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巩固旧知识,掌握部分解决不了的问题,为进一步积极主动、深入学习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那如何引导好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总结出如下一些方法。
  1 明确预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课前预习观念
   著名作家、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但不少学生却不重视课前预习,认为课前预习不过是把课文通读一遍,只要自己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提高成绩,更有甚者认为课前预习不过是浪费时间,毫无预习的必要。这些其实都是对课前预习的误解,需要教师加以纠正,因为预习不仅仅是看一遍即将学习的课文,而是需要对即将要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提前把握其重点、关键,从而在正式上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而且,由于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课前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摈弃错误的预习观念,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预习观念。
  2 提供具体的课前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因此,教师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细致地安排课前预习的步骤,传授课前预习的方法,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预习兴趣。在刚开始时,教师可安排在课内进行,待学生初步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后,教师便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践以下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自主预习。
   首先,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学会批注课文,读准读通课文。在学期开始之初,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各单元的“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具体教学课文前,让学生先通读一遍课文,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例如:用圆点勾画出生词生字,用直线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用曲线标出觉得写得很好的句子,个别不懂之处打上问号。然后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查阅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还可指导学生对生词生字进行分类,譬如多音字、成语等,加深理解和印象。
   其次,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课文思路。在解决字词音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比如,对于记叙文,要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写了什么事,讲了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同时要对课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标注,便于理清课文思路。而在预习说明文时,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出作者是抓住事物(事理)的哪个主要特征进行细致说明的,在这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再次,结合课后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学习。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学习一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结合这些练习,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学习。
   最后,查阅课文相关资料。课前预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本身,还包括社会实践、查找资料、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来扩充相关知识。比如: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直观地了解桂林,从而更容易理解文中的语言。
  3 重视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和反馈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功课,教师也需要加强督促和检查,否则,对于自觉性不是太高的同学而言,缺少了管束就很难养成习惯,而对于坚持课前预习的同学,预习积极性也会下降,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容易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指导,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把课前预习布置成为作业,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认真批改,并提出指导意见,并按单元进行统计,评出预习优胜者加以奖励。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检查,比如利用课堂的前三四分钟,抽学生朗读两三个生字,或者解释一两个重要词语的意思。这样既知晓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总之,课前预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新课的前提,更是高效率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教材体系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前独立自主地预习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克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很重要。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每个学生都应找到真正适合积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初中
期刊
【摘 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和应用题教学的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数学 应用 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初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 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智能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存在的方式和发展潜能,超越了以往只关注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其它智能发展的做法。初中物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领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和在不同领
期刊
【摘 要】 数学是抽象的,儿童眼中的数学却是具体、直观的是一个苹果,几个布娃娃……作为成人,为什么要把儿童眼中的数学抽象化呢?事实上,我们应理解、尊重儿童心理,如何利用环境及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具体物质,协助儿童来发展其数学心智。  【关键词】 环境 数学心智 敏感力 生活化 教具物化    伽利略曾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儿童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世界中,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
期刊
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和知识梯度,使得同学们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而产生畏惧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在高中物理学习阶段对一些基本环节重视不够,使得学习过程疑难重重,现就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 轻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同学们在学习物理量时,往往只重视其中的公式而轻视对定义的理解。如学习电容时,注重记忆公式C=Q/U,对“使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增加1V所需的电量叫做电容”不予理睬,这必然导致C正比于Q和
期刊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在此我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 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
期刊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有健康心理、高超技艺、职业素养、有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系统教育。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普通高中相比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如何在学生入学后解决这一难题,成了职业学校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对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作为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在职业教
期刊
【摘 要】 审美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这表明社会对生活对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各类人才的造就者的教师,更新传统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并以此去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任务就越发显得重要。  【关键词】 教师 审美素质 学生 作用    1 教师的审美修养对学生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熟悉。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专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
期刊
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