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病,我有药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_b074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都是重度拖延症患者?
  为什么我们做事只有3分钟热度?
  为什么我们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我们对身体和意志力的探索,还停留在“反抗和战胜”的层面上,总想一步到位,想到就要做到,制订的目标也都很复杂且困难。这就好比你要求一个成绩倒数的学生一下子就要考满分一样,目标和水平完全脱节。这样无视自身情况的计划是毫无益处的,反而会把自己吓倒,加重拖延。意志力就像电池,用完就得休息、充电。你得根据自身的电量做计划,而不是根据计划要求电量充足。
  拖延症不是病,但它的干扰性和负面影响却时常会让人感到头疼。轻则影响计划实施,浪费时间;重则让人成为“幻想主义者”,光说不做,丧失信心、失去机遇,颓废度日。拖延症并不只会导致办事拖拉、行动低效。其看似始于拖延,却终于懒惰。往往任务开始时的拖拖拉拉,会逐渐升级为意志不坚、自控能力越来越差。
  也许有人会说:“我并没有无视拖延症啊,我一直都在寻找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只不过都失败了。”过去,我也是如此。
  曾经我也是一个重度拖延症、做事“3分钟热度”,其实我心里特别清楚它们对我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也是打心眼儿里想要战胜它们。我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看了许多成功人士的自传和电影,床头和书桌上也贴满了各种励志语录,它们中的一部分的确曾让我充满斗志、热血沸腾。但往往我没坚持几天,决心就被现实消耗殆尽了。我甚至一度以为,拖延症和“3分钟热度”是“绝症”,根本不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
  就在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它也逐渐成为我变为自律达人的转折点。
  我的书桌下面摆放着一台旧电脑主机,之前我工作一直都使用它。每到工作时我都会坐在椅子上弯腰打开主机按钮,等待面前的显示器屏幕亮起,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但自从我买了新的笔记本电脑之后,就把它直接放在原来的书桌上。可我发现,一开始我很不适应,每到工作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弯下腰打开原来的旧电脑,除非我集中精神明确地告诉自己是要打开笔记本电脑。一个开启旧电脑的小小动作经过不断的重复上升为习惯时,执行就变得顺理成章、毫不费力,甚至完全“不过脑子”。
  这个发现看似平常,但却让我十分惊喜。要知道,我当时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意志不坚定到没有办法养成任何一个习惯了,而这个发现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
  我发现自己每次吃饭时,都会习惯性地拿一双筷子和一把勺子,虽然勺子几乎从来不会用到;我发现自己每天早上醒来都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支付宝给小鸡喂粮食;我發现每当自己写文章在大脑中遣词造句时,都会习惯性地用嘴轻咬食指的指甲……
  这些习惯自然到如果你不刻意观察就很难察觉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复的行动都非常的简单易行,根本不会对我的心理造成任何负担,完全没有执行上的抵触感。
  我之前对拖延症和意志不坚的探索,只是停留在反抗和战胜的层面上,总想找到一步到位的方法,制订的目标也都很复杂且困难。这就好比你要求一个成绩倒数的学生一下子就要考满分一样,目标和水平完全脱节。这样的自我改正与救赎是毫无益处的,反而会让自己在一开始就被过高的目标和繁重的计划所吓倒,加重拖延。即便最终自己选择开始执行,起初的激情和动力也无法支撑自己长久坚持。
  但如果换个策略,从刻意重复简单的动作开始,去培养一个小的好习惯呢?先将该行动养成习惯,然后再慢慢去提升质量和数量,岂不比直接要求自己完成目标来得更加容易?这样去借助习惯的强大力量,或许我们就能取得难以想象的突破。如果当时的场景能拍成电影片段,我一定要加上个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暗示观众这就是主人公即将改写命运的重要节点。当时的我也没想到,自己这个简单到会被别人笑掉大牙的方法,会完全改掉困扰我多年的拖延症和做事3分钟热度的坏毛病。
  后来当我看到美国作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所写的《自控力》一书中对“训练意志力肌肉”的相关实验研究时,我才知道当初自己的“灵光乍现”并非是毫无依据的个人猜想。
  书中讲道:“研究发现,在一些小事上持续自控会提高整体的意志力。这些小事包括改变姿势、每天都用力握一个把手、戒掉甜食、记录支出情况。虽然这些小小的自控力锻炼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它却能让我们应付自己最关注的意志力挑战,比如集中注意力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抵制住诱惑、更好地控制情绪……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面对的意志力挑战有关的练习。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存钱,那么你就需要记录支出情况。如果你的目标是多锻炼,那么你每天早上洗澡之前就要做10个仰卧起坐或俯卧撑。即便你的实验结果不会直接服务于你的目标,自控力肌肉模式也会告诉我们,即使是以看似最愚蠢、最简单的方式每天锻炼意志力,也能为你的意志力挑战积攒能量。”
  有了专家的研究证明,我更加坚定自己之前制订的方向是对的,接下来的事情则顺利到我完全不敢想象。在这个新方法面前,我过去在执行和坚持上遇到的所有难题竟然都被轻松化解。从原来的“空想专家”迅速成长为自律达人,而随之不断提高的不仅是我的收入和银行卡里的数字,更有我日渐强大的内心。
  在战胜拖延,学会养成习惯的道路上,必须先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百般拖延?为什么会中途放弃?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导致自身拖延和意志力不坚定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日后的实践探索中也能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有的人是因为总想先在今天放纵,然后寄希望于从明天开始以一个全新的状态去好好完成制订的计划,总觉得明天的时间会更充裕,明天的自己也更加自律。可事实上这只是用一种虚假的自我承诺,以此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去拖延放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找到症结之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将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掉。
  养成习惯并不是对某个行为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讲到了习惯回路,即: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回报。
  暗示,即寻找一个线索,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的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惯常行为,即行为习惯,可以是身体方面的、思维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
  奖赏,即完成该惯常行为后会得到什么奖励。奖赏的作用是让大脑重视该回路,而养成习惯就是重复该回路,直到其变为“自动化”的过程。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导致我们一直粗暴地强迫自己重复某个行为,完全违背了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走了许多弯路。
  自主养成好习惯的六大步骤,分别为:确定有效的习惯养成目标;观察刻意行动的执行情况;设置习惯回路的“开始按钮”;设计习惯回路中的回报奖励;打造适合自己的自律环境以及记录执行过程中的积累情况。这6个步骤完全遵循了习惯回路原理。
  打败拖延,成为自律达人并非没有捷径,我们需要做的是彻底抛弃过去“任务重,目标大,要求多,时间短”的执行法则。用力过猛往往很难走得长远,换一种全新的模式吧,自律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一切只需从小事做起。
  (摘自台海出版社《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   作者:time刚刚好)
其他文献
爱新觉罗·奕?(1833—1898),清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重臣,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  道光帝晚年为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大伤脑筋。1846年8月7日这一天,道光帝作了最终的决定,他用朱笔写下了立储御书。这封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御书,上面写道:皇六子奕封为亲王,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立储御书居然出现两个人的名字,这是无法想象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期刊
马约翰(1882—1966),著名体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被称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体育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  1905年,上海,一场规模较大的“万国运动会”即将开始,参加比赛的是中国人和各国侨民。随着发令枪响起,一英里赛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4个日本人一字排开跑在最前面,故意挡住其他运动员。紧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1个中国学生
期刊
吴大观(1916—2009),他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筹建于1939年11月。当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全部依赖进口,中国还造不出一台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工厂最初选址在昆明附近的安宁,后于1941年元旦正式迁往贵州大定的羊场坝。  1941年夏天,工厂从西南联大和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招募应届毕业生20多名充当技术员。吴大观属于
期刊
喜欢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生活下去——具体点说,是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如果这间房子结实,我就不挪窝地住一辈子。一辈子进一扇门,睡一张床,在一个屋顶下御寒和纳凉。如果房子坏了,在我40岁或50岁的时候,房梁朽了,墙壁出现了裂缝,我会很高兴地把房子拆掉,在老地方盖一幢新房子。  我庆幸自己竟然活得比一幢房子更长久。只要在一个地方久住下去,你迟早会有这种感觉。你会发现周围的许多东西没有你耐活。树上的麻雀有
期刊
欧文·亚隆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大战后移民美国。如今他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和罗洛·梅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当代国际精神医学大师。  我总是鼓励实习治疗师做个人治疗。“你的‘自我’是你主要的工具,尽可能学习它。不要让你的盲点妨碍你理解你的患者,或者与他们共情。”但是,我从15岁开始就与一位女性建立
期刊
黄宗英,生于1925年,中国内地演员、作家、编剧。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她的荧幕形象风靡全国,是著名的电影明星。上世纪80年代,以《大雁情》《小木屋》等文学作品转型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她在感情方面敢爱敢恨,曾与著名影星赵丹同甘共苦,后与翻译家冯亦代浪漫黄昏。1993年,68岁的黄宗英与80岁的冯亦代结为伉俪,他们的黄昏恋轰动一时。两人的往来书信真实记录了这段黄昏恋情,并集结成书。  黄宗英的性格是与众
期刊
陆小曼(1903—1965),近代女画家,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  志摩和原配张幼仪离异,而与有夫之妇陆小曼结婚,在今日原是司空见惯,在1926年至1927年间却算一件不平常的大事。老一辈的人对他们深恶痛绝,青年人也不见得个个赞成。听说当志摩与小曼在北平举行婚礼之际,曾请他老师梁启超先生证婚,却被老师当着大众,给了他们一顿严厉的教训。任公(梁启超)事后写信与其女令娴,对于他心爱的门徒
期刊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家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他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600多个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世人留下了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莫扎特爱恋的都是女高音歌手。1777年,在德国曼海姆,他遇到了阿洛伊西婭·韦伯,后者找他学习唱歌。她是弗里多林·韦伯的女儿,而她父亲是一位歌手兼小提琴手,来自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其中就包括他的侄子
期刊
纯粹的流浪。即使有能花的钱,也不花。  享受走路。一天走10英里路,不论是森林中的小径或是纽约摩天楼环绕下的商业大道。不让自己轻易就走累,这指的是:姿势端直,轻步松肩,一边看令人激动的景,却一边呼吸平匀,不让自己高兴得加倍使身体累乏。  要能简约自己每一样行动。不多吃,有的甚至只吃水果及干粮。吃饭,往往是走路生活中的一个大休息。其余的小休息,或者是站在街角不动,三五分钟。或者是坐在地上。能适应这种
期刊
纳尔逊·曼德拉 (1918—2013),他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他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南非的媒体此前从未像宣传1994年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那般忙碌,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曼德拉总统任期的结束。他们报道的所有南非事件的核心都是纳尔逊·曼德拉。大批专栏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