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然而然 无用之大用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诺奖得主莫言在获奖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引起了大家对文学及其功用内涵的一次热烈讨论。但“文学无用”只因文学不如科学般立竿见影于效果,作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文学对于社会只能是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因而文学总是于不期然中让人得其然,看似无用中身兼大用。
  关键词:文学;功利性;审美性;文学无用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59-0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南北、网络内外兴起了一股“文学热潮”。一时间“莫言”和“文学”成了当下最流行的说辞。而诺奖得主在获奖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更是引起了大家对文学及其功用内涵的一次热烈讨论,反响非凡,众说纷纭。本文从探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入手,试着体会这位文学巨匠的“文学无用”论。
  一、文学的价值及功能
  “文学无用”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或许从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开始,文学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为文学的辩护之声也一直未曾消歇,反对的声音即便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也大多拿出文学理论中的价值性及功能性、用世俗的“有用”来证明文学的理由。
  对于文学功用的意识及对文学的价值性本质的认识在中西文论的源头便开始了,到了现代更是自觉地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给文学下定义和解释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性本质在我国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这一点可以见于李青春《文学价值学引论》:“……从价值学的角度人们有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文学是一种价值。”[1]
  提到文学价值,则不可避免地要说文学功能,因为“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相互关联的……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做什么用,它就是什么。”[2]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就因此变成了文学有什么用和应该有什么用的问题。
  文学功能在理论上分为两类:实用的和审美的或者功利的和非功利的。“在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中,实用的理论是最有影响的。”[3]诚然,从春秋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魏晋时曹丕亦称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到了近代尤以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表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甚,他的“小说救国”思想给文学附加了沉重而神圣的责任。20世纪的中国文学更是再实用不过的文学了,从“五四”的新文学、30年代的无产阶级文学、抗日文学一直到80年代的伤痕文学,如此种种,无不是功利性的文学,尤其是政治功利性。正是这种文学实用的观点从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出发,以肯定文学的经世性载道性而使文学承载了必要的社会责任。
  无法否认,文学的功利性是文学的重要特性,然在某种意义上功利性可能未必能完全诠释文学的尊严本身,因为这种社会功能并非为文学所特有,而事物存在的价值应该由它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故作为艺术范畴的文学,与其功利性相比,其审美功能应是文学更重要的特性,或者说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自古也为人所自发肯定,如前人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钟嵘的“诗味说”、晚唐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代严羽“兴趣说”等诗词审美为历代文人看重;近代更是加强了对文学审美功能的自觉认识,康德在分析审美判断时就曾提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4],这一追求“唯美”纯艺术的思想为不少作家和理论家所接受推崇,在中国最有发言权的当推王国维老先生的“境界说”了。
  文学的这两个特性是相辅相成、分割不得的,并非不想分割而是分割不了。王国维先生曾说:“餔餟的文学,绝非真正之文学也。”[5]他将文学家分为两类:“职业的文学家和专门的文学家”,文学家尚如此,文学更是无法按其理想状态来实现纯艺术的目的。故离开文学的功利性谈论文学的审美功能,或是离开文学的审美特征来谈论文学的实用功能都是片面不可取的;只是作为本质是艺术的文学而言,文学的审美功能应是其功能中的前提与基础。
  二、文学无用之大用
  如上所说,文学似乎是有用的;那“无用”一说从何而来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无论古今中外,尤其是如今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切都以事物产生的社会效益来给其估名,如此文学不过是“纸上苍生而已”,实无大用的;再者,对文学有着更大期盼的文人作家们也希望被人们误解了多年的文学能被从“用”里解放为“无用”,让文学归于文学。故笔者妄加推测莫言的“文学无用”一方面为谦虚之言,认为自己的文字是“纸上苍生”,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而言,更为后者。笔者更试着将其“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解释为:文学“有用”,文学“无用”,文学“有用”于其“无用”。“用”是文学的功利性,“无用”则可理解为其审美性。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艺术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它可以为变更那些可能变更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内驱力做出贡献。”[6]“文学无用”只因文学不如科学般立竿见影于效果,作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文学对于社会只能是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看起来无用的文学,润物无声,深刻而内敛。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飏,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可见文学之作用于人,是先实现其最根本的审美功能后所达到其他社会功能的产生。其如春风化雨般沁透读者的心灵,从而让其眼界、心境有所变迁,逐步推动影响读者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已远非“无用”了。   然文学的“用”必是出于其之“无用”,所谓“无用”只因文学作品作为被欣赏的对象,并非直接作用于客观社会产生急速的功用效应。文学作品是作家们一己之言,而且非得是其对所处所感作出观察和思考,诚实地写作,无关太多利益得失,不失其本心,用其心灵苦难的历练,用其难得的人生财富写出的作品才为“无用”,这样的作品可能免不了尖锐、免不了辛辣,但作品里装着作者心里的光明和温暖,读者或能从这些尖锐辛辣或丑陋阴暗中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透过作品中很多温暖独特的人或物的形象,读者会感觉到人性的光辉,自然的伟大,文学的神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无用”的吧,但从独钓的蓑笠翁处,我们能感受到静寂的孤高的默守,更能感受到他内心无不为的倔强、坚强和抗争。
  鲁迅先生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吓走了。”文学真的无用么?那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何?曹雪芹可知道他的《红楼梦》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毁灭?巴金的《家》让多少热血青年投身于自我解放和民族解放?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时可曾料想这部小说“促成了一场反对奴隶制的革命,这场革命又引发了美国的内战”[7]?太多的不期然。
  新批评派艾伦退特说过“诗的真正有用性在于其彻底的无用性”,莫言的感言也如是认为吧。王乾坤先生在《文学的承诺》中有“文学是对人类自由的承诺”的表达,笔者不妨加上二字:“文学是对人类思想自由的承诺”,主观作用于客观,如此说来,文学有大用。
  ——————————
  参考文献:
  〔1〕李青春.文学价值学引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
  〔5〕王国维.王国维遗书·文学小言(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三联书店,198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8〕欧阳有权.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王乾坤.文学的承诺[M].三联书店,2005.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否会走向“失落的十年”,引发了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的预言能否成真的思考。以《共产党宣言》为文本依据,从其“两个彻底决裂”、“两个必然”等思想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预言的历史局限性是低估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对待资本主义的策略过于极端。客观地评价资本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资本主义;共产党宣言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胡里亚其的音乐人生和艺术成就两方面,简单论述了胡里亚其对蒙古三弦的继承、发展、弘扬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蒙古三弦;艺术;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22-02  一、胡里亚其的音乐人生  (一)求学时期的音乐经历  胡里亚其,蒙古族,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
期刊
摘 要:昆曲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由于昆曲起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唱腔中所具有的南方方言中特有的语调中的高位置感和咬字方式,这种说话的位置感正好与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位置感极为相像,两种演唱艺术的咬字归韵方式又存在着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作为一名美声唱法的学习者希望能对这两
期刊
摘 要:随着认知学科的相继发展,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逐渐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本文介绍认知诗学渊源、概况、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并从认知诗学下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从认知诗学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有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概念隐喻法等。这里以《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为例,运用图形背景法进行文本分析,并通过文本实例指出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关键词: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概念隐喻法  
期刊
摘 要: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发展中,有一种对待历史的叙事策略问题,就是作为第五代的导演如何看待他们身边的那段事,而表现出几种不同的版本。从历史醒来到对历史的解构与思考,同时存在着一种当下的结构,不同中存在着相同的多样性阐释,对不同时代的同一诠释,也有一种自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换。  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电影叙事;透视视角  中图分类号:J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
期刊
摘 要:通过简单介绍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自身的一些情况、写作手法及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再加之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家事的描写,展现简·奥斯丁的婚姻观--爱情、伦理和道德兼顾;要明确婚姻的优劣标准;对待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婚姻,一定要严肃而谨慎,切不可当作儿戏,也不能为表面上的光鲜美丽所迷惑;恋爱、婚姻都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关键词: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期刊
摘 要:地域差异是导致文学创作风格有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所以得以命名,正是源于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然而,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间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成为地域分野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地域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促成主流文学样式的发展,同时,独特的文化也铸就了极具个性魅力的文学品格。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地域文学的精魂之所在。本文试图以自然地理坐标
期刊
摘 要:现代阐释学认为艺术文本是开放性的,对它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基于此,选取《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三个最具时代特色的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在对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译者理解的主动性受特定历史阶段的约束予以彰显,明确文学文本的翻译就是译者与原作者通过原文本不断对话的动态阐释过程。  关键词:阐释学;《汤姆叔叔的小屋》;多译本;动态阐释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约翰·密尔的言论自由观出发,阐述言论自由在获取真理、发展个性、健全民主制度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保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文章还介绍了密尔关于言论自由的界限的理论。笔者认为密尔限制言论自由的理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无法指导言论自由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文章末尾则从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立场出发,探讨了言论自由原则在理想与现实层面的矛盾与困境。  关键词:约翰·密尔;言论自由;《论自由》 
期刊
摘 要:“月”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含义和意象,如“风花雪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等。在中日两国的古典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歌,其中以唐诗集《唐诗三百首》与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诗歌为代表。“月”意象在两诗歌集中,既有哀怨的悲情之美和幽怨的相思之苦的共同点,又有唐诗中独特的哲学意味和高标人格的再现,对比分析唐诗与和歌中的咏月歌,分析中日文学中对“月”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有助于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