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传承性与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地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思想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两型”社会 高校 体育文化
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校园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有机整体,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非凡的功效。校园体育文化有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有力催化剂。如何在“两型”社会中建构文明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新的研究课题。
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指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1]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2]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它包括了高校校园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着重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等多方面素质。这些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种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学校体育节等。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特大群体性,风格多样性,身体的表征性,先进性,年轻性,高品位性,纯洁性。
2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通过体育教育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既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人生过程中的功用和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高校体育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具体表现有:
2.1 教育与健身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教师是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使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当地分层教学,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在接受体育教学中成功的喜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敢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2.2 创造与超越功能
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的最具有文化学意义的功能。创造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例如校运会中,学生运动员打破一项校记录,既是对原有记录的超越,又是一次新记录的创造。高校体育文化的这种显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体育的合理竞争,促进大学师生对文化认知发展和创造。高校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不断地挖掘着师生的潜能,激发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开辟新的领域,特别是当一些能打破平衡气氛的重大体育信息传播,师生们所获得的激励更显而易见。
2.3 发挥主体性与修正个性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性格豪爽、反应灵敏、力量大、速度快的学生,可以在足球场上得到发挥;性格稳重、刚毅、动作舒展的学生,可以在武术项目中展示风采;性格温柔、身材苗条、韵律感强的女生可以在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中展示独特的魅力……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主体个性化特点。高校体育文化是由师生大群体共同营建与创设的一种文化,它本身具有趋同性、共建性、规范性等,对个性具有修正功能,例如各种体育竞赛的比赛规则等。
2.4 娱乐与协调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娱乐色彩,例如体育比赛、周末舞会、摄影、书画展览、茶座沙龙、校园欣赏等能让人通过生活形式的转换获得另一种文化生活的情趣与轻松,从而能有效地调节人的精神,明显减轻生理与心理的负担,使身心素质得到改善。高校体育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有一种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全面发展。
3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与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它是反映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如何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中建设高校体育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有:
3.1 积极宣传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2 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充实体育的基本理论的内容,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从而给大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
3.3 增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学校主管部门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特点,积极配备不同教学内容所必须的场地和器材,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尽可能满足学生所需。
3.4 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非常有利。学生会或体育组除了组织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周野.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科技信息,2007年第32期,369.
[2]彭雪涵.论高校体育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68-69.
关键词: “两型”社会 高校 体育文化
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校园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有机整体,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非凡的功效。校园体育文化有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有力催化剂。如何在“两型”社会中建构文明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新的研究课题。
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指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1]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2]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它包括了高校校园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着重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等多方面素质。这些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种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学校体育节等。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特大群体性,风格多样性,身体的表征性,先进性,年轻性,高品位性,纯洁性。
2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通过体育教育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既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在人生过程中的功用和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高校体育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具体表现有:
2.1 教育与健身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体育教师是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使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当地分层教学,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在接受体育教学中成功的喜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敢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2.2 创造与超越功能
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的最具有文化学意义的功能。创造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例如校运会中,学生运动员打破一项校记录,既是对原有记录的超越,又是一次新记录的创造。高校体育文化的这种显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体育的合理竞争,促进大学师生对文化认知发展和创造。高校体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不断地挖掘着师生的潜能,激发师生不断开拓创新,开辟新的领域,特别是当一些能打破平衡气氛的重大体育信息传播,师生们所获得的激励更显而易见。
2.3 发挥主体性与修正个性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性格豪爽、反应灵敏、力量大、速度快的学生,可以在足球场上得到发挥;性格稳重、刚毅、动作舒展的学生,可以在武术项目中展示风采;性格温柔、身材苗条、韵律感强的女生可以在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中展示独特的魅力……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主体个性化特点。高校体育文化是由师生大群体共同营建与创设的一种文化,它本身具有趋同性、共建性、规范性等,对个性具有修正功能,例如各种体育竞赛的比赛规则等。
2.4 娱乐与协调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娱乐色彩,例如体育比赛、周末舞会、摄影、书画展览、茶座沙龙、校园欣赏等能让人通过生活形式的转换获得另一种文化生活的情趣与轻松,从而能有效地调节人的精神,明显减轻生理与心理的负担,使身心素质得到改善。高校体育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有一种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全面发展。
3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与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它是反映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如何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中建设高校体育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有:
3.1 积极宣传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2 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充实体育的基本理论的内容,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从而给大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
3.3 增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学校主管部门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特点,积极配备不同教学内容所必须的场地和器材,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尽可能满足学生所需。
3.4 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非常有利。学生会或体育组除了组织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周野.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科技信息,2007年第32期,369.
[2]彭雪涵.论高校体育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