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音乐专业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中我们采用阶段性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从想象到喜欢到热爱,最终达到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情景;情趣;情感;教学模式审美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上,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 创设教学情景
情景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景,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景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比如,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期盼的渴望的情绪。
比如,在欣赏民间歌曲时,讲授时首先要将歌曲产生和流传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有一种地区景象,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能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听觉和视觉结合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完全沉浸在“原生态”民歌的自然的纯美的情景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听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景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是艺术家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的光彩,给人带来美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艺术的成品”。
二、 提高学习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师生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兴趣。音乐兴趣是人跨进音乐艺术殿堂的敲门砖,音乐欣赏活动则可以组织和调动更多人投入音乐生活,参与音乐活动,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喜欢歌唱、演奏等音乐表演的人多。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之情,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的多”变为“唱的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音乐是快乐的灵魂”。例如《乐记·师乙篇》中乐师师乙就告诉孔子的学生子贡歌唱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性格:放歌者,上如抗(“抗”应为“亢”,声音向上,激昂慷慨),下如队(“队”应为“坠”,声音在向下进行时低沉压抑),曲如折(声音曲折时清楚地像折断一样),止如槁木(声音停止时沉静地像干枯的木头一样)。这段话,将悦耳的歌声作为像圆滑光润的珍珠一样的各种比喻,使人们产生了视觉形象和触觉的感受。
三、 培养学生情感
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感。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应。一般说来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含对它持肯定的态度,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含对他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因此,情感有利于认识活动,它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局部表情行为。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所以音乐教育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每次欣赏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都被其音乐的强大表现力所感动,通过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这说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旨归。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善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要组织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用生动、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美感。总之,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说,“审美中的情感因素是导向审美经验的出发点,理解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或扩大了范围),当这几种要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 吉联抗.乐记.音乐出版社,1958.
[2]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关键词:音乐;情景;情趣;情感;教学模式审美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上,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 创设教学情景
情景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景,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景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比如,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期盼的渴望的情绪。
比如,在欣赏民间歌曲时,讲授时首先要将歌曲产生和流传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有一种地区景象,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能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听觉和视觉结合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完全沉浸在“原生态”民歌的自然的纯美的情景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听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景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是艺术家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的光彩,给人带来美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艺术的成品”。
二、 提高学习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师生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兴趣。音乐兴趣是人跨进音乐艺术殿堂的敲门砖,音乐欣赏活动则可以组织和调动更多人投入音乐生活,参与音乐活动,喜欢听音乐的人远比喜欢歌唱、演奏等音乐表演的人多。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之情,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的多”变为“唱的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音乐是快乐的灵魂”。例如《乐记·师乙篇》中乐师师乙就告诉孔子的学生子贡歌唱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性格:放歌者,上如抗(“抗”应为“亢”,声音向上,激昂慷慨),下如队(“队”应为“坠”,声音在向下进行时低沉压抑),曲如折(声音曲折时清楚地像折断一样),止如槁木(声音停止时沉静地像干枯的木头一样)。这段话,将悦耳的歌声作为像圆滑光润的珍珠一样的各种比喻,使人们产生了视觉形象和触觉的感受。
三、 培养学生情感
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感。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应。一般说来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含对它持肯定的态度,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含对他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因此,情感有利于认识活动,它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局部表情行为。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所以音乐教育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每次欣赏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都被其音乐的强大表现力所感动,通过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这说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旨归。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善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要组织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用生动、形象、甜美的教学语言和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打动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美感。总之,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说,“审美中的情感因素是导向审美经验的出发点,理解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或扩大了范围),当这几种要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 吉联抗.乐记.音乐出版社,1958.
[2]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