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讨论了建筑发展的三个方向:低碳,回归自然以及建筑的智能化。
关键词:消耗低碳自然智能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c)-0018-02
随着经济和科技地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现在对生活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要求。现代高消耗高能量的工业技术给人们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提供方便。于是一些高损耗并被人们称作是人类奇迹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以“之最”命名的建筑更是在不断地进行刷新。最终这种设计遭到了人们的厌恶,一种新式的设计理念孕育而生。低碳,自然,智能的理念充实着人们对未来建筑设计的理想与追求,一种源于自然地心灵感悟。
1 未来建筑之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概念来自于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因而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之前老百姓只是看见汽车、工厂的排放量,而建筑的碳排放却被忽略了。由此,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近几年来,简约的设计风格渐渐成为家庭装修中的主导风格。而简约的风格恰恰就是家装节能中最为合理的关键因素,当然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只要设计考虑周全,简约的风格是很适宜现代装修,特别是年轻人的装修来使用的。而且这样的设计风格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装修当中的材料浪费问题。通透的设计如今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业主所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在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浪费。人类生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0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和此有关。人们开始呼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这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利用高科技以及清洁能源,减少能耗,减少污染的生活模式。碳生活并不深奥。设计师认为,“低碳”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装修初期,业主和设计师都想方设法用最低的成本,最常见的材料和最简单的设计,布置出一个舒适、安全又健康的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开始在个性风格、特殊材料和高科技智能产品上下工夫,此举无疑消耗了许多不必要的能源。如今,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缺乏和经济危机等因素,促使最初简朴的装修理念升级为低碳生活了。
2 未来建筑之回归自然的感悟
谈到自然,我认为有许多表达方式,它代表了创新和交流。在人类自然开头这部分,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接着是地球,然后是月亮,地球和月亮之间有很大的空间,然后是水,然后是大地,自然是大地。自然本身创造了众多美丽的景观。自然本身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活力,这一切很难令人理解。但是我想说我们自己身体内部也具有这样的创作活动。自己穿高了生命,在内部和外部都表现以美丽的形式。艺术创造生命的能力是惊人的。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一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多年饱受交通拥挤、公共空间缩减之痛。墨西哥城有2000万人口,人均绿地面积仅有3平方米,其他很多城市的绿化率也难以达到宜居标准。城市本身规模越来越大,但留给室外活动的空间越发狭小,更多时候人们只能在餐馆、酒吧和影院这些封闭场所中度过休闲时光,和大自然已日渐疏远城市不应成为阻隔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障碍,把绿色、开放的空间还给城市生活,人们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空气和阳光,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充分释放身心压力,我觉得这才是理想的城市生活状态。我们有这样的构思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除了服装之外,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外展去一个未来的时尚界来应用我们的纤维,也就是说我们的鞋包是时尚,我们的室内设计,我们的建筑物也是时尚的。
万物源于自然,只有回归于自然地建筑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对于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使的这样的建筑具有时代意义。
3 未来建筑之智能化建筑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时,为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47%.这表明一个从工业社会中脱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的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个国家产业,甚至是全球性产业,带有明显的独立和交融特性。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九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研究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重。
智能建筑主要特点:
环境方面:(1)舒适性: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2)高效性: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3)适应性: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4)安全性: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被干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5)方便性: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6)可靠性: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功能方面:(1)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2)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3)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4)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5)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智能建筑如同早晨的太阳,已经在地平线上升起。北京的银泰中心、上海的证券大厦、广州中信广场都是按照国际智能建筑的标准设计和施工的,作为信息化龙头产业的智能建筑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便捷。
4 结语
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房子”已经不限于居住,它已经成为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场所。而在这样一个信息和科技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的场所应该如何发展,它的未来方面是什么?低碳、节能、绿色、自然、智能、科技是人们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提到最多的词汇。而其实是并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我们应该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下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在的地球它们又会是怎么样的,它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建筑,人类与自然环境如何共存。天地人合一,这就是源于自然地心灵感悟。
参考文献
[1] 钱竹.设计的精神[M].香港:香港艺术中心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8.
[2] Eva Jiricna.建筑实录[M].香港:香港讯科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10,4.
[3] Edward kluhlir.建筑实录[M].香港:香港讯科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8,7.
[4] Ho Kwoncjan.建筑实录[M].香港:香港讯科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7,3.
[5] 施路.让居所与人对话[N].投资者报,2010(4).
[6] 高为.构建未来的城市蓝图[R].湘财证劵研究所,2009,11.
[7] Edgar Ramírez(墨西哥馆建筑设计师).让大自然回归城市生活[N].访谈,2010,3.
[8] 林丰光.论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5.
关键词:消耗低碳自然智能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c)-0018-02
随着经济和科技地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现在对生活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要求。现代高消耗高能量的工业技术给人们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提供方便。于是一些高损耗并被人们称作是人类奇迹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以“之最”命名的建筑更是在不断地进行刷新。最终这种设计遭到了人们的厌恶,一种新式的设计理念孕育而生。低碳,自然,智能的理念充实着人们对未来建筑设计的理想与追求,一种源于自然地心灵感悟。
1 未来建筑之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概念来自于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因而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之前老百姓只是看见汽车、工厂的排放量,而建筑的碳排放却被忽略了。由此,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近几年来,简约的设计风格渐渐成为家庭装修中的主导风格。而简约的风格恰恰就是家装节能中最为合理的关键因素,当然简约并不等于简单,只要设计考虑周全,简约的风格是很适宜现代装修,特别是年轻人的装修来使用的。而且这样的设计风格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装修当中的材料浪费问题。通透的设计如今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业主所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在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浪费。人类生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0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和此有关。人们开始呼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这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利用高科技以及清洁能源,减少能耗,减少污染的生活模式。碳生活并不深奥。设计师认为,“低碳”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装修初期,业主和设计师都想方设法用最低的成本,最常见的材料和最简单的设计,布置出一个舒适、安全又健康的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开始在个性风格、特殊材料和高科技智能产品上下工夫,此举无疑消耗了许多不必要的能源。如今,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缺乏和经济危机等因素,促使最初简朴的装修理念升级为低碳生活了。
2 未来建筑之回归自然的感悟
谈到自然,我认为有许多表达方式,它代表了创新和交流。在人类自然开头这部分,一开始什么都没有,接着是地球,然后是月亮,地球和月亮之间有很大的空间,然后是水,然后是大地,自然是大地。自然本身创造了众多美丽的景观。自然本身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活力,这一切很难令人理解。但是我想说我们自己身体内部也具有这样的创作活动。自己穿高了生命,在内部和外部都表现以美丽的形式。艺术创造生命的能力是惊人的。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一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多年饱受交通拥挤、公共空间缩减之痛。墨西哥城有2000万人口,人均绿地面积仅有3平方米,其他很多城市的绿化率也难以达到宜居标准。城市本身规模越来越大,但留给室外活动的空间越发狭小,更多时候人们只能在餐馆、酒吧和影院这些封闭场所中度过休闲时光,和大自然已日渐疏远城市不应成为阻隔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障碍,把绿色、开放的空间还给城市生活,人们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空气和阳光,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充分释放身心压力,我觉得这才是理想的城市生活状态。我们有这样的构思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除了服装之外,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外展去一个未来的时尚界来应用我们的纤维,也就是说我们的鞋包是时尚,我们的室内设计,我们的建筑物也是时尚的。
万物源于自然,只有回归于自然地建筑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对于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使的这样的建筑具有时代意义。
3 未来建筑之智能化建筑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时,为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47%.这表明一个从工业社会中脱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的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个国家产业,甚至是全球性产业,带有明显的独立和交融特性。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九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研究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重。
智能建筑主要特点:
环境方面:(1)舒适性: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2)高效性: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3)适应性: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4)安全性: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被干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5)方便性: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6)可靠性: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功能方面:(1)具有高度的信息处理功能。(2)信息通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内,而且与外部的信息通信系统有构成网络的可能。(3)所有的信息通信处理功能,应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为未来的设备和配线预留空间,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性。(4)要将电力、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构成综合系统,同时要实现统一的控制,包括将来新添的控制项目和目前还被禁止统一控制的项目。(5)实现以建筑物最佳控制为中心的过程自动控制,同时还要管理系统实现设备管理自动化。
智能建筑如同早晨的太阳,已经在地平线上升起。北京的银泰中心、上海的证券大厦、广州中信广场都是按照国际智能建筑的标准设计和施工的,作为信息化龙头产业的智能建筑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便捷。
4 结语
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房子”已经不限于居住,它已经成为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场所。而在这样一个信息和科技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的场所应该如何发展,它的未来方面是什么?低碳、节能、绿色、自然、智能、科技是人们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提到最多的词汇。而其实是并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我们应该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下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在的地球它们又会是怎么样的,它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建筑,人类与自然环境如何共存。天地人合一,这就是源于自然地心灵感悟。
参考文献
[1] 钱竹.设计的精神[M].香港:香港艺术中心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8.
[2] Eva Jiricna.建筑实录[M].香港:香港讯科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10,4.
[3] Edward kluhlir.建筑实录[M].香港:香港讯科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8,7.
[4] Ho Kwoncjan.建筑实录[M].香港:香港讯科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7,3.
[5] 施路.让居所与人对话[N].投资者报,2010(4).
[6] 高为.构建未来的城市蓝图[R].湘财证劵研究所,2009,11.
[7] Edgar Ramírez(墨西哥馆建筑设计师).让大自然回归城市生活[N].访谈,2010,3.
[8] 林丰光.论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