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创作思想的转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是文化伦理型的作家,在创作中,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熟稔,但又不失清明;对现代革命、新鲜事物又始终持审慎的态度。文章主要以短篇代表作《黑白李》、《断魂枪》为例,分析老舍创作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人物形象;传统文化;现代革命
  一、眷恋与固守传统文化中的清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文学创作与其他作家往往从“阶级”的角度分析社会与人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1],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人性和人伦关系。因而,他笔下的人物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诸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恪守着传统的规矩和习惯,在敌人来了的时候,用一口破缸,备上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准保万事大吉;孙子祁瑞宣在顾家和忧国之间的精神苦恼等,都表现了传统宗法伦理文化对人的影响。在短篇《黑白李》中就塑造了一个极具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人物—黑李。作為长兄,他如父如母,一切都为兄弟着想。弟兄两个都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子,他就主动“让”了;他常把“母亲去世的时候,说什么来着?不是说咱俩老得和美吗?”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就连他跟“我”诉说白李跟他“闹了一场”,也非得加个“好”字;一听说白李要分家,直说“他爱要什么就拿什么好了……何必分家……”;弟弟问他要去了一千块钱,没提分家的事,他表现的“非常快活”……。他像母鸡护小鸡似的维护着弟弟。文本中黑李和白李俨然一对保守者和激进者。但黑李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保守者。黑李也知道自由恋爱;小说中的“我”去劝说黑李,而黑李表示“他都明白,而且愿意老四去创练创练”[2]。可见,黑李虽是保守者,却也是通情达理之人。对待家里拉车的车夫表现得很善良,为叫王五歇歇,故意在半道上耽搁会儿。王五也意识到“二爷是个好人,不错;可究竟是个主人。多好的主人也还是主人,不能肩膀齐为弟兄”[3]。黑李虽然对车夫不错,不过终究是有阶级之分的,这种“主人和下人”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正是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所以黑李不是“现代人”,可以说是开明的保守者,又是忠孝节悌的践行者。作者使用几个简短的情节,就将深受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黑李形象勾勒了出来。作者不避黑李的缺点,表现了老舍沉湎于传统文化中的清明。
  如果《黑白李》中,作者还更倾心于传统文化,而到了《断魂枪》里,沙子龙形象的塑造,则体现了作者态度的转变。
  身为镖师的沙子龙,二十年的功夫,在西北一带创出了“神枪沙子龙”的威名。然而世事变迁,“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4]。但是,沙子龙身上的侠士道义风格并没有消失。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找他,“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走”[5]。前来求艺的孙老者,沙子龙以礼相待。尽管已经“放了肉”,沙子龙的江湖道义风范仍在,并且不失对世事的洞察与清明。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但在眷恋之中,又不失一个睿智的作家的清明。
  二、对现代革命的审慎态度
  老舍对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出路与发展始终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他没有直接参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甚至对“五四”运动也采取旁观的态度,在二三十年代,他始终与时代主流保持一些距离”[6]。即使在四十年后的作品如《四世同堂》里,老舍对于革命的描写也是极其的有限,尽管最后也对出去做革命党的瑞全作出了交待,但主要表现的还是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以“文化”分割人的世界一样,他对通过革命拯救,改变国家人民的现状始终有着审慎的态度。1932年创作的《猫城记》,老舍曾直言不讳地说,他写《猫城记》是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绝望:“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7]。这已经充分表现了老舍对革命,至少是当时革命的“怀疑”。
  《黑白李》中,白李“他这个人,叫你一看,你就觉得他应当到处做领袖。每一句话,他不是领导着你走上他所走出的路子,便是把你绑在断头台上”[8]。白李认为“这个时代是我的”,虽然他意识到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凭什么人应当拉着人呢?”[9],但他和大家伙不计后果的危险计划,显然是一个激进不成熟的革命者形象。结果,却是黑李被抓,替弟弟牺牲了。黑李的替代行动有着传奇性,不过从结果来看,揍电车这一行动,是黑李做的,而白李大概在被侦探盯上之后就跑了。不赞成革命,惹事的黑李反倒为革命牺牲了;真正的“暴动”策划者、革命者最后却安全的跑掉了。这是否可视为对“轻率”革命者的讽刺?这从侧面上反应了老舍对革命或者革命者质疑的态度。
  《断魂枪》里,沙子龙虽然“镖局改了客栈”,英雄已无用武之地,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却成了立在墙角的摆设。但是,沙子龙的这些选择却显现了他的清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沙子龙“身上放了肉”,但精气神却一点没减,“夜静人稀……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与其说这是对传统侠义的坚守,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国术的自信,而作者也在文中有这样的表达:“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10]。反过来,如果革命党和教育家将传统国术提倡起来,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否就不一样了呢。在这两篇短篇里,老舍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前者有质疑,后者采用和缓的态度,给革命党和教育家们提出了建议。
  三、创作思想的转变
  老舍在《〈老舍选集〉自序》中谈到到《黑白李》:“我到底看明白了,黑李该死,而且那么死最上算。不管怎么说吧,我总比当时那诬蔑前进的战士的人,说他们虽然帮助洋车夫造反,却在洋车夫跑得不快的时候踢他两脚的,稍微强一点了”[11]。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到,作者对待传统伦理文化代表者黑李的态度:在风云变化的时潮中,固守旧思想的势必要消亡,尽管持旧思想的人并没有什么过错。但身为一个保守的伦理文化型人的黑李是充满着悲剧的意蕴。老舍说他“那么死最上算”,旧思想文化的代表黑李以自己的生命为“革命”的事业作出一些奉献。这样似乎也能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革命也有着调和性。黑李本身是无任何过错的,兄弟白李说的,“他是个时代落伍者。这个时代是我的,用不着他来操心管我”。所以老舍貌似决绝的说“黑李该死”。实际上是借黑李的传奇赴死,表达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旧的思想也不得不让位于新的环境,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革命之间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调和性。
  在这两篇小说中,老舍对传统文化、现代革命的思考,反应了他创作思想的变化。前者中,黑李替革命者白李作出了行动,更多的出于家庭伦理的原因,到沙子龙主动放弃自己的镖术,但仍没有失去所有的希望“这是走镖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这反应了,老舍意识到了革命也要讲究方法。从黑李“应该死”到沙子龙“不必死”;从黑李“那么死的最上算”到沙子龙“夜深人静时,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的保留实力,保留希望。这些既有对现代革命的思考,又有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还有对两者间关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1; 270
  [2] [3] [8] [9]老舍.断魂枪[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60,64,58,65
  [4] [5]老舍.老舍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403 ,404
  [7]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我怎样写小说》,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10]老舍.老舍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403
  [11]老舍:《〈 老舍选集〉自序》,《人民日报》1950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刘玉梅(199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 现当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关键词】:苗族;傣族;文化;历史;舞蹈。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是的少数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其族源可追述到远古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人”;秦、汉时,苗族的祖先就已聚居在今湘西、黔东一带,即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所以苗族是一个有着历史积累的民族,其舞蹈文化类型属于农耕文化型,舞蹈中有着“一顺边”的美。如今苗族多居住在云贵高原,山地的居住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苗族比较典型的舞蹈有芦笙舞
期刊
中国绘画的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条孕育了中国画的发展和产生,具有浓厚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形式规范的语言,而不是简单对物象轮廓线的描绘,是中国绘画的灵魂,并以线条的美而著称。中国画以墨笔,线条为骨架,表意与写实相结合,强调画的神韵与意境,既深邃悠远,又简明大略,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风采。线条是中国画的精髓,可以表达出物体的结构骨架,物体的形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但中国画中所讲究的以笔达意,
期刊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儿童是谁”的问题分成了两个维度,即社会中的儿童与儿童构成的社会。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极其复杂,当然,儿童也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地作用于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也更适合其生存。  【关键词】:儿童;社会;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言语中,“儿童”并不是一个能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具有清晰内涵的概念。哲学关注的是作为符号和概念的抽象的儿童;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意义上具有差异性的儿童;社会学关
期刊
【摘要】: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目前我国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将被建设。文化馆作为县、市级的文化宣传单位为我国在地方文化建设上做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馆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性,成为当代文化馆建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派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用来解读语言和意义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图示和心理空间的生成机制。目前,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方式,它不仅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且在许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中也展现出潜在的阐释力。本文旨在结合典型实例来具体阐述和解读概念整合理论中四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区别的理论框架网络
期刊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婴宁》篇最为出名,在文中主人公婴宁从无时不笑到逗而不复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纯天然的自然人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走向社会化的悲剧;无独有偶,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是在重重的计谋压迫下抛弃自己的本性,最后走上了一条自己曾经最为厌恶的道路。初看之下,也许会觉得这两个人物是毫无联系的,但是细分却也让人看到他们悲剧的共同之处。不同时期下两位人物的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为他们
期刊
【摘要】:文化是长期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每个民族只能选择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用来形成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本文将从《菊与刀》来解析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民族文化  一、引言  对于日本这个永远不会搬家的邻居,自古以来我们与其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熟悉而又陌生,恩怨情仇,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么日本民族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从《菊与刀》这本至今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是所属领域文化的二维展现。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既有明显的地域烙印,又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学无国界,跨文化研究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展开讨论,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探讨如何提高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赏鉴和评判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文学赏鉴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
期刊
【摘要】:写作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進行写作活动的现实的人,而素质则是指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培养和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一要弄清楚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承认并接受客体对主体素质的影响;二要注重写作主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阅读,让写作主体的素质不断得到锻炼和培养,不断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关键词】:写作主体;写作客体;素质;实践;阅读  一、写作主客
期刊
【摘要】:西班牙学者弗雷德里克肖姆将翻译理论与电影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出了一种综合的分析模式来研究影响影视翻译的因素,并总结出了包含声音、文字和图像等十个编码在内的表意符号理论。该理论不再拘泥于影视文本,更关注文本以外的因素,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翻译与赏析。  【关键词】:影视翻译;编码;表意符号理论  一、引言  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电影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西方影视大量涌入国内,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