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呼啸山庄》作为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了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本文通过对其主要人物希斯克利夫在出走、重新回来,直至报复的整个过程的解读,来分析其表现出的双重性格。
关键词:《呼啸山庄》赏析希斯克利夫双重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年出版,出版后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同时,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一种隐蔽的“反家庭”倾向,如画眉山庄的排外与封闭,呼啸山庄的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小说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及梦境的运用、超自然力的表现等等。
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人内心的风暴与大自然的风暴对应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小说中对于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传达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寂寞的沼泽峡谷,荒凉的山顶上,被风雨摧残的荒野,寒冷的空气,坚硬的土地,形象地传达了苍凉荒原所特有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狂野。在小说中,大自然作为男女主人公逃避家庭带来的痛苦的避难所,与家庭的封闭、压抑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最终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们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
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二
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那奔腾呼啸的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以及残酷无情的报复手段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也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他这个叛逆的孤儿闯入呼啸山庄以后,那里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他和呼啸山庄仿佛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世界,所有的人都不能将他融入他们的生活。当然,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他,于是,他的出走和重新回来后的报复就成了必然。
这是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复仇者:“两颊灰黄,一半被黑胡子遮住;两道眉毛低压,两眼深陷而且颇为特别。”伊莎贝拉被他吸引住了,但是婚后她看到的希斯克利夫跟她想象中的不一样。后来,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她把他叫做“怪物”,耐莉反驳道:“嘘,别说了!他是个人啊……你要宽容一点,比他坏的人还有呢。”后来在希斯克利夫临死之前,耐莉却有许多沉思:“‘他是个食尸鬼,还是个吸血鬼?’我心里暗想……后来我又回想起,他从小就由我照看,我看着他长大成人,几乎跟了他一辈子,现在竟被他吓成这样,多么荒诞可笑啊。”
呼啸山庄对希斯克利夫的孤立和排斥,理所当然受到了更为有力的回应,他几乎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视。他认为埃德加·林顿是“田庄的窝囊废”,他贬低埃德加对凯瑟琳的爱(“他八十年的爱抵不上我一天的爱”),以及凯瑟琳对埃德加的爱(“对她来说,他还几乎不如她的狗或马亲爱”)。他同样贬低小凯茜:“我急切地希望不要见到她。”
对凯瑟琳·恩肖以外的呼啸山庄的人来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外来者,只有凯瑟琳爱他,因为他们两人天性相同:疯狂而又任性。就像凯瑟琳告诉耐莉的那样:“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当希斯克利夫把埃德加称为“羊羔”,“不值得一击”时,他的价值观取决于原始的野性,力量决定价值。他在心底里鄙视埃德加,在听到凯瑟琳向耐莉坦白心声的部分对话后,他离家出走,其目的就是要超过埃德加。但当他三年之后回来时,凯瑟琳已经结婚,于是他为失去的爱而向埃德加、辛德雷复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复仇时采用的仍然是别人的价值尺度:身世、财富和社会地位。他的目标就是得到更高的地位——当然包括财富,同时使他的敌人堕落。最终,他拥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并使哈里顿堕落,他对待哈里顿就像当年辛德雷对待他一样。他反抗恩肖和林顿家族的武器正是金钱和包办婚姻。当辛德雷死去时,他把不幸的小哈里顿放到桌子上,带着少有的兴致咕哝道:“哦,我的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要是让同样的狂风来刮扭这棵树,它会不会跟另外一株一样长得弯弯曲曲。”希斯克利夫为哈里顿的堕落而沾沾自喜,后来他告诉耐莉:“跟他那邪恶的父亲比起来,我把他捏得更紧,压得更低,因为他为自己的粗俗而骄傲。我教会他嘲笑兽性以外的东西,以为那是愚蠢、不中用的。”哈里顿身上其实隐含着一种价值观:疯狂的野性,而这也正是希斯克利夫的天性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斯克利夫比他的敌人更为残酷,因为这是人性被扭曲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变态的反射。根据他的计划,他的儿子小林顿将成为另一个希斯克利夫,哈里顿成为另一个辛德雷,而凯茜成为另一个凯瑟琳。林顿将同凯茜结婚,而哈里顿将像希斯克利夫当年那样堕落:“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希斯克利夫这时已变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恶魔”然而,这一切却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他的懦弱和不知所措。“林顿并没有成为另一个希斯克利夫,他的计划落空了。”他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全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的意志都没有了”。但是,希斯克利夫性格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深切的恨之中,他爱凯瑟琳胜过他自己,却又是一个残酷、残暴的人。
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他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甚至当她死了之后,她一直萦绕着他将近二十年。他对耐莉说:“因为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不跟她联系在一起呢?还有什么不使我想起她呢?我哪怕低头看一下这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充满在夜晚的空中。白天,在每一件东西上都能看到她,我完全被她的形象所包围……整个世界都处处提醒我她确实存在过,可我却失去了她。”
他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在天堂同凯瑟琳重聚,最后带着微笑死去。正是这种爱使他变成了一个“怪物”、“地狱恶棍”、“低贱的暴徒”。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了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至于说到反省我做过的不公正的事,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公正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他曾说过:“我深信有鬼魂,相信鬼魂能够而且确实存在于我们中间。”他以为他死后不进入地狱而是进入天堂同凯瑟琳相聚:“昨天晚上,我是踩在地狱的门槛上,今天,我可看到我的天堂了。”“我已经几乎到达我的天堂了。”很明显,他以为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却又拒绝悔改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件怪事。由此可见,希斯克利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和双重性的!在他的性格中既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了美向丑的转化。
三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现实复杂残酷。尽管艾米莉·勃朗特从未投身于任何运动,但当时整个时代的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艾米莉·勃朗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创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完全被扭曲了的,笼罩着恐惧不安和绝望的现实图景。
女作家以人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她认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合理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在于抑制了人的渴望,从而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必然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
希斯克利夫经历了歧视、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变成了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的方式。正是男主人公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人类的不平等,也由此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希斯克利夫正是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扭曲的灵魂。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学上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境界的升华。而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由于她这部作品,在英国19世纪文坛的灿烂星群中,永远放出独特的、闪着异彩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Elisabeth B.Booz,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7.
[2] 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 来安方:《英美概况》,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作者简介:杨亚涛,女,1964—,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教育学,工作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呼啸山庄》赏析希斯克利夫双重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年出版,出版后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同时,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一种隐蔽的“反家庭”倾向,如画眉山庄的排外与封闭,呼啸山庄的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小说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及梦境的运用、超自然力的表现等等。
在小说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人内心的风暴与大自然的风暴对应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小说中对于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传达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寂寞的沼泽峡谷,荒凉的山顶上,被风雨摧残的荒野,寒冷的空气,坚硬的土地,形象地传达了苍凉荒原所特有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狂野。在小说中,大自然作为男女主人公逃避家庭带来的痛苦的避难所,与家庭的封闭、压抑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最终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们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
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二
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那奔腾呼啸的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以及残酷无情的报复手段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也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他这个叛逆的孤儿闯入呼啸山庄以后,那里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他和呼啸山庄仿佛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世界,所有的人都不能将他融入他们的生活。当然,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他,于是,他的出走和重新回来后的报复就成了必然。
这是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复仇者:“两颊灰黄,一半被黑胡子遮住;两道眉毛低压,两眼深陷而且颇为特别。”伊莎贝拉被他吸引住了,但是婚后她看到的希斯克利夫跟她想象中的不一样。后来,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她把他叫做“怪物”,耐莉反驳道:“嘘,别说了!他是个人啊……你要宽容一点,比他坏的人还有呢。”后来在希斯克利夫临死之前,耐莉却有许多沉思:“‘他是个食尸鬼,还是个吸血鬼?’我心里暗想……后来我又回想起,他从小就由我照看,我看着他长大成人,几乎跟了他一辈子,现在竟被他吓成这样,多么荒诞可笑啊。”
呼啸山庄对希斯克利夫的孤立和排斥,理所当然受到了更为有力的回应,他几乎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视。他认为埃德加·林顿是“田庄的窝囊废”,他贬低埃德加对凯瑟琳的爱(“他八十年的爱抵不上我一天的爱”),以及凯瑟琳对埃德加的爱(“对她来说,他还几乎不如她的狗或马亲爱”)。他同样贬低小凯茜:“我急切地希望不要见到她。”
对凯瑟琳·恩肖以外的呼啸山庄的人来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外来者,只有凯瑟琳爱他,因为他们两人天性相同:疯狂而又任性。就像凯瑟琳告诉耐莉的那样:“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当希斯克利夫把埃德加称为“羊羔”,“不值得一击”时,他的价值观取决于原始的野性,力量决定价值。他在心底里鄙视埃德加,在听到凯瑟琳向耐莉坦白心声的部分对话后,他离家出走,其目的就是要超过埃德加。但当他三年之后回来时,凯瑟琳已经结婚,于是他为失去的爱而向埃德加、辛德雷复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复仇时采用的仍然是别人的价值尺度:身世、财富和社会地位。他的目标就是得到更高的地位——当然包括财富,同时使他的敌人堕落。最终,他拥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并使哈里顿堕落,他对待哈里顿就像当年辛德雷对待他一样。他反抗恩肖和林顿家族的武器正是金钱和包办婚姻。当辛德雷死去时,他把不幸的小哈里顿放到桌子上,带着少有的兴致咕哝道:“哦,我的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要是让同样的狂风来刮扭这棵树,它会不会跟另外一株一样长得弯弯曲曲。”希斯克利夫为哈里顿的堕落而沾沾自喜,后来他告诉耐莉:“跟他那邪恶的父亲比起来,我把他捏得更紧,压得更低,因为他为自己的粗俗而骄傲。我教会他嘲笑兽性以外的东西,以为那是愚蠢、不中用的。”哈里顿身上其实隐含着一种价值观:疯狂的野性,而这也正是希斯克利夫的天性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斯克利夫比他的敌人更为残酷,因为这是人性被扭曲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变态的反射。根据他的计划,他的儿子小林顿将成为另一个希斯克利夫,哈里顿成为另一个辛德雷,而凯茜成为另一个凯瑟琳。林顿将同凯茜结婚,而哈里顿将像希斯克利夫当年那样堕落:“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希斯克利夫这时已变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恶魔”然而,这一切却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他的懦弱和不知所措。“林顿并没有成为另一个希斯克利夫,他的计划落空了。”他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全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的意志都没有了”。但是,希斯克利夫性格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深切的恨之中,他爱凯瑟琳胜过他自己,却又是一个残酷、残暴的人。
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他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甚至当她死了之后,她一直萦绕着他将近二十年。他对耐莉说:“因为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不跟她联系在一起呢?还有什么不使我想起她呢?我哪怕低头看一下这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充满在夜晚的空中。白天,在每一件东西上都能看到她,我完全被她的形象所包围……整个世界都处处提醒我她确实存在过,可我却失去了她。”
他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在天堂同凯瑟琳重聚,最后带着微笑死去。正是这种爱使他变成了一个“怪物”、“地狱恶棍”、“低贱的暴徒”。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了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至于说到反省我做过的不公正的事,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公正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他曾说过:“我深信有鬼魂,相信鬼魂能够而且确实存在于我们中间。”他以为他死后不进入地狱而是进入天堂同凯瑟琳相聚:“昨天晚上,我是踩在地狱的门槛上,今天,我可看到我的天堂了。”“我已经几乎到达我的天堂了。”很明显,他以为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却又拒绝悔改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件怪事。由此可见,希斯克利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和双重性的!在他的性格中既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了美向丑的转化。
三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现实复杂残酷。尽管艾米莉·勃朗特从未投身于任何运动,但当时整个时代的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艾米莉·勃朗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创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完全被扭曲了的,笼罩着恐惧不安和绝望的现实图景。
女作家以人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她认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合理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在于抑制了人的渴望,从而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必然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
希斯克利夫经历了歧视、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变成了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的方式。正是男主人公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人类的不平等,也由此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希斯克利夫正是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扭曲的灵魂。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学上给广大读者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境界的升华。而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由于她这部作品,在英国19世纪文坛的灿烂星群中,永远放出独特的、闪着异彩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Elisabeth B.Booz,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7.
[2] 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 来安方:《英美概况》,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作者简介:杨亚涛,女,1964—,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教育学,工作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