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g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经常在文化艺术领域发生碰撞,尤其在绘画方面。写生作为绘画的一种,一直以来都有学者对其进行着研究,其中,“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傅抱石和李可染为例,在两种写生观的发展中探究中西方写生观的对立统一,对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进行比较,并追溯中西方写生观不同的根源。
  关键词:傅抱石;李可染;写生观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17-02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气氛之中,传统的写生画已经无法满足处于新时代中的人们的要求。我国的绘画大家,傅抱石和李可染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真总结了西方写生观与中国写生观的异同点,从中获得创作中国画的新灵感,进行大胆创作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其实,学者们在对中西方写生观进行研究时,更多的是对其中的不同点进行的探讨,对于两者的相似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中西方写生观发展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绘画方面也透着这样的哲学思想。唐朝张璪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唐代,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写意”。“写意”即追求风景本身与画家思想感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五代后,传统的“写意”与“写实”开始结合起来,虽然不要求作品跟写生对象的完全一致,但也看重作品与写生对象的相似性,“形似”成为画家的一种追求。从北宋开始,“写实观”开始动摇,郭熙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写生画观察观,被后来的作家广为运用。中国古代绘画虽然是取材自然,却不是摹拟自然,他们往往是抓住景物的精髓,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古希腊罗马的绘画尊崇“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主张“像镜子一样去反映客观对象”,现实主义画家追求客观真实地再现事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画派倡导走出画室,进行实地作画,而且他们对光线进行了运用,这样写生就更加接近现实、更加逼真了。后来印象主义派画家开始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他们的画作由重素描开始转向更多地着眼于外形和色彩,这样就缓和了严谨素描的枯燥无味。
  二、中西方写生观的不同点
  1.对景物的观察点不同。中国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对景物的观察点是运动的,他们会融入到要写生的景物中去,对其进行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的观察,然后将其中最能感染自己或映像最深的景物记在心里,根据自己的想象选取一个取景点,对所观赏的景物进行一番思考后才开始创作。如傅抱石在创作《西陵峡》、《陕北风光》、《枣园春》等作品的时候,就从南京一路北上,对沿途的风光进行观赏,寻出其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几处画出来。李可染也与其同事进行了全程近万里的写生活动。西方的写生注重焦点透视,观察点是静止的。他们对景写生的地点往往是固定的,从自身的角度观察景物,创作时也会从他所观察的角度进行创作。
  2.中国的写生以写意为主,西方的写生以写实为主。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基本都会结合自己的想象来创作。面对中国写生画,我们往往能认出作家所画的景物,却又不得不结合想象去理解。傅抱石在画四川的风景的时候,因其对祖国的山河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创作出来的风景图既有四川山水的原型,也有他对该风景进行的一个润色,使得该风景图更加的有感觉、有灵魂,该作品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西方画家的写生多注重对该景物的现实描绘,是现实景物的重现。他们更看重的是画面的逼真感,他们画的是眼前静止的物体,他们的作品更加冷静、客观。
  3.中国的传统的写生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色调为黑白,留白较多;西方的写生则善用色彩,画面不留空白。中国画的材料是白纸和墨水,因此,中国画的色调是黑白的,这是其写生“虚”的根源。通过黑白的巧妙搭配来展现整个画面,这也是其会有留白的原因。西方的写生采用的绘画颜料比较多,整个画面都是根据原景物进行着色的,因此画面的色彩感比较强,很少有留白。
  三、中西方写生观的对立统一
  中西方写生观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作为绘画艺术,它们也有互通之处。徐悲鸿在他的《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中指出:“有人喜言中国艺术重神韵,西欧艺术重形象;不知形象与神韵,均为技法。神者,乃形象之精华;韵者,乃形象之变态。能精于形象,自不难求得神韵。”可见,不论是中国写生观还是西方写生观都是注重神形兼备的。这也可以说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共通点,有些学者把中西方写生观中的“形”和“韵”分割开来是错误的。
  四、中西方写生观不同的根源
  中西方写生观的不同在于中西方绘画观的不同,其本质源自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绘画观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道家提倡“道”、“天人合一”,《易经》中的“气积”就是“气韵生动”。这种哲学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中国画家很少在作品中重现他们看到的真实的立体景物,而且,在构图方面对光线的来源、阴影的处理也基本没有过多的讲究,只是用简单的水墨来营造一种明暗虚实的画面。
  西方的绘画观则源于希腊的雕刻和建筑,他们侧重于将所看到的实景用和谐整齐的形式展现出来,他们的宇宙观依然是“人”与“物”的对立、“心”与“境”的对立,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西方写生当然是客观真实的。
  五、傅抱石、李可染对中西方写生观的探究和融合
  傅抱石是跨两个世纪的画家,他的早期创作多效仿古人,他对以石涛为主的古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并“破古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早期的作品以《竹下骑驴图》最具代表性,他介绍这篇作品时说:“学米者惟高克恭称后劲,董思白以天纵之明崛起云间,日世之宗米以墨点堆成,浑无分合,未得也。抱石。”由这幅画可以看出,傅抱石的作品虽然是效仿古人,却又是博采众长,将自己的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后来,傅抱石留学于日本,在日本,他吸收日画的长处,开创了自己的风格:着重以大片墨色构图,运用飞动的线条,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生动。这段时间是他的创作突破传统的酝酿期。留学回国后,傅抱石在四川生活了8年,四川的好山好水给了他很好的创作灵感。在这期间的创作中,傅抱石已经开始将西方写生观吸纳到自己的写生作品中,其绘画风格日见成熟。1945年,他创作的《听瀑图》并未一味模仿古人,完全是自主创作,这幅画具有极浓的写生味。1949年后,傅抱石积极响应国家的写生实践活动,并说:“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他在后期创作中,更多的是采用速写的方式完成的,比如《茅山雄姿》,就清晰地画出了山体上的几个大字,可见,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变了他传统的写生方式。傅抱石对中西绘画有着很深的思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说:“我觉得百分之百的写真山水,原则上是应该成为山水画家共通努力的目标。”“同时中国画的生命恐怕必须永远寄托在线和墨上,这是民族的。”“在近日全部写实是否会创伤画,是颇值得研究的一回事。”可见,他既对西方的写生观进行了实践,也对中西方写生观是否能够融合有着担忧,他希望中国写生既能在吸收西方的有用元素,又能保持中国元素。
  李可染也是对中西方写生观的融合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位画家。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已经将传统的审美和西方的写生观相结合并进行了新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对西方的写生观进行了深度探究,将其与中国写生观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并创作出了新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评价。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过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打进传统中去。李可染的前期创作以齐白石等绘画大师为老师,很快学到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很好地打了进去。他不仅学习传统的笔法程式,还抓住了山水画造型结构与笔墨表现的规律,积极地融入大自然中,发展自我,这就是他所说的“打出去”。他借鉴西方写生方法对景写生,去大自然中写生,他虽不是对景写生的开创者,但却是实践非常成功的一位。他在学习西方的对景写生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定点取景的方式,而是按照他想表达的意境对景物进行了取舍。比如《巫峡百步梯》,人们在这副画中看不出他的取景点,他根据自己的想象采用了从上而下的视角来构图,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百步梯的险。虽然这期间他的某些作品还不完善,但是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其创作的顶峰时期,他充分运用西方写生中关于空间结构和光线的刻画等方面的技巧,入古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李家山水”的绘画风格。李可染在借鉴西方方法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汇贯通,既保留了中国画墨韵的元素,又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了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李西峰.傅抱石山水画成因初探[J].丝绸之路,2010,(12).
  〔2〕孙克.天道酬勤 大器晚成——赵树松山水画读后[J].国画家,2007,(4).
  〔3〕万新华.傅抱石《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探析[J].中国美术馆,2011,(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微博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交媒体代表,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平台。本文简单分析了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通过它的消极影响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以此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网络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1-
期刊
摘 要: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关键词:汉族葬礼;象征符号;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3-03  人生礼仪的终极展演——葬礼,是人们基于对祖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西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以期增进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30-02  一、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研究学者的成果简介  在西方国家中,很多的语言学家都在专
期刊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以其音调及结构旋法的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内蒙东部地区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几种主要民歌体裁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音调;旋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1-03  在内蒙古东部的各民族——蒙古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究竟应该负担何种义务一直备受争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本文分析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定的其对消费者保护的义务,以及承担责任的形式与豁免条件。  关键词: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义务;责任;法律地位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75-
期刊
摘 要: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莫如说是科学作品,他的文字有一种雕塑感,他通过观察把真实的存在客观地再现出来。他描写精确、严密、细致,不融入丝毫的主观情感,因此他的小说让人不好进入。但是一旦进入这个秘密世界,他闪亮的文学性从优美的科学性中缓缓释出,你就会为他作品中开拓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感到惊讶和神奇。“爱来自注视的目光”,这片宁静也映射出了罗伯—格里耶对世界冷静而又浓郁的爱。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由于德国历史中长期的小国割据状态导致“市民阶层”出现较晚,发展迟缓。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德国“市民”阶层形成了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关键词:德国;近代;市民阶层;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48-02  在欧洲近代历史中,市民阶层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阶层,同样在近代德国历史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市民的身影,无论是在启蒙时期带来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其绘画作品通过在自然面前获得感觉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次序结构的绘画形式,并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西方绘画。  关键词:塞尚;自然;理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11-02  在所有对抗传统的抗争者中,最伟大的当属塞尚,他是第一个将自然的无常而多变的美转换成持久的视觉形象的人。随着
期刊
摘 要:语音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在声、韵母和声调方面会出现明显的偏误,这些偏误往往成为学生发音的拦路虎。本文作者通过教授科罗拉多大学赴陕西师范大学的短期班零起点美国学生,观察了他们的语音学习过程,简要分析了他们在语音学习中的若干偏误,并结合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零起点美国
期刊
摘 要: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小城市正面临着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持续发展经济,也要研究城市形象的科学定位与有效传播等问题。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为典型代表,从思想认识、组织管理、城市特色、城市硬件环境、传播渠道等方面着手,探讨了如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形象;中小城市;定位与传播;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