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课堂中需要充分预设学生情况、预设质疑问难、精心建构弹性化教案的精心“预设”,也需要在偶发事件中、在错误中、在互动对话中的精彩“生成”。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只有互动互生,精妙融合,才能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生成”走进教学课堂,冲击着原有的预设课堂形态。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将预设与生成对峙起来,殊不知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师应科学而艺术地把握预设和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精心预设,促成生成
过度预设产生的弊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有效的信息,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巧妙地处理,调控“生成”。
(一)充分预设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每个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其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课前准备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千差万别,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第一,预设学生的“已知”,即预设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不需要详细讲解。第二,预设学生的“未知”,即预设对一篇课文,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是学生所困惑不解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点拨、引导和讲解。对教学过程多做假设:学生如何说?我将如何引导?
(二)预设质疑问难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课堂上,往往会有意外出现,使生成的教育资源更具有偶然性,所以我们备课时,要对有质疑的地方: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句子都要进行深入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与课堂生成的机会失之交臂。
二、突破预设,适时生成
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用“死”的教案遏制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充满乐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而应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过程,“突破预设,变预设为生成”。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妙手偶得——在偶发事件中生成
学生在课堂中引出尴尬场面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的处理方法,如果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恼人的“事故”也会变成动人的“故事”,成就一笔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例如二年级《欢庆》一课中,教师读完课文后,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读得不好”,“一点都没感觉”,“读得太快了”,孩子的“童言无忌”让教师出乎意料,更让教师尴尬不已。但是教师并没有向学生发脾气,而是面带微笑地说:“谢谢同学们帮老师指出了错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比我读得好,谁来试试?”小手纷纷地举了起来,有了教师的鼓励,他们读得非常卖力,甚至有同学加上了动作,课堂仿佛变成了一个个性表演的舞台,情感体验的天地。
(二)以谬求真——在错误中生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错误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的一个“插曲”,亦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能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用心倾听,学会赏识学生的错误,运用丰富的教育实践智慧将错就错,适时进行引导,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纠错与改错的探究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这句中的“船帆”错读成“帆船”,教师看到了读错的背后是学生的尚不能理解,立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使学生明白“船帆”突出的是“帆”,而“帆船”突出的是“船”,所以不能读错。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读错了,可课文中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到的变成了‘帆船’呢?”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前后用词不同,说明了东吴的船速度很快。正是因为教师巧妙地引导,将瞬间的错误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才使得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给课堂带来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由此及彼——在互动对话中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一改“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角色,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对话”中,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洽交流的学习伙伴、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在自主、平等、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教學《赠刘景文》一课时,我设计了“摘果子”的识字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我是一个引领者,更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学生组词“菊子”时,我说:“同学想一想,橘子的‘橘’是菊花的‘菊’吗?”有一同学立刻纠正:“橘子”是结在树上的,所以要用“木”字旁,我提问道:“还有哪些字和‘木’有关呢?”学生们受到启发,想到许多和“木”字旁有关的生字,各种新奇的回答让我惊喜不已。正是有了师生、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与对话,才得以让学生困惑不解的知识点暴露,生成了一个事先没预设,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融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独具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预设而不死板,生成而不游离,以“预设”促成“生成”,再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灵光,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郑金洲,蔡楠荣.生成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周一贯.点化课堂遭遇的尴尬[J].小学教育参考,2004(3):6.
[4]别文录.莫让生成迷住眼[J].河南教育,2006(2):38-39.
[5]黄海英.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9-40.
作者简介:张英(1985-),女,汉族,幼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生成”走进教学课堂,冲击着原有的预设课堂形态。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将预设与生成对峙起来,殊不知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师应科学而艺术地把握预设和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精心预设,促成生成
过度预设产生的弊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有效的信息,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巧妙地处理,调控“生成”。
(一)充分预设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每个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其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课前准备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千差万别,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第一,预设学生的“已知”,即预设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不需要详细讲解。第二,预设学生的“未知”,即预设对一篇课文,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是学生所困惑不解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点拨、引导和讲解。对教学过程多做假设:学生如何说?我将如何引导?
(二)预设质疑问难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课堂上,往往会有意外出现,使生成的教育资源更具有偶然性,所以我们备课时,要对有质疑的地方: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句子都要进行深入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与课堂生成的机会失之交臂。
二、突破预设,适时生成
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用“死”的教案遏制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充满乐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而应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过程,“突破预设,变预设为生成”。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妙手偶得——在偶发事件中生成
学生在课堂中引出尴尬场面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的处理方法,如果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恼人的“事故”也会变成动人的“故事”,成就一笔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例如二年级《欢庆》一课中,教师读完课文后,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读得不好”,“一点都没感觉”,“读得太快了”,孩子的“童言无忌”让教师出乎意料,更让教师尴尬不已。但是教师并没有向学生发脾气,而是面带微笑地说:“谢谢同学们帮老师指出了错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比我读得好,谁来试试?”小手纷纷地举了起来,有了教师的鼓励,他们读得非常卖力,甚至有同学加上了动作,课堂仿佛变成了一个个性表演的舞台,情感体验的天地。
(二)以谬求真——在错误中生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错误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的一个“插曲”,亦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能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用心倾听,学会赏识学生的错误,运用丰富的教育实践智慧将错就错,适时进行引导,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纠错与改错的探究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这句中的“船帆”错读成“帆船”,教师看到了读错的背后是学生的尚不能理解,立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使学生明白“船帆”突出的是“帆”,而“帆船”突出的是“船”,所以不能读错。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他读错了,可课文中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到的变成了‘帆船’呢?”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前后用词不同,说明了东吴的船速度很快。正是因为教师巧妙地引导,将瞬间的错误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才使得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给课堂带来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由此及彼——在互动对话中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一改“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角色,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对话”中,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洽交流的学习伙伴、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在自主、平等、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教學《赠刘景文》一课时,我设计了“摘果子”的识字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我是一个引领者,更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学生组词“菊子”时,我说:“同学想一想,橘子的‘橘’是菊花的‘菊’吗?”有一同学立刻纠正:“橘子”是结在树上的,所以要用“木”字旁,我提问道:“还有哪些字和‘木’有关呢?”学生们受到启发,想到许多和“木”字旁有关的生字,各种新奇的回答让我惊喜不已。正是有了师生、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与对话,才得以让学生困惑不解的知识点暴露,生成了一个事先没预设,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融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独具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预设而不死板,生成而不游离,以“预设”促成“生成”,再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灵光,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郑金洲,蔡楠荣.生成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周一贯.点化课堂遭遇的尴尬[J].小学教育参考,2004(3):6.
[4]别文录.莫让生成迷住眼[J].河南教育,2006(2):38-39.
[5]黄海英.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9-40.
作者简介:张英(1985-),女,汉族,幼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