾害情况有最为全面和细致的了解,利用专业的报警呼叫警示设备,在救援现场与救援队实时跟进,一旦发现有任何二次塌方的隐患时,立即启动报警预警工作预案,向救援人员放出警报,并指挥救援人员迅速撤离现场,保证其生命安全。
3、支撑加固工作要灵活。为了保证伤员救援通道的通畅且不受倒塌建筑的影响,救援队成员因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倒塌现场的部分坚硬材料适时的进行加固支撑的工作,防止再次发生二次倒塌而导致救援人员和伤员同时被困在倒塌区域内。
4、建立畅通的通讯互联系统。地震灾难救援现场,信息的通畅传递至关重要。建立畅通的无线电通讯互联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他需要将灾区的情况实时传递给外界,以此让相关责任人领导人能够根据信息反馈来的情况,进行救援工作的部署与调整。此外无线通讯互联系统建立,能够让那些被困在灾区的人员利用通讯设备与应急救援机构进行联系,准确的描述现场情况以及需要提供帮助的请求,也便于救援队迅速了解灾区现场的真实情况,以此更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
四、关于提升地震救援队救援能力的几点启示
(一)专业救援训练急待强化
1、开展救援的专业化训练。对于地震灾害的救援工作,需要非常具有专业知识的救援队伍进行。而现阶段基层部队以及消防机关日常训练中主要的科目还是局限在灭火救援,因此从广泛性和专业性上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此外对于专业化的救援设备的配备、了解和使用也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专业化的训练内容的开展,并同时配备专业化的器材,真正做到将灾难救援意识与知识武装到每个人,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如此规模的灾难以及倒塌现场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供救援工作,来尽可能多拯救被困人员的生命。
2、开展重点搜寻训练。在对地震灾区进行人员搜救的工作中,救援队伍首要目标就是解决尚还存在生命体征的被困人员,因此如何集中精力开展对此类被困人员的重点搜救工作便是首要任务,而集中搜寻被困人员工作的开展包括搜救犬、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音频和视频侦检设备的训练应用,对于搜索救人至关重要。
3、开展灾难现场支撑加固训练。在人员搜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救援队员打开一条救援通道将被困人员从灾难现场运送出来并成功安置在救灾安置点,而这个过程中需要救援队员根据倒塌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存在倒塌倾向的建筑物,因地制宜的开展灵活的加固工作,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巧妙的结构原理和力学原理合理快速的对现场进行支撑加固工作,并邀请相关的结构工程师在现场临时指挥,确保支撑加固工作的行之有效。
(二)救援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全面、技术手段丰富的救援设备开始逐渐应用在救援现场。而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救援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去学会使用这些专业化的装备与工具,能够让救援工作更加的事半功倍。而当下还有一大部分的救援人员由于相关素质不高,因此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在日常训练工作中,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设备的培训使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地演练,来提升救援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将这些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真正发挥其价值作用,来为更多的被困人员带来活下去的希望,这对于这些救援队员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成就感的骄傲。
(三)特种装备配备有待加强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提高,要依靠人和装备的最佳结合。所以要加大现代化特勤装备的投入使用,向装备要战斗力,提高救援效能。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个人防护装备、高科技特种装备等装备体系结构,加强管理与培训,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四)应急救援机制尚待完善
对于灾害我们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心态,相关的应急机制的建立也需要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当前灾害形式从单一到多元、简单到复杂发展的情况下,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无法获得处置的成功。省市级地震局及地震监测站能及时提供包括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相关地理环境等相关信息,这些灾害信息的预警和传播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员的受伤以及财产的损失。此外,相关灾害预警的职能部门需要更好的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并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及时进行告知,确保情报的及时与准确。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于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工作进行分析,根据目前地震灾害救援的现状,通过分析目前地震灾害倒塌的特点以及目前地震灾害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研究出地震灾害救援相关可行性的建议,为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时能够快速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相关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博.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立浅析,中国应急救援,2011.5.
[2]陈维峰.地震灾害探索救援理论与方法,2008.
[3]马林.破坏性地震生命救援的思考,中国应急救援,2012.2.
[4]陈伟.消防部队深化执勤训练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应急救援,2014.
[5]姚培友.浅析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后勤保障,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
作者简介:
杭海(1988-),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省、市):安徽蚌埠,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