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名篇《祝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文章,此文主题意蕴深广,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下面就是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剖析。
  一、通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祝福》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的文字:
  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通过这几句的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年轻的寡妇,生活虽贫困,但身体健康,手脚壮大,有较强的劳动能力,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比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后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
  临死之前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祥林嫂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经不对人世抱有希望,精神极度的麻木,让她连痛苦都感觉不到,如同行尸走肉般苟活在世上,在人们眼中,她仅仅是个“物”的存在而已。
  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映了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波折,勾画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即年轻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逼卖;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赶出,沦为乞丐,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历尽种种悲惨的遭遇后身心麻木,最终被迫绝望而死。作者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刻画生动的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也是印记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二、通过环境描述补充人物思想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比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列进行了很详细的描写,特别是写到书房中那一边已经脱落的对联,将一个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称呼,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那时的她是个普通的、质朴的农村妇女,和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当不幸接连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她第二次来到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在祥林嫂改嫁贺老六后,鲁镇的人们为什么不肯更改对祥林嫂的称谓,其实是鲁镇人不承认祥林嫂的改嫁,他们无法容忍、无法接受祥林嫂再嫁的罪恶,甚至祥林嫂已经被鲁镇人看成异类,鲁镇人已经挖出了一条鸿沟将祥林嫂拒在外面,她不被这个社会所容,因此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就注定了。鲁迅曾经说过:“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凭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倒是在于中国人民能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祝福》的悲剧是个社会悲剧。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缺失同情心的鲁镇人,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
  三、通过细节刻画揭示人物性格
  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通过很多细节的刻画去分析时,比较容易抓住人物形象,将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坚毅的,她也在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在受了那么多的践踏后,她并没有安心地走向死亡,为了争取恢复到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她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门槛,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冬至祭祀时候,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断喝,彻底摧毁了她最后的精神支柱,第二天便“直是一个木偶人”了。这一声断喝无异于体现了全部封建宗法势力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注定赎不了罪的。在这个小小的细节里,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封建宗法势力吃人的实质,确实是震撼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总之,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在《祝福》中除了运用上述的三种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之外,还有运用“空白”艺术,重复叙述等方式,其中的精妙之处,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其他文献
近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正式下发2011年高考九科《考试说明》。根据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2011年高考九门学科总体稳定,变化不大,不过也有一些微调。其中,语文学科明确了江苏高考语文的命题将进一步地与新课改精神紧密地联系,并且在现代文阅读中取消了“选择题”。  语文写议论文强调“论据”  评析老师:金陵中学特级教师陈柏华  变化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新的考试说明说“命题将依据中华
期刊
那一年,送走毕业班,我又接了高三年级。在一个炎炎的夏日里,我给他所在的班级上了第一节课。  在我讲完该堂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后,留给学生一段自己整理的时间。我悄悄问前排的学生课代表是谁,他指了指后排一个瘦瘦的戴眼镜的低着头的男生。我没有直接去跟这位课代表交流,而是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走了一圈。我用余光看到他在看一本电脑书,难道我的课不精彩吗?我自以为我的知识系统条理,对知识点的分析缜密细致。我没有惊动
期刊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言教学,具体说来就是要教给学生语言材料(字、词、标点符号等)、语用规律(语法规则、语用习惯等)、语用艺术(语言的组合技术、运用技巧),这一切都必须在与语言的实际接触中进行。这种接触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诵读,诵读教学正好满足学习语言的要求。但是诵读教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教学生读书,背课文。消极的背读课文,除了获得识记的效果以外,于学习无多大意义。诵读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要建立自
期刊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倡导的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对作文进行评改。可见,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以下就从实际教学的进程方面,略做几点初探。  第一,树立学生的信心,通过辨析名作,培养评改意识。教科书中所选的篇目都是名家名篇,具有很强的典范性
期刊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学年伊始,我又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高考的压力,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高三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做。通过长时间的琢磨,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虽然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但是,第一轮复习是考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复习的阶段,第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明年高考的成
期刊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去指导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心中理想课堂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理想的课堂要有一段精心准备的导语  在语文教学艺术中,我认为导语设计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是“开山的第一炮”,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有位教师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1.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
期刊
校本研修是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支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否重视校本研修,已成为学校教育进步与倒退的分界线。近两年来,我校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为本,因地制宜,科学整合教育资源,认真落实校本研修,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下面把我校近两年来在这方面的点滴做法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领导抓策略  对新课改的领导使命是艰巨的,仅靠成立组织,组织学习,下发规章制度是
期刊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进入21世纪,多媒体犹如盛开的鲜花,为语文教学这一窗前之“月”注入新的活力,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构筑新的语文课程不但要扎根于传统,更要面向未来。相信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有效的整合,将是21世纪语文课程发展的模式之一。  一、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  (一)教学环境的变化。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包括“学习资源、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