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应该包括“倾听”与“言说”。师生分别与文本对话,“倾听”文本所说,应当是师生及生生之间交流“言说”的前提与基础。可是,学生对文本的“倾听”普遍缺少。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方法简单没有具体指导,环节设置走过场形式化。在学生阅读文本、“倾听”文本时,我们应当,激发阅读期待,指导质疑问难,创设情境语境,注重圈划批注,注意适时引导,引领学生更好地与“倾听”文本,与作者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师 学生 倾听 对话
1、阅读教学中的倾听与对话现状。《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倡导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实际就是“阅读要读”,“阅读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口、心去诵读、感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然而,审视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学生对文本的“倾听”普遍缺少。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方法简单没有具体指导,环节设置走过场形式化。
1.1 时间短。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优秀作品文章,如鲁迅、巴金、老舍、叶圣陶等,阅读这些作品,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那么,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在进行对话时,是一碰面还没有听清楚文本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说开呢,还是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当然正确的做法应取后者。”“倾听”文本诉说以后获得的东西,是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建构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学生自身获得的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阅读意识、能力。可是,现在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让学生开始“言说”,交流,就开始“批判性阅读”,就让学生拓展学习了。这其实是完全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力。
1.2 方法简。我们将阅读中的“倾听”,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在教学中缺少方法上的重视与指导。可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自身能力,包括知识积累比较狭窄,语感素养还是浅层次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二是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三是对话双方的思想感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问的差距。现在,在课堂上,我们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放任自由的去读,没有任何的指导引导。
1.3 形式化。要使学生与文本的视界差距得到融合,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方法的适当引领之前,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在一旁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对文本内涵与哲理的感悟,对文本思想与感情的领会,已经到何种地步何种状态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以学定教,确定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的生发点,从而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擦出自主阅读的火花。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往往只是课堂上教师一个预设的环节。虽然,有时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识文本有反馈,但是,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课前教学预设,忽视学生的真切体验,强迫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2、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倾听”文本的策略。多种形式的对话,能保证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地对话,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2.1 阅读期待,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确,阅读期待可以强化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引发强烈的期待。有了阅读期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参与度就会提高。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
首先,阅读之前激发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绘等方法,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其次,教学之中强化期待。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与阅读之前的期待,产生较大的落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对话的方式等方面尽力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2 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笛卡儿说怀疑一切,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
2.3 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勇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会越深入。
2.4 圈划批注,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总感觉有许多时候学生为读书而读书,未曾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人云亦云。应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的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中作了很好的诠释。于老师在破题、学生提出疑问后,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发现一位学生边读边圈划,随即特地表扬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拿起了笔,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样去与文本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感受化作圈划批注。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这样要求,学生也一直遵循这一法宝,将精彩的课堂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总之,在对话理论下的“感受性阅读”教学中,生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语文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应当是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丰寓的内心世界,舒展生命的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应当是学生在对话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在对文本“倾听”的过程中,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师 学生 倾听 对话
1、阅读教学中的倾听与对话现状。《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倡导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实际就是“阅读要读”,“阅读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口、心去诵读、感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然而,审视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学生对文本的“倾听”普遍缺少。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方法简单没有具体指导,环节设置走过场形式化。
1.1 时间短。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优秀作品文章,如鲁迅、巴金、老舍、叶圣陶等,阅读这些作品,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那么,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在进行对话时,是一碰面还没有听清楚文本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说开呢,还是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当然正确的做法应取后者。”“倾听”文本诉说以后获得的东西,是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建构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学生自身获得的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阅读意识、能力。可是,现在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让学生开始“言说”,交流,就开始“批判性阅读”,就让学生拓展学习了。这其实是完全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力。
1.2 方法简。我们将阅读中的“倾听”,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在教学中缺少方法上的重视与指导。可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自身能力,包括知识积累比较狭窄,语感素养还是浅层次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二是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三是对话双方的思想感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问的差距。现在,在课堂上,我们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放任自由的去读,没有任何的指导引导。
1.3 形式化。要使学生与文本的视界差距得到融合,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方法的适当引领之前,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在一旁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对文本内涵与哲理的感悟,对文本思想与感情的领会,已经到何种地步何种状态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以学定教,确定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的生发点,从而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擦出自主阅读的火花。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往往只是课堂上教师一个预设的环节。虽然,有时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识文本有反馈,但是,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课前教学预设,忽视学生的真切体验,强迫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2、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倾听”文本的策略。多种形式的对话,能保证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地对话,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2.1 阅读期待,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确,阅读期待可以强化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引发强烈的期待。有了阅读期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参与度就会提高。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
首先,阅读之前激发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绘等方法,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其次,教学之中强化期待。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与阅读之前的期待,产生较大的落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对话的方式等方面尽力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2 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笛卡儿说怀疑一切,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
2.3 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勇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会越深入。
2.4 圈划批注,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总感觉有许多时候学生为读书而读书,未曾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人云亦云。应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的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中作了很好的诠释。于老师在破题、学生提出疑问后,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发现一位学生边读边圈划,随即特地表扬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拿起了笔,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样去与文本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感受化作圈划批注。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这样要求,学生也一直遵循这一法宝,将精彩的课堂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总之,在对话理论下的“感受性阅读”教学中,生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语文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应当是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丰寓的内心世界,舒展生命的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应当是学生在对话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在对文本“倾听”的过程中,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