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音字的识记是字音题考核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的难点。
一、词义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这是多音字识记的最主要的规律。多音字中绝大部分属于音义相关,音随义转。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那么,对于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字有了不同的义,从而有了不同的音。所以我们应该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例如“咽”,其音义关系主要有:(1)yān喉部(名词),(2)yàn吞食(动词),(3)yè悲哀得说不出话来;因悲哀而声音阻塞(象声词)。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咽喉”、“吞咽”、“呜咽”等词语中“咽”字的读音。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判断其他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又如:“劲”字有jìn和jìng两个读音,怎样分辨呢?显然,“劲”读jìn时是名词,意思是力气、力量,又引申为精神、情绪、兴趣等;所以,“劲头”、“干劲”、“松劲”、“心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劲”读jìng时是形容词,意思是坚强有力;所以,“劲敌”、“劲旅”、“刚劲”、“强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g。再如"纤",有两个读音,(qiàn)拉船用的绳子;(xiān)细小,据此可以判断,纤(qiàn)绳,纤(qiàn)夫,纤(xiān)长,纤(xiān)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纤(qiàn)手,指给人介绍买卖的人(多指介绍房地产交易的人),也叫拉纤的。其它如“载”、“强”、“哄”、“着”、“矫”、“鲜”、“参”、“槛”、“屏”、“蒙”、“参”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复习记忆。
二、词性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有的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其词性与其读音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词性不同,读音便不同,即“音随词转”。对于这种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它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例如:“创”字有chuāng和chuàng两个读音,怎样分辨它们呢?我们知道,“创”读chuāng时是名词,因此,“创痕”、“创口”、“创面”、“创伤”中的“创”字应读chuāng;“创”读chuàng时是动词,但除动词“重创”中的“创”字应读chuāng,其它动词诸如“创办”、“创建”、“创立”、“创业”中的“创”都应读chuàng。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判断其它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又如“畜”,作为名词表示物的意义时,读chù,“畜力、牲畜、家畜”等即是表示动作意义时读xù,“畜养、畜牧”即是。再如“笼”,作为名词时,读lóng,如:笼子、罐笼、笼屉;作为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ǒng,如:笼罩、笼络、笼统烟笼雾绕。其它如“处”、“号”、“粘”、“缝”、“禁”、“宁”、“数”、“舍”、“相”、“散”、“脏”、“囤”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复习记忆。
三、场合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可分为两类:
1文白不同,读音随之改变。所谓“文白”即书面语和口语。一个字在书面语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它在口语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的)。如“薄”字,口语读音为báo,一般单用;比如:这种纸非常薄。书面语读音为bó,一般出现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薄弱、淡薄、日薄西山、薄海,此外还读bò,如:薄荷(bò he)。又如“血”字,它在“血泊”、“贫血”、“呕心沥血”等书面语中都读“xuè”,而在口语“血淋淋”“流了一点儿血”中就读xiě。再如“哈”字,在“哈气”、“哈腰”、“哈欠”等书面语中读hā,而在口语“哈巴狗”、“哈达”中读hǎ。其它如“亲”、“给”、“壳”、“剥”、“削”、“差”、“熟”、“露”、“塞”、“逮”、“勒”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归入这种类型。
2常用与专用不同,读音随之改变。有的多音字,用作姓氏、人名、地名、国家名、称谓等专有名词时,读音也与常用的不一样。如“单”,作人姓、地名时,读作“shàn”,姓单,单县(地名),还有单(chán)于(古代匈奴的君主)。又如“巷”,一般读xiàng,如大街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巷战等,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再如“蚌”,常用名词中,音bàng,如:河蚌、蚌壳、蚌肉,专有名词中,音bèng,如:蚌埠(地名,在安徽)。这类多音字很多,又如“汗”、“任”、“燕”、“射”、“蠡”、“华”、“会”、“员”、“秘”、“查”等。只要弄清楚它们是用于常用名词还是用于专有名词,也就容易辨析出其读音了。
四、古今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有部分多音字,由于古音流传至今,与现在读音不同。如“说”,古汉语中一般读shuì,现代汉语中一般读shuō,(现代汉语的“游说、说客”等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再如:“博闻强识(zhì)”、“图穷匕见(xiàn)”、“绿(lù)林好汉”、“商贾(gǔ)云集”、“否(pǐ)极泰来”、“虚与委(wēi)蛇(yí)”、“一暴(pù)十寒”、“暴虎冯(ping)河”、“千乘(shèng)之国”、“浩浩汤汤(shāng)”、“心广体胖(pán)”等。
【作者简介】
梁勇,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清江中学,发表论文数篇。
责任编辑 王秀梅
一、词义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这是多音字识记的最主要的规律。多音字中绝大部分属于音义相关,音随义转。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那么,对于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字有了不同的义,从而有了不同的音。所以我们应该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例如“咽”,其音义关系主要有:(1)yān喉部(名词),(2)yàn吞食(动词),(3)yè悲哀得说不出话来;因悲哀而声音阻塞(象声词)。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咽喉”、“吞咽”、“呜咽”等词语中“咽”字的读音。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判断其他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又如:“劲”字有jìn和jìng两个读音,怎样分辨呢?显然,“劲”读jìn时是名词,意思是力气、力量,又引申为精神、情绪、兴趣等;所以,“劲头”、“干劲”、“松劲”、“心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劲”读jìng时是形容词,意思是坚强有力;所以,“劲敌”、“劲旅”、“刚劲”、“强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g。再如"纤",有两个读音,(qiàn)拉船用的绳子;(xiān)细小,据此可以判断,纤(qiàn)绳,纤(qiàn)夫,纤(xiān)长,纤(xiān)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纤(qiàn)手,指给人介绍买卖的人(多指介绍房地产交易的人),也叫拉纤的。其它如“载”、“强”、“哄”、“着”、“矫”、“鲜”、“参”、“槛”、“屏”、“蒙”、“参”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复习记忆。
二、词性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有的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其词性与其读音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词性不同,读音便不同,即“音随词转”。对于这种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它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例如:“创”字有chuāng和chuàng两个读音,怎样分辨它们呢?我们知道,“创”读chuāng时是名词,因此,“创痕”、“创口”、“创面”、“创伤”中的“创”字应读chuāng;“创”读chuàng时是动词,但除动词“重创”中的“创”字应读chuāng,其它动词诸如“创办”、“创建”、“创立”、“创业”中的“创”都应读chuàng。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判断其它一些多音字的读音。又如“畜”,作为名词表示物的意义时,读chù,“畜力、牲畜、家畜”等即是表示动作意义时读xù,“畜养、畜牧”即是。再如“笼”,作为名词时,读lóng,如:笼子、罐笼、笼屉;作为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ǒng,如:笼罩、笼络、笼统烟笼雾绕。其它如“处”、“号”、“粘”、“缝”、“禁”、“宁”、“数”、“舍”、“相”、“散”、“脏”、“囤”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复习记忆。
三、场合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可分为两类:
1文白不同,读音随之改变。所谓“文白”即书面语和口语。一个字在书面语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它在口语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的)。如“薄”字,口语读音为báo,一般单用;比如:这种纸非常薄。书面语读音为bó,一般出现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薄弱、淡薄、日薄西山、薄海,此外还读bò,如:薄荷(bò he)。又如“血”字,它在“血泊”、“贫血”、“呕心沥血”等书面语中都读“xuè”,而在口语“血淋淋”“流了一点儿血”中就读xiě。再如“哈”字,在“哈气”、“哈腰”、“哈欠”等书面语中读hā,而在口语“哈巴狗”、“哈达”中读hǎ。其它如“亲”、“给”、“壳”、“剥”、“削”、“差”、“熟”、“露”、“塞”、“逮”、“勒”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归入这种类型。
2常用与专用不同,读音随之改变。有的多音字,用作姓氏、人名、地名、国家名、称谓等专有名词时,读音也与常用的不一样。如“单”,作人姓、地名时,读作“shàn”,姓单,单县(地名),还有单(chán)于(古代匈奴的君主)。又如“巷”,一般读xiàng,如大街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巷战等,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再如“蚌”,常用名词中,音bàng,如:河蚌、蚌壳、蚌肉,专有名词中,音bèng,如:蚌埠(地名,在安徽)。这类多音字很多,又如“汗”、“任”、“燕”、“射”、“蠡”、“华”、“会”、“员”、“秘”、“查”等。只要弄清楚它们是用于常用名词还是用于专有名词,也就容易辨析出其读音了。
四、古今不同,读音随之改变
有部分多音字,由于古音流传至今,与现在读音不同。如“说”,古汉语中一般读shuì,现代汉语中一般读shuō,(现代汉语的“游说、说客”等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再如:“博闻强识(zhì)”、“图穷匕见(xiàn)”、“绿(lù)林好汉”、“商贾(gǔ)云集”、“否(pǐ)极泰来”、“虚与委(wēi)蛇(yí)”、“一暴(pù)十寒”、“暴虎冯(ping)河”、“千乘(shèng)之国”、“浩浩汤汤(shāng)”、“心广体胖(pán)”等。
【作者简介】
梁勇,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清江中学,发表论文数篇。
责任编辑 王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