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的艺术家中的精英们真的就会创造出最有价值的艺术吗?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家中的精英们”到底是从何种条件来衡量的?当代有一些人认为艺术是属于精英艺术家们的,而另一些人认为艺术是大众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文化艺术不是所谓的奢侈品和余兴,而是公众深度的参与,是人们生活的趣味,是对普遍性的向往和追求,是真正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共享。文化艺术的本质是普遍的,大众的,全民的,全社会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艺术史上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以此可以引出我的观点“人人都是艺术家”。
【关键词】人人都是艺术家;精英论;精英艺术家;艺术范畴
一、艺术的发展史
我们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没人能够评定这是好是坏,艺术就会如此自由的化身,艺术家首先要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与审美理想,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常常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但这不代表着没有内涵和深度的人就不能创造出作品来。艺术不论好坏,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就算是像毕加索一样的大师,也有创造不如意的画吧,像我们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也未必就不能赢鸣惊人做出大作,所以万事都不是絕对的。如果真的给艺术套上了只有精英才能够有所成就的框架,那么艺术就被局限住了,没有了发展空间了。因此,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没有界限。更有很多艺术家坚持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家不应该成为特殊群体,并主张创作主题的平民化,大众化,因此未来的艺术才能更加发展化。
有人曾经说过,“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大奇观是通俗大众化”。伴随着20世纪通俗大众艺术的兴起和独盛,中国精英艺术已慢慢陨落了。我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的产生,是的,40-70年代的美术以普及为关键,以宣传为目的,以宣传为目的,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特色。与此同时,在艺术创作上,则出现了两种相偏离的趋向,一是有些人的作品又回到了少数人的圈子,大众不理解,不接受;一是相当一部分作品适应乃至追随商品化的目的,自动通俗化,受到广大城市消费公众的青睐,一步步壮大。
灿烂的文化离不开劳动则的创造,也离不开社会文化艺术精英的创造。如果没有文化精英群的出现,人类也许永远不能脱离蒙昧阶段,但精英只是少数人群,社会是大众的精英的崛起,带不动大众文化,还是无用功。就像20世纪,虽有精英的崛起与文化方向上的卓越领导,但大众未觉醒依旧任着人的本能冲动驱赶,也依旧重返蒙昧,引出屠杀的兽性。其本质原因在于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起作用。这沉痛的教训,无论是西方人还是我们自己,不是还记忆犹新么?
纵观历史,在中国,宋代以后才成为自觉在上古,战国和两汉分不清文人和艺匠,接受者也无所谓雅与俗。经过魏晋南北朝都隋唐的分化,艺术创作才逐渐拉开文人与宫廷的、民间的距离,但也仍然相互联系着或局部重叠着。所以说,精英艺术家群体与大众艺术家,并无本质区别。
二、博伊斯观点
德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博伊斯莫属了。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藩篱认为一切生活世界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艺术媒介和观念对象来表达特定的理念。他认为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一切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在此意义上,博伊斯宣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自约瑟夫博伊斯之后,艺术的价值已无法停留在形式审美的节拍上,它同诗歌、文学、音乐以及哲学一起,承担着对人类文化的机制质疑,破坏和重建的重任,由他掀起的当代艺术狂潮席卷一切。在某种意义上,博伊斯通过艺术改变了世界。以至于当下,几乎所有要打倒任何人的先锋艺术家们只是把他—约瑟夫博伊斯捧到教堂十字架上救世主的位置。约瑟夫博伊斯是二战后成名的德国艺术家,可谓誉满全球他一生中创造了无数作品。作为一个前位艺术家,博伊斯的创作活动多种多样,他的作品早已超出了绘画雕塑的方式,主要以装置和行为作为创作主体,而“行为”则是他特别的创作方式。博伊斯一直主张的是不同于以往艺术形式的内涵的新的艺术门类,就像他曾经说过的“我的艺术品不仅止于那些收藏于美术馆或其他地方,我主要的活动总是摆在组织以及行动上”。在很多人眼中他不单单是一位艺术家,而更多地是一名社会活动家,甚至“积极的”英雄。由于他太耀眼,作品又太多样化,使他的艺术几乎超出我们常人的理解范围,使他这个人罩上了一种神秘色彩。对一个小充当英雄的角色这似乎是必然的:广博、深邃、神秘......因而伟大。
三、当代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博伊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朱青生则说“没有谁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样一种说法并不是全然抹杀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也不是一种乌托邦的艺术社会理想,而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艺术家的素质,或艺术家并不应该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当你艺术的对待生活时,你就是艺术家了。具体是做什么的,只是一种生活姿态罢了。
中国当代艺术家借鉴西方观念艺术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活动,并出现一些类似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观众挥舞双臂放飞和平鸽的行为艺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的开幕式上都是用真实的和平鸽,但这次大胆创新。在场地中心使用LED灯做了一个飞舞的和平鸽的影像,观众席上所有观众都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挥动着自己的手臂,模仿着和平鸽的姿态,顿时几万只“和平鸽”在“鸟巢”展翅飞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放飞自己心中的和平鸽,这个行为艺术也给全世界带来一种感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美丽的新世界。此时此刻每个参与的人都是艺术家,他们用巧妙,博爱,环保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艺术活动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
四、结尾
杜尚曾经说过“观念比由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更有意义”这句话体现了观念艺术的精髓—艺术活动必然要回到人的终极目标。即通过对人身心的修养达到精神的解脱和释放。所以观念艺术不是目的,通过观念艺术达到灵魂自由彼岸才是目的。到达自由灵魂的彼岸自然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我认为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路最近。人人都是艺术家,用艺术家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张恒伟(1990.08.06),男,汉族,辽宁省本溪市,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人人都是艺术家;精英论;精英艺术家;艺术范畴
一、艺术的发展史
我们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没人能够评定这是好是坏,艺术就会如此自由的化身,艺术家首先要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与审美理想,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常常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但这不代表着没有内涵和深度的人就不能创造出作品来。艺术不论好坏,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就算是像毕加索一样的大师,也有创造不如意的画吧,像我们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也未必就不能赢鸣惊人做出大作,所以万事都不是絕对的。如果真的给艺术套上了只有精英才能够有所成就的框架,那么艺术就被局限住了,没有了发展空间了。因此,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没有界限。更有很多艺术家坚持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家不应该成为特殊群体,并主张创作主题的平民化,大众化,因此未来的艺术才能更加发展化。
有人曾经说过,“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大奇观是通俗大众化”。伴随着20世纪通俗大众艺术的兴起和独盛,中国精英艺术已慢慢陨落了。我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的产生,是的,40-70年代的美术以普及为关键,以宣传为目的,以宣传为目的,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特色。与此同时,在艺术创作上,则出现了两种相偏离的趋向,一是有些人的作品又回到了少数人的圈子,大众不理解,不接受;一是相当一部分作品适应乃至追随商品化的目的,自动通俗化,受到广大城市消费公众的青睐,一步步壮大。
灿烂的文化离不开劳动则的创造,也离不开社会文化艺术精英的创造。如果没有文化精英群的出现,人类也许永远不能脱离蒙昧阶段,但精英只是少数人群,社会是大众的精英的崛起,带不动大众文化,还是无用功。就像20世纪,虽有精英的崛起与文化方向上的卓越领导,但大众未觉醒依旧任着人的本能冲动驱赶,也依旧重返蒙昧,引出屠杀的兽性。其本质原因在于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起作用。这沉痛的教训,无论是西方人还是我们自己,不是还记忆犹新么?
纵观历史,在中国,宋代以后才成为自觉在上古,战国和两汉分不清文人和艺匠,接受者也无所谓雅与俗。经过魏晋南北朝都隋唐的分化,艺术创作才逐渐拉开文人与宫廷的、民间的距离,但也仍然相互联系着或局部重叠着。所以说,精英艺术家群体与大众艺术家,并无本质区别。
二、博伊斯观点
德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博伊斯莫属了。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藩篱认为一切生活世界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艺术媒介和观念对象来表达特定的理念。他认为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一切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产物。在此意义上,博伊斯宣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自约瑟夫博伊斯之后,艺术的价值已无法停留在形式审美的节拍上,它同诗歌、文学、音乐以及哲学一起,承担着对人类文化的机制质疑,破坏和重建的重任,由他掀起的当代艺术狂潮席卷一切。在某种意义上,博伊斯通过艺术改变了世界。以至于当下,几乎所有要打倒任何人的先锋艺术家们只是把他—约瑟夫博伊斯捧到教堂十字架上救世主的位置。约瑟夫博伊斯是二战后成名的德国艺术家,可谓誉满全球他一生中创造了无数作品。作为一个前位艺术家,博伊斯的创作活动多种多样,他的作品早已超出了绘画雕塑的方式,主要以装置和行为作为创作主体,而“行为”则是他特别的创作方式。博伊斯一直主张的是不同于以往艺术形式的内涵的新的艺术门类,就像他曾经说过的“我的艺术品不仅止于那些收藏于美术馆或其他地方,我主要的活动总是摆在组织以及行动上”。在很多人眼中他不单单是一位艺术家,而更多地是一名社会活动家,甚至“积极的”英雄。由于他太耀眼,作品又太多样化,使他的艺术几乎超出我们常人的理解范围,使他这个人罩上了一种神秘色彩。对一个小充当英雄的角色这似乎是必然的:广博、深邃、神秘......因而伟大。
三、当代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博伊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朱青生则说“没有谁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样一种说法并不是全然抹杀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也不是一种乌托邦的艺术社会理想,而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艺术家的素质,或艺术家并不应该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当你艺术的对待生活时,你就是艺术家了。具体是做什么的,只是一种生活姿态罢了。
中国当代艺术家借鉴西方观念艺术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活动,并出现一些类似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观众挥舞双臂放飞和平鸽的行为艺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的开幕式上都是用真实的和平鸽,但这次大胆创新。在场地中心使用LED灯做了一个飞舞的和平鸽的影像,观众席上所有观众都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挥动着自己的手臂,模仿着和平鸽的姿态,顿时几万只“和平鸽”在“鸟巢”展翅飞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放飞自己心中的和平鸽,这个行为艺术也给全世界带来一种感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美丽的新世界。此时此刻每个参与的人都是艺术家,他们用巧妙,博爱,环保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艺术活动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
四、结尾
杜尚曾经说过“观念比由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更有意义”这句话体现了观念艺术的精髓—艺术活动必然要回到人的终极目标。即通过对人身心的修养达到精神的解脱和释放。所以观念艺术不是目的,通过观念艺术达到灵魂自由彼岸才是目的。到达自由灵魂的彼岸自然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我认为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路最近。人人都是艺术家,用艺术家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张恒伟(1990.08.06),男,汉族,辽宁省本溪市,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