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不在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得到激励、唤醒和鼓励。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和愉快的学习情绪,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发展。笔者就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素材创设情境
  
  生物科学发展历经了一条长期曲折的道路,科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在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的同时,也留下了失败的教训,毫无疑问,这些都成为生物教学中优秀的素材,如果能有针对性的选择素材作为教学的情境,对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中,笔者常借鉴以下几类素材创设情境:(1)在实验室里张贴些学生熟悉的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如孟德尔、达尔文、沃森和克里克等)的画像及文字简介,借助这些名人的光辉形象和业绩,营造了一种催人奋进、振奋人心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发学生自觉参与生物实验探究的过程;(2)挖掘经典的科学探究史(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生长素发现过程等),借助介绍实验探索的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情境,培养学生缜密、求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3)结合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地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观点,如在学习“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可补充介绍研究的新成果,用具体的应用事例阐述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我国在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一方面能加深学生从分子的水平认识生命本质,激发了学生将来立志探索生命奥秘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民族的自豪感;(4)经典故事。故事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启发性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在备课时如果能将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故事为情境引入教学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在讲述生态平衡之前,可借助“屎壳郎出国记”的故事为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此外,搜集部分学生优秀的作品(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为素材展示给学生。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进你追我赶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反过来又可指导生活生产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从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生产实践出发,巧设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同时还可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笔者常借助这几个方面来创设情境:(1)人体常见典型的病症。如以侏儒症和呆小症常见症状的介绍为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症状的分析和对比来学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两者异同点的区别等;(2)工农生产实践。如园林果树、行道树的修剪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这一知识的理解;学生讲述农业生产上提高产量的常见措施归纳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利用介绍工业上酿酒的原料和主要方法,来启发学生巩固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3)生活经验。如介绍肥育的措施及减肥难的事实来学习糖类和脂肪的转化关系;以饿过头不饿的现象来学习肝糖元与血糖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挖掘这些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息息相关的知识作为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更乐于投身生命科学的研究。
  
  三、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设计一些富有激趣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这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常在这两种情况下应用创设问题情境:(1)利用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全或思维定势而造成判断和理解的偏差。如在“遗传基本规律”学习,改变以往教学引入的方式,而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血型出发,设计这样的问题:正常情况下,血型都为O型的夫妇、血型都为A型的夫妇、血型分别为A型和B型的夫妇,他们所生后代血型分别为什么型?此时学生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的产生了多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结果是不是你们所想象的那样呢?这样带着悬而未决、有争议的问题引入基因分离定律的学习,由于学生都有迫不及待想知道结论的心情,势必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过程,最后根据学习的结果检验学生的判断。(2)实验课堂教学。常规实验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和示范下完成的,虽然这有利于规范学生操作,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但也产生了一些制约学生发展的问题。如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在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指引下完成实验,能使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实验,积极主动研究、思考和探讨实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和挖掘了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叶绿体色素分离和提取”的实验之前,可创设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来组织学生实验:①要成功完成实验,你认为选材方面要注意什么?②加与不加碳酸钙对实验的结果有何影响?③滴入丙酮的目的是什么?④为何要求滤纸条的一端剪去2个角?⑤如果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⑥层析过程烧杯不加盖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⑦认为成功完成本实验的要点有哪些?这样以问题为情境组织教学不但使学生在自己深思熟虑中获取知识,得到一番的觉悟和一番的长进,而且学生从中也能体会到智慧生成的快乐。
  
  四、多媒体创设情境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而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却是另一方景象——黯然失色的,为了能够还原生物界的本色,弥补教材的缺陷;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微观生物,更好认识和把握微观生命现象;为了能将生命现象的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加深知识的理解;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枯燥和乏味,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就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多种的感官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在“细胞膜结构和特性”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细胞膜相关知识缺乏感性认识,这时就可以展示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细胞膜亚显微图片,辅以结构模型来吸引学生;结合动画课件播放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过程或白细胞吞噬过程、变形虫伪足形成等这些与细胞膜结构特性密切相关的生命现象为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这一抽象知识的理解。生物教材中这样的内容举不胜举,如细胞分裂、生长素发现过程模拟实验、生物多样性等等。
  
  五、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基说过:“教师语言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上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语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而点缀有生动活泼、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充分利用一些有特色的语言来创设情境。如借助黄金搭档、补血口服液的广告用语引入细胞内无机盐的学习;以顺口溜“携一两本单色书来”来概括总结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所蕴涵的生命现象来复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以编诗“膜仁消失显二体,形数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作为总结胞分裂期的主要特征;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来引出生物遗传变异章节的学习。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挖掘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等)促成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求知,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而不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但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要从教学的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方面加以细致的揣摩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有价值,我们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全面推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外貌描写是小学三年级人物描写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显出人物神韵,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1)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2)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3)巧用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外貌。(4)外貌描写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感受。  关键词:神形兼备;主要特征;按一定顺序;巧用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创新实践;新能源发电引言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 ]。可见,新一轮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实验探究方法、具备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本文尝试以“科技实践活动‘探究新能源发电’的设计与实施”
摘 要:义务教育初中物理两种不同版本教材是依照《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者对课标和实验理解的不同,导致多样的编写方式。本文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为例,探讨人教版和沪科版两种版本教材,对此实验的编排,进行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人教版;沪科版;电学实验;电功率;编排  现行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有人教版、苏科版、沪科版、北师大版、粤沪版等多个版本,在内容的选择、呈现等方面都体现了
摘 要:用常规绘制一维方向上电势分布图的教学方法来复习电势,学生难以理解还会忽略电势是在整个空间分布的。利用GeoGebra的3D绘图功能,绘图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标度的重要性、了解物理问题要联系实际,观察绘制出图象知道电势分布的立体性,观察两个点电荷产生电势叠加后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知道等量同种电荷、等量异种电荷在电荷连线及电荷连线中垂线上的电势分布情况。  关键词:GeoGebra;物理教学;电势
摘要: 为了回答非农就业是否能够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优化家庭消费结构的现实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8数据,综合运用OLS、分位数回归与中介效应等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以及发展与享受型消费的结构占比,这一结论在利用“是否有工资性收入”替换关键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
摘 要:如何防止肉鸡发生热应激,家禽兽医Gerwin Bouwhuis在饲喂方案、饮水线高度和使用饲料添加剂方面向养鸡生产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技巧。  关键词:热应激;肉鸡;饲喂方案;饮水线;饲料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4-0009-02  养鸡业普遍采取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让肉鸡禁食的方法来防止肉鸡发生热应激。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不采食
摘 要:《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文中主要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过程、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总结“课前预习“中提出问题的优点三方面进行研究探析。  关键词: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明确要求学
摘 要:数学实验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在内源思维活动的参与下,通过手脑并用,借助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体验“关键性事件”的经验,构建发展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素养型活动.通过分析《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的动手操作环节,探索如何将数学实验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观察,猜想,归纳,证明,简单应用.  关键词:数学实验;应用意识;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进入初中,从一开始接触物理,化学,生物
摘 要: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的命题立足双基,知识覆盖面广,以生活实际情景为载体,凸显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关注初高中衔接,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化学观念,有利于选拔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化学观念  为了有效监控福建省各地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今年的福建省九地市各学科中考命制,由福建省考试院统一命题。2017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省考”),
摘要: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归根到底,要看班级管理成效。在一个由数十名学生组成的班级集体中,对于任何班主任来说,都一定会反映出管理個性。笔者最初将“有为”和“无为”思路纳入班级管理,如何确立“有为”和“无为”的内容,如何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它变成既有效、又便于操作的管理实践,在逐步深化的探索中,才发现单纯地用这种管理来表现班主任个性,是完成不了一项长期有效的管理要求的,它必须由更理想、更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