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与探究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mpham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其理解展示学习的成果已经不足为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高中阶段要做好收尾工作,根据每个学生所显示的优劣势精准定位其知识掌握与理解的效果,借助设置疑问的方式,一步步抽丝剥茧,带领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中,从而利用认知冲突重构知识网络。重点探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保证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目前,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知程度逐步加深,因而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立足教材和学生,采取设定趣味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其进入研究的环境中,进而考量其对某个知识点的应用情况,以此作为课程推进的原始依据,设计后续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具备有效性,不可利用问题堆积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要有的放矢,利用针对性的问题保障课堂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一、有效问题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多位教育学者研究发现,有效问题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密切联系教材:低效的问题是根据概念本身的记忆程度所设置的障碍,仅仅起到了复述的作用,并不能提高学习的效能[1]。在高中阶段,问题的内容、时机和形式要与教材内容契合,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以某一背景为参照,建立生活实际与课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才称得上是有效问题。此种提问方式是对知识应用这一教学目标的践行标志。(2)具备目的性和预设性:简单来讲,预设性与目的性要同时体现在某一问题中,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疑问能够准确知晓回答的方向,即教师通过设置指向性的问题,目的较强,已经将答案限定在某一范围内[2]。问题属于预设,教师借助这一问题想要学生获取哪些知识和收获何种技能,均可根据其回答予以确定。(3)广泛性和创造性:在问题中要涵盖广泛的信息量,学生通过听读问题即可了解较多的信息,并根据信息的内涵,加上自己的分析和推理,培养了思维,区别于简单复述,更为注重激活其创造性思维,引发积极的思考[3]。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分析
   1.依据学生认知情况发问
   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予以解答的习惯,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优化,能够充分展示其所具备的思维培养和能力养成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为问题的提出和作用提供有效的外部因素基础[4]。学生始终是主体,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均需要立足其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与其认知相契合的内容,有效问题的设置亦是如此。问题的提出要能够反映教学的目标,因而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的了解程度,设计能够推动其新知识建立的疑问。同时要结合教材,凝练其中的关键点,凭借关键性的问题拓展思路,帮助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构建新知识体系[5]。
   例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可利用问题开启学习之门,立足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金属化学和物理性质方面的内容,通过提出“真金是否怕被火炼?”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其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提出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符合思维性的特征。学生通过一些新闻事件等,说明“真金确实不惧火炼”。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发问:“在初中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铝的性质较为活泼,但给大家一个讯息,那就是铝制品耐腐蚀的效果优良,以上两种性质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其是否矛盾?”学生一开始对此问题的解答并无思路,此时教师可引导其设计实验,验证以上两个化学理论的严谨性和真实性,从而对这一方程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解释了铝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防腐蚀薄膜氧化铝的机制。
   2.设置逻辑性化学问题
   在对有效问题的特征进行阐释的环节说明了其应当具备思维性和广泛性,说明所设置的困难并不局限于引导其仅掌握某一细小的知识点,而是在此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方向的理论,因此,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符合逻辑思维的作用机制。逻辑性问题的设定要根据课堂的开展情况确定,注重其所具备的连贯性,利用螺旋上升的难度,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化学知识的深度和与生活环境间的联系[6]。学生因受外界环境和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发育状态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此种差异,切勿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尽可能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为其逻辑性思维的产出构建辅助条件。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视频或者动态图像,利用直观的物象,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其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为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有关硫酸的相关性质中,为使学生对其性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解释浓硫酸用于气体干燥剂的原理,设置问题的环节要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像予以完善。播放展示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视频,学生观察到:在体现吸水性的视频中其作用的物质为非碱性且还原性不强的气体,并未显示产生了其他物质[7]。而在展示脱水性的视频中,产生了黑色物质,此时可提出问题:“实验中为验证脱水性使用的原料是蔗糖,其分子式为C12H22O1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经过研究发现所生成的黑色物质是大家之前接触过的材料,同学们大胆猜一猜。”依据教师的指引,学生可猜出黑色物质为炭,加深对脱水性与吸水性之间差异的认知程度。同时提出:“浓硫酸具备较强的脱水性,那么在实验中能否用手直接接触?”学生及时反馈:“不能,因为人的皮肤中含有碳元素,会发生反应,造成损伤。”利用问题的指引,体现出其对生成应用意识的作用,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正确使用化学试剂,遵从使用规范。
   3.找准问题提出的时机
   在对近几年高中化学课堂的研究中发现,部分教师并不能认识到梯度和深度对体系构建和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实际应用中局限于回应准确、不准确,而非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按照知识深化的规律进行追问。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提出问题的时机并不成熟,在学生还未对某个理论有基本认知的情况下,便向更高难度的知识发起挑战,降低了其学习的热情。因此,要把控好问题引入的时机,在导入课程的阶段,一般利用带有生活实践色彩或者有關化学史的内容设疑,更快地将其置于分析实际问题的空间中;接着再对新知识学习的环节,采用连续追问的方式,利用认知上的矛盾,打开思路,进而实现有效教学[8]。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引出此课程,展示熔炼矿石的过程,操作结束后,出现了质量变轻的情况,此时经过证明发现氧元素脱离了氧化物,进入空气中,因而造成质量变轻的现象,并将此反应称之为还原反应,根据此逻辑让学生进行讨论,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应如何定义。经过讨论,学生回答:“得到氧气的叫氧化反应,失去氧气的为还原反应。”此问题开启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之门,接着就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的研讨设置时机适宜的问题:“CuO H2→Cu H2O这一反应符合氧失去的条件,现在我们一起更换分析的角度,观察化合价,从氢气到水的过程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从0价到 1价。”“那么同学们看一下其他的反应,是否只有氢气得到氧而使化合价升高?”“还有碳元素,在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4价。”“那能否说明为何在得到氧的前提下化合价会有所上升?”“可能是因为氧元素在反应中显负价,为保持平衡状态,其他元素则要显正价,自然就使化合价上升。”在多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逐渐深入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探析和其反应规则确定的过程中,通过找准切入的时间,提升了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4.结合回答给出反馈意见
   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能够知晓自己在理解某一问题中存在的偏差,因此在设置问题后,要及时给出反馈,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能够加深对提问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后续的活动中。为保证反馈的精准性,教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回应的内容,找出不符合科學理论的部分,如若大部分学生均有此错误的认知,则要以此作为探索的主题。点评的语言要尽量平和,带有鼓励的意味,并能够通过提示、启发,引导其主动探究,充分应用合作交流的模式,强化其个人思维,进而为其学习化学指明方向。
   例如,在讲解有关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容时,提出问题:“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其中关于‘或’与‘和’你有什么看法?导电这一条件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电解质的定义是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或’说明仅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和’表示需要同时兼顾。条件是: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出反馈,首先肯定其回答的态度,表扬其积极参与的心态;其次对其中显示的知识内容加以整理;最后,出示在PPT上。在以上氛围的影响下,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对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比如提出:“氯化氢气体和液体是否能导电?”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从电解质的概念上分析气体状态一定不导电,对于液态则无法确定,此时教师要及时反馈,说明液态氯化氢与稀盐酸并非一种物质,其是纯净物,也同样无法形成水溶液。
   三、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到有效问题的重要性,从学生本位、教材出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的解读水平,在不同时机下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利用具备逻辑性、思维性、广泛性和生成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机制,并从其回答中获取信息,使用鼓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以思维偏差解决为目标,积极回应,体现出对其学习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海平.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246.
   [2]张戈.高中化学驱动性问题的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3]雷诗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审辨性思维培养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20.
   [4]罗庆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0.
   [5]杨杰.新课标下SOLO分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0.
   [6]章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7]齐盛强.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8]施扬敏.高中化学以问题为引领提高教学有效性探讨[J].才智,2019(20):105.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也为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
亲情,他并不看重。至于朋友,只能某一段同路而已,过了这一段,各走各的路。一辈子的同道,几乎没有。这时代有太多的虚假,与他们那个时代比,垃圾更多,人心更虚伪,几乎更难求知音。  有一张碟片,是关于吴冠中的,是当年凤凰卫视采访吴冠中的专题片,这张碟片我有时候会拿出来播放,每看一遍,总是涌上激动。感动的是吴冠中的真诚,感动的是吴冠中的坦率,尤其是他抨击美术圈的种种怪现象的言辞,犀利深刻,不留情面。  在
高中音乐鉴赏课长期处于教学颓势状态,有多元的呈现形式和问题构成因素,分析透视问题症结对新的教育机遇下改进这一现状有所帮助.
新课改目标确立之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发生了改变,教师思索实践教学与评价指导的内在联系,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旨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有效联系,给学生提供
构建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是建设和谐校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Building a harmonious and harmonious class collective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building a harm
期刊
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再到六朝时代、明清时期,积累了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无数先人智慧与思想的结晶,也是留给人们宝贵的财富.如今,教师将一些优秀
在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很多教育者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效率较低.为此,通过分析常见的教学问题,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给提几点改进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单纯的知识教学,还要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含爱国主义情怀,还包括道德、荣誉感等。为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