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在阐释“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历史学习知识这样界定:“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活动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就是要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历史课程的“过程与方法”。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想不想”的问题。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必须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有持续不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出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激疑生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自我发现。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如《列强科侵与民族危机》教学后我提出了“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呢?”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精神。《辛亥革命》一课中,当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看过视频《武昌起义》片段后,我提出了“武昌起义是偶然的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武昌起义的原因。
问题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主导,启发学生探究。教师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提出难度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启发力、诱惑力的问题,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其程序大致为:
①创设历史情境,提出问题,自学教材→在探究中构建知识结构。
②多角度地讨论问题,教师讲鳃难理解的问题→在新情境中体验或再现知识结构所反映的历史发展变化。
③归纳总结→再体验或再现与探究中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
④进行思维训练。
问题探究学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讲解归纳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求索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通过历史连接着未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问题作为整个环节中的抓手尤为重要,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所以教师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设计出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
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必须适度。我把它叫做“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跳的越费力摘到的桃子就越大,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在教学《辛亥革命》后提出“有人说:‘辛亥革命在胜利的欢呼中失败’,你是怎样认为的?”对于这个问题,思考之后,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或多或少地都谈出一些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却需要动一番脑筋。
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探索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的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才有探究的价值。如在《太平天国》教学后,我提出“太平天国前期轰轰烈烈,后期在军事上达到顶峰,占据半壁江山后却失败了,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还有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提出具有发散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等,答案不固定。在教学中,我提出“对于秦始皇和唐太宗大家都有印象。那么,你是喜欢秦始皇还是喜欢唐太宗呢?不管喜欢谁,都要谈出你喜欢的理由。”
在课堂学习中,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设计了几种全员参与的形式,如举手的表达、书面的表达等。同时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时间。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当然,问题的设置还要注意梯度性。开始的问题应该是简单的、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层面,随着感悟的加深、知识的积累,问题的设置可以增加难度。一般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三个层次的设计问题。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想不想”的问题。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必须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有持续不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出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激疑生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自我发现。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如《列强科侵与民族危机》教学后我提出了“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呢?”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精神。《辛亥革命》一课中,当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看过视频《武昌起义》片段后,我提出了“武昌起义是偶然的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武昌起义的原因。
问题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主导,启发学生探究。教师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提出难度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启发力、诱惑力的问题,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其程序大致为:
①创设历史情境,提出问题,自学教材→在探究中构建知识结构。
②多角度地讨论问题,教师讲鳃难理解的问题→在新情境中体验或再现知识结构所反映的历史发展变化。
③归纳总结→再体验或再现与探究中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
④进行思维训练。
问题探究学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讲解归纳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求索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通过历史连接着未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问题作为整个环节中的抓手尤为重要,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所以教师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设计出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
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必须适度。我把它叫做“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跳的越费力摘到的桃子就越大,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在教学《辛亥革命》后提出“有人说:‘辛亥革命在胜利的欢呼中失败’,你是怎样认为的?”对于这个问题,思考之后,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或多或少地都谈出一些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却需要动一番脑筋。
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探索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的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才有探究的价值。如在《太平天国》教学后,我提出“太平天国前期轰轰烈烈,后期在军事上达到顶峰,占据半壁江山后却失败了,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还有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提出具有发散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等,答案不固定。在教学中,我提出“对于秦始皇和唐太宗大家都有印象。那么,你是喜欢秦始皇还是喜欢唐太宗呢?不管喜欢谁,都要谈出你喜欢的理由。”
在课堂学习中,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设计了几种全员参与的形式,如举手的表达、书面的表达等。同时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时间。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当然,问题的设置还要注意梯度性。开始的问题应该是简单的、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层面,随着感悟的加深、知识的积累,问题的设置可以增加难度。一般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三个层次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