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和中消滞合剂的化气消食和感冒型肠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和中消滞合剂,两组均用药3d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用药3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和中消滞合剂具有健脾和胃,利湿解表,化气消食之功效,对治疗感冒型肠胃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和中消滞合剂化气消食感冒型肠胃病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81-02
感冒型肠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该症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显著特点,好发于小儿。临床研究发现,该症与食积关系密切,因此在临床中给予消食导滞解表的中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感冒型肠胃病患者给予和中消滞合剂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宗旨为总结和中消滞合剂对化气消食及治疗感冒型肠胃病的临床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感冒型肠胃病患者,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1~53岁,平均年龄(35.3±2.4)岁;病程1~7d,平均(3.2±0.5)d;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临床典型表现为腹泻且呈水样便及蛋花样便,4~9次/d,便前腹痛,气味酸臭,且不思饮食,腹部微胀,发热(T≥38℃),小儿易哭闹,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厚腻,并伴有精神不振、嗳气、呕吐等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字,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给予抗菌、消炎、助消化、止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和中消滞合剂加减,组方为:布渣叶30g、红梅叶30g、青皮20g、涩皮藤15g、枇杷叶15g、甘草10g,若食积较重者加枳实、槟榔各10g促进消食导滞,若脾虚者,加白术20g以健脾。1剂/d,冷水煎服,3次/d,连用3剂。服法:1~2岁,30ml/次;≥3岁者60ml/次。
1.3观察指标。两组用药3d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用药3d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进食有食欲,全身症状消失;有效:用药3d后,大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进食有食欲,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用药3d后,大便次数、性状及体温、食欲等全身症状无改变,甚至病情加重。
2结果
2.1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3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讨论
感冒型肠胃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加至每日4~8次,甚者可达10次,且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泄泻后,多继发腹胀、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该症属中医学“痢疾”、“肠辟”等范畴,据《证治汇补·下窍门》所言,痢者,食滞于下焦,湿热积于肠,故无积不成痢,因此痢为湿热食积所致[2];加之外感受邪,风寒入侵腹部,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及肠中传导功能失常[3]。由此可见,感冒型肠胃病的病变在脾胃,脾脏阳虚而胃气不足,食滞胃肠,积滞伤脾胃,腑脏停积,胃受纳过多,积留于胃部,胃失受纳功能及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不能温煦脾胃,清浊升降失常而下,水反成湿,谷反成滞,食不化,腐熟水谷,湿渍大肠而下泄[4]。
感冒型肠胃病其标为湿盛,气机不利,本为脾胃运化不足,为此,临床治疗中应以温补脾胃,化气消食,固肠止泻为治疗原则[5]。本文将给予中药和中消滞合剂加减治疗,组方为布渣叶、甘草、红梅叶、青皮、涩皮藤、枇杷叶,方中布渣叶可清热消滞,利湿解表,健脾止泻;青皮可破滞气,消坚积,善化陈腐,解热祛下焦诸湿,对食积气滞引起的胃脘胀痛有显著疗效;红梅叶可行气消积化滞,解毒祛湿,三药配伍,可化气消食,并治食积所化之湿热[6~7]。另外,涩皮藤可淡渗利湿以达和中止泻之效,与布渣叶配伍共奏健脾止泻;枇杷叶具有和胃降逆,清热散结;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运脾清热化湿,缓急止痛,且可调和诸药[8~9]。诸药配伍,共奏消积、和胃、理脾,以使下气破滞,使积滞消而正气无损,脾胃和而消食积,提高脾胃受纳运化及肠中传导功能,以改善临床症状[10~1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提示,和中消滞合剂通过化滞消积,清热化湿,行气止泄,进而和胃运脾,以达到对感冒型肠胃病标本兼治,提高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为此,对感冒型肠胃病患者在常规应用药物之外,还应同时服用消食导滞的解表中药[12~13]。
综上所述,和中消滞合剂具有健脾和胃,利湿解表,化气消食之功效,对治疗感冒型肠胃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巍鹏,蒋芸.保和丸治疗伤食型小儿腹泻40例[J].国医论坛,2010,05(18):231-233
[2]田泽民.中医辨汪治疗脾胃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03):14-16
[3]陈玲夫.越鞠保和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05(15):122-124
[4]郭子伦.保和丸加味治疗小儿阳虚泄泻的证治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01(02):137-139
[5]李新生.保和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0,05(01):207-209
[6]张中旭.保和丸加减治疗便秘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2010,03(12):254-256
[7]陈燕华中医对小儿食积的治疗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3,05(02):192-194
[8]杨晓锋.真人养脏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1):205-207
[9]杨桂元.保和丸加减在儿科泄泻中的运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0,01(16):145-147
[10]段虹,胡毅力.保和丸治疗小儿泄泻腹胀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8,02(18):206-208
[11]朱艳梅.保和丸治疗胃痛饮食停滞型10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22(11):260-262
[12]苗爱敏.保和丸保留灌肠治疗婴儿生理性腹泻3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01(14):110-112
[13]张培中.保和丸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1,02(05):228-230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和中消滞合剂,两组均用药3d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用药3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和中消滞合剂具有健脾和胃,利湿解表,化气消食之功效,对治疗感冒型肠胃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和中消滞合剂化气消食感冒型肠胃病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81-02
感冒型肠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该症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显著特点,好发于小儿。临床研究发现,该症与食积关系密切,因此在临床中给予消食导滞解表的中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感冒型肠胃病患者给予和中消滞合剂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宗旨为总结和中消滞合剂对化气消食及治疗感冒型肠胃病的临床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感冒型肠胃病患者,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1~53岁,平均年龄(35.3±2.4)岁;病程1~7d,平均(3.2±0.5)d;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临床典型表现为腹泻且呈水样便及蛋花样便,4~9次/d,便前腹痛,气味酸臭,且不思饮食,腹部微胀,发热(T≥38℃),小儿易哭闹,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厚腻,并伴有精神不振、嗳气、呕吐等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字,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给予抗菌、消炎、助消化、止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和中消滞合剂加减,组方为:布渣叶30g、红梅叶30g、青皮20g、涩皮藤15g、枇杷叶15g、甘草10g,若食积较重者加枳实、槟榔各10g促进消食导滞,若脾虚者,加白术20g以健脾。1剂/d,冷水煎服,3次/d,连用3剂。服法:1~2岁,30ml/次;≥3岁者60ml/次。
1.3观察指标。两组用药3d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用药3d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进食有食欲,全身症状消失;有效:用药3d后,大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进食有食欲,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用药3d后,大便次数、性状及体温、食欲等全身症状无改变,甚至病情加重。
2结果
2.1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3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讨论
感冒型肠胃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加至每日4~8次,甚者可达10次,且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泄泻后,多继发腹胀、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该症属中医学“痢疾”、“肠辟”等范畴,据《证治汇补·下窍门》所言,痢者,食滞于下焦,湿热积于肠,故无积不成痢,因此痢为湿热食积所致[2];加之外感受邪,风寒入侵腹部,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及肠中传导功能失常[3]。由此可见,感冒型肠胃病的病变在脾胃,脾脏阳虚而胃气不足,食滞胃肠,积滞伤脾胃,腑脏停积,胃受纳过多,积留于胃部,胃失受纳功能及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不能温煦脾胃,清浊升降失常而下,水反成湿,谷反成滞,食不化,腐熟水谷,湿渍大肠而下泄[4]。
感冒型肠胃病其标为湿盛,气机不利,本为脾胃运化不足,为此,临床治疗中应以温补脾胃,化气消食,固肠止泻为治疗原则[5]。本文将给予中药和中消滞合剂加减治疗,组方为布渣叶、甘草、红梅叶、青皮、涩皮藤、枇杷叶,方中布渣叶可清热消滞,利湿解表,健脾止泻;青皮可破滞气,消坚积,善化陈腐,解热祛下焦诸湿,对食积气滞引起的胃脘胀痛有显著疗效;红梅叶可行气消积化滞,解毒祛湿,三药配伍,可化气消食,并治食积所化之湿热[6~7]。另外,涩皮藤可淡渗利湿以达和中止泻之效,与布渣叶配伍共奏健脾止泻;枇杷叶具有和胃降逆,清热散结;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运脾清热化湿,缓急止痛,且可调和诸药[8~9]。诸药配伍,共奏消积、和胃、理脾,以使下气破滞,使积滞消而正气无损,脾胃和而消食积,提高脾胃受纳运化及肠中传导功能,以改善临床症状[10~1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提示,和中消滞合剂通过化滞消积,清热化湿,行气止泄,进而和胃运脾,以达到对感冒型肠胃病标本兼治,提高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为此,对感冒型肠胃病患者在常规应用药物之外,还应同时服用消食导滞的解表中药[12~13]。
综上所述,和中消滞合剂具有健脾和胃,利湿解表,化气消食之功效,对治疗感冒型肠胃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巍鹏,蒋芸.保和丸治疗伤食型小儿腹泻40例[J].国医论坛,2010,05(18):231-233
[2]田泽民.中医辨汪治疗脾胃病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03):14-16
[3]陈玲夫.越鞠保和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05(15):122-124
[4]郭子伦.保和丸加味治疗小儿阳虚泄泻的证治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01(02):137-139
[5]李新生.保和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0,05(01):207-209
[6]张中旭.保和丸加减治疗便秘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2010,03(12):254-256
[7]陈燕华中医对小儿食积的治疗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3,05(02):192-194
[8]杨晓锋.真人养脏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1):205-207
[9]杨桂元.保和丸加减在儿科泄泻中的运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0,01(16):145-147
[10]段虹,胡毅力.保和丸治疗小儿泄泻腹胀1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8,02(18):206-208
[11]朱艳梅.保和丸治疗胃痛饮食停滞型10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22(11):260-262
[12]苗爱敏.保和丸保留灌肠治疗婴儿生理性腹泻3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01(14):110-112
[13]张培中.保和丸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1,02(05):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