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对本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是三项:主权、安全与发展。在我看来,中国的国际战略就是讨论如何维护这三项利益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根据其他国家在这三方面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来界定国家关系的性质,同时对于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必须分轻重缓急。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主要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是三甲:美国、日本和欧洲。
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但是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长期的挑战。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疑虑还在加深,有不少不稳定因素。
中国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经济伙伴和邻居,但是存在着领土和领海方面的争端,在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方面一直有竞争的关系,而且一直有历史上的恩怨。
同中美、中日关系相比,中国同欧盟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相处。尽管在政治价值观和国家制度方面差异比较大,欧盟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在经济合作、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方面双方有着巨大的拓展余地。
今年3月,“金砖五国”领导人在印度举行了第四次峰会。这次峰会朝着务实合作的方向迈开了更大的步伐。正在讨论设立新的开发银行,为成员国的基础建设提出资金支持。中国期待“金砖国家”从整体上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在将来,“金砖国家”不可能形成政治或者经济的集团,也不可能替代发达国家同中国的经济合作。
在这次研讨会上,许多朋友都使用了“再平衡”的说法。我想借用这个说法提出,在思考中国的国际战略的时候,是否可能而且应该有一种地缘战略的再平衡。最近,美国的战略家提出了美国的地缘战略再平衡,把地缘政治的地点更多的从中东转移到亚太地区。这样的构想在美国和中国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我希望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战略更多向西看、向西倾斜。这里的“西”并不是指的西方国家,不是政治上的西方概念,而是地理上的西方概念,就是从中国境内的西北、西南到中国周边的南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然后再往西,到伊朗和海湾国家、土耳其、里海地区国家,还有乌克兰,一直到达欧洲大陆的纵深地带以及北非和地中海。
过去在欧洲人眼里中国是一个远东国家。19世纪同欧洲和中国开始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的时候,包括欧洲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绝大部分交往是通过海上进行的。从鸦片战争到中日戰争,都经过海上通道。贸易通道也是经过海洋。
最近,中国在国家安全、地缘政治方面的态势,包括领海争端问题,比如最近同菲律宾的争议,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有人提出中国应该成为海权国家,不仅仅是陆权国家。我认为,海权对中国固然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重心也仍然在东部沿海一带,但是中国是大陆国家,内陆占据中国领土面积的绝大部分。由于陆上交通和石油天然气管道日益发展,中国同西部、南部邻国的贸易通道被打通了,中国通过西部边境的对外交往和经济联系迅速扩大。在南亚、中亚、中南欧,中国同欧盟、印度、俄罗斯、美国、日本这些经济大国、政治大国都有相似的安全利益。在这样广袤的一个地区,中美之间地缘战略的争夺,与东亚相比要少得多。
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战略意义非常明显,近代以来,欧洲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一直很大,今天北约在阿富汗还有驻军。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才真正从经济上进入这个地区,政治影响也迅速扩大。新疆、西藏和其他西部省区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在上升。
无论从积极方面何消极方面来看,中国以西这个地区的重要性,无需再多加阐述。可以说这个地区给中国和欧洲带来许多的合作机会,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劲头很猛烈,但是经验不足。如果中国同欧洲有更多的战略协调、相互信任和更多的投资,就可以降低战略风险。比如,中国在去年的利比亚内战中的经济损失就不至于那么大。在全球治理方面,中欧在这个区域的合作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作为学者,我想强调中欧教育交流和智库交流的重要性,希望同欧洲的智库发展更多的机制性的合作。我们听到不少关于欧洲和中国要加强相互的投资的说法,我也希望有一部分投资能够投到教育事业和智库中来,这可以加强我们彼此的软实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我们根据其他国家在这三方面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来界定国家关系的性质,同时对于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必须分轻重缓急。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主要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是三甲:美国、日本和欧洲。
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但是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长期的挑战。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疑虑还在加深,有不少不稳定因素。
中国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经济伙伴和邻居,但是存在着领土和领海方面的争端,在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方面一直有竞争的关系,而且一直有历史上的恩怨。
同中美、中日关系相比,中国同欧盟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相处。尽管在政治价值观和国家制度方面差异比较大,欧盟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在经济合作、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方面双方有着巨大的拓展余地。
今年3月,“金砖五国”领导人在印度举行了第四次峰会。这次峰会朝着务实合作的方向迈开了更大的步伐。正在讨论设立新的开发银行,为成员国的基础建设提出资金支持。中国期待“金砖国家”从整体上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在将来,“金砖国家”不可能形成政治或者经济的集团,也不可能替代发达国家同中国的经济合作。
在这次研讨会上,许多朋友都使用了“再平衡”的说法。我想借用这个说法提出,在思考中国的国际战略的时候,是否可能而且应该有一种地缘战略的再平衡。最近,美国的战略家提出了美国的地缘战略再平衡,把地缘政治的地点更多的从中东转移到亚太地区。这样的构想在美国和中国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我希望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战略更多向西看、向西倾斜。这里的“西”并不是指的西方国家,不是政治上的西方概念,而是地理上的西方概念,就是从中国境内的西北、西南到中国周边的南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然后再往西,到伊朗和海湾国家、土耳其、里海地区国家,还有乌克兰,一直到达欧洲大陆的纵深地带以及北非和地中海。
过去在欧洲人眼里中国是一个远东国家。19世纪同欧洲和中国开始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的时候,包括欧洲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绝大部分交往是通过海上进行的。从鸦片战争到中日戰争,都经过海上通道。贸易通道也是经过海洋。
最近,中国在国家安全、地缘政治方面的态势,包括领海争端问题,比如最近同菲律宾的争议,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有人提出中国应该成为海权国家,不仅仅是陆权国家。我认为,海权对中国固然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重心也仍然在东部沿海一带,但是中国是大陆国家,内陆占据中国领土面积的绝大部分。由于陆上交通和石油天然气管道日益发展,中国同西部、南部邻国的贸易通道被打通了,中国通过西部边境的对外交往和经济联系迅速扩大。在南亚、中亚、中南欧,中国同欧盟、印度、俄罗斯、美国、日本这些经济大国、政治大国都有相似的安全利益。在这样广袤的一个地区,中美之间地缘战略的争夺,与东亚相比要少得多。
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战略意义非常明显,近代以来,欧洲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一直很大,今天北约在阿富汗还有驻军。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才真正从经济上进入这个地区,政治影响也迅速扩大。新疆、西藏和其他西部省区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在上升。
无论从积极方面何消极方面来看,中国以西这个地区的重要性,无需再多加阐述。可以说这个地区给中国和欧洲带来许多的合作机会,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劲头很猛烈,但是经验不足。如果中国同欧洲有更多的战略协调、相互信任和更多的投资,就可以降低战略风险。比如,中国在去年的利比亚内战中的经济损失就不至于那么大。在全球治理方面,中欧在这个区域的合作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作为学者,我想强调中欧教育交流和智库交流的重要性,希望同欧洲的智库发展更多的机制性的合作。我们听到不少关于欧洲和中国要加强相互的投资的说法,我也希望有一部分投资能够投到教育事业和智库中来,这可以加强我们彼此的软实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