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随着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和家庭越来越看重孩子在学前接受的教育。武术产业的成长面临着巨大考验,结构布局并没有定型,所以,对武术产业如何开拓的思考与实践就有了显著的作用。而武术在学前教育中还未被广泛使用,利用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是延续国粹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武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的方法,分析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与武术产业的关系,并得出其相互影响的结论,提出建议。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武术教育 武术产业 武术消费
一、前言
(一)背景
首先,武术教育在我国开展的还很匮乏,多数学校没有实施武术教学或者实施力度小,这种情况显然已经影响了武术运动的传承和成长。从而推进武术在校园特别是幼儿园的普及推行,让广大的青少年领会国术,掌握并运用十分迫切。学龄前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做好学龄前期间的教育,对其今后的协同发展会起到很是深远的影响。此阶段的的教育以校园为主,社会培训为辅,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身心全面成长、培养民族意识,同时也是在传承国脉。
其次,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武术产业的显著特征。从两者的关系可知,武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但表现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理、技术与道德等的和谐统一,而且反映出人类对文明、积极、康健的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人走向社会化。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武术精神已融入到了中国人文精神,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成分。
(二)意义与目的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工程,除了需要各类专业人才(包含各行专家、传人、艺人等)参与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介入,特别是在儿童教育这个知识文化的最早接触阶段,更应纳入一些国学文化内容的教学。所以说,抓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是发展武术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来促进武术产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扩大消费需求。
二、相关概念
(一)学龄前儿童的相关概念界定
“学龄前期”即正式入学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由上可知中国的孩子普遍在6-7岁进入小学,而0-3岁为婴幼儿期,所以3-6、7岁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本文将学龄前儿童定义为3-7岁的儿童。
(二)武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武术产业就是武术服务业,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武术培训、武术旅游、武术经纪等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以武术为龙头,武术培训市场、武术产品市场、武术旅游市场和武术文化演艺市场四大部分组成的产业化格局。
三、发展现状
(一)(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现状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柔韧和技巧动作较多,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编排精炼简洁的武术套路易于操练,较多的是对注意力集中和耐力要求不高的练习,适应幼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幼儿成长的预期需求。
现在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报学兴趣培养班,有舞蹈、跆拳道、武术等体育类的班,而武术教学培训发展得相对较弱。
(二)武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武术产业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资金支持以及门派过多存在门户之见。武术产业发展需要改革,特别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摒弃门户之见,互相支持,壮大习武群众,扩大消费。
但在跆拳道运动引进我国体育市场的强大打击下,武术健身呈现了缓慢减速的征象。武术运动在健身过程中没有获得很好的开辟,专业人士的素质和武术专业人士在全民中的比重还没能达到武术技术行业开发的要求,限制了武术技术产业发展。
四、发展武术产业的基础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发展武术产业的前提
早期1958年9月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后来有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再后来国家体委批准,从2010年1月1日起,在我国全面实施武术段位制。这些都是推动武术发展,增强武术运动行业性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发展更多的习武人群是发展武术产业的基础
经济学中有“消费刺激生产”理论,武术产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消费,有更多的习练人群才可以带动武术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武术消费增加武术培训教学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逐步增长,人们更加关心生活品质,注重追求科学锻炼的方式。而武术有作为传统精髓,易于接受;表演性强,健身于乐;内容丰富,老少皆宜;身心合一,全面健康的健身特点,所以被广大的人群喜爱,同时武术也被纳入了学校的重点体育课程。另一方面,武术文化作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国家、社会、学校倡导传统文化,也被列为了重点项目在学校和社会上传播和实践。其次,武术服装器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武术的观赏性强,内容丰富。武术的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会不断的追求动作的美感和外形美,外形美的很大一部分则要靠服装和器械来实现了,如今市场上各式各样、缤纷多彩的武术服正是为了迎合美的外形追求。武术不仅有拳术,还有各式各样的器械。由于武术内容的丰富多样使得武术器械的生产与消费也逐步上升。最后,武术的演艺和竞赛事业也会因为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而开展的如火如荼。于是一大群武术从业者将培育出一个巨大的武术产业市场,
(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术产业发展的保障
中国武术界的大家尊者不胜枚举,丰硕的人才资源是武术得以传承和武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体育经纪人在中国这个新兴社会事业的来临,人们开始注意体育,武术经纪人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曾在这些年快速增长。 只有人才资源充足反过来才能促进武术消费,所以要扩大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顺应的武术产业管理运行机制。武术要获得发展,必须要有既懂武术又懂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符合型人才,必须把人才择用放在重要位置。
五、发展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对武术产业的作用
(一)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有益身心易于改变旧武术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出现较大的飞跃,他们活泼好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并且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较快的发展,记忆力也开始发展,模仿性较强。因此,这个时期进行武术教育可以对其心理和生理都产生显著影响。心里上,长期进行武术锻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毅力和恒心,有助于儿童坚果敢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品格培养。生理上,促进骨骼生长,提高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改进心血管系统的运作,明显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有利于儿童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为儿童从事其它运动项目打下身体素质的基础;能显著提升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增强应急能力,提高敏捷性,促进儿童感官机能的良好成长。[6]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进行武术文化熏陶,可以促进他们喜欢武术而不是抵触武术,对武术的强身健体功效和培养良好的心里品格作用进行肯定,形成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建立准确的武术观,以便武术能得到正确的宣传。
(二)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利于武术人才的培养
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它可以很快的学会武术动作,并通过训练得以很好的演练,等到长大是其已经储备了大量的武术套路和格斗动作技术,掌握演练技巧,实践经验丰富,加上从小接收武术文化的熏陶,他必定会成为以为文韬武略的专业人才,可以为中华武术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壮大了武术人群扩大消费
学龄前儿童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抓住这个群体不仅使习武人群明显的增加,还带来了隐性增长。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武术教育,易于培养和建立兴趣,这个爱好可能持续到长大甚至到老,会带来一部人的持久消费。
(四)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会带动表演、竞赛、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随着这个群体普遍习练武术,武术协会或组织或者学校会组织更多的比赛和表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也就意味着演出和赛事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同时相关的物资设备会越来越大,从而带动服装、宣传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最终鞭策整个武术行业的发展。并且,现在社会教育是社会和家庭的重中之重,国家和家庭都会大力支持,特别是家长从来不会吝啬该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这还是从侧面刺激了武术消费,拉动武术产业增长。
六、发展武术产业对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作用
武术产业蓬勃发展能带给武术教育信心,带给教师、教练与学生、家长以及服务人员信心,鼓励着大家从事武术教育事业与进行武术学习,使武术教育可以节节攀升;能给武术教育提供持久的、更好的服务,满足各个层次群体的需求,提供所需场地、服装、装备等物资和产品,给武术教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能为武术教与学提供舞台,可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赛事投资举办,扩大宣传,展示武术竞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促进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
武术产业的过热会使儿童的武术教育压力增大,比如争强好胜的竞技心态,会使儿童对武术练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为战胜对方而提高自己,进行超负荷训练,采用错误的训练方法,造成损伤,特别是针对竞赛或表演进行过度的训练会极大损伤儿童生理健康,同时内心落差的持久存在也将影响心理健康。
七、结论和建议
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有益身心易于改变旧武术观,利于武术人才的培养,能弘扬宣传中华武术,推动中华武术的发展,壮大了武术人群,扩大消费,带动表演、竞赛、服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注重对学龄前儿童武术技术的培养与武术文化的熏陶。
而充分利用武术产业对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有带动与服务性,可以保障在儿童学龄前阶段进行武术教育。但是武术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产生担忧。所以应考虑到3-7岁的儿童生理各方面均处在不断发育变化的过程中,骨柔韧性大,而硬度小,生理结构极易变形。[5]训练不应过度,不宜负重练习,还应避免过多腿功、桩功以及难度跳跃动作。以此减少负面影响,促进武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文兵,刘同为.武术产业开发的理论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18卷第2期,25-26.
[2] 杨少雄.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与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0卷第5期,607.
[3] 马艳,虞定海.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34卷第3期,92.
[4] 陈滔,罗燕娇.对幼儿武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华武术·研究.2013年4月,第2卷第4期,53.
[5] 林小美.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11月,第26卷第6期,852-853.
摘 要 随着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和家庭越来越看重孩子在学前接受的教育。武术产业的成长面临着巨大考验,结构布局并没有定型,所以,对武术产业如何开拓的思考与实践就有了显著的作用。而武术在学前教育中还未被广泛使用,利用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是延续国粹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武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的方法,分析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与武术产业的关系,并得出其相互影响的结论,提出建议。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武术教育 武术产业 武术消费
一、前言
(一)背景
首先,武术教育在我国开展的还很匮乏,多数学校没有实施武术教学或者实施力度小,这种情况显然已经影响了武术运动的传承和成长。从而推进武术在校园特别是幼儿园的普及推行,让广大的青少年领会国术,掌握并运用十分迫切。学龄前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做好学龄前期间的教育,对其今后的协同发展会起到很是深远的影响。此阶段的的教育以校园为主,社会培训为辅,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身心全面成长、培养民族意识,同时也是在传承国脉。
其次,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武术产业的显著特征。从两者的关系可知,武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但表现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理、技术与道德等的和谐统一,而且反映出人类对文明、积极、康健的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人走向社会化。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武术精神已融入到了中国人文精神,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成分。
(二)意义与目的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工程,除了需要各类专业人才(包含各行专家、传人、艺人等)参与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介入,特别是在儿童教育这个知识文化的最早接触阶段,更应纳入一些国学文化内容的教学。所以说,抓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是发展武术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来促进武术产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扩大消费需求。
二、相关概念
(一)学龄前儿童的相关概念界定
“学龄前期”即正式入学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由上可知中国的孩子普遍在6-7岁进入小学,而0-3岁为婴幼儿期,所以3-6、7岁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本文将学龄前儿童定义为3-7岁的儿童。
(二)武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武术产业就是武术服务业,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武术培训、武术旅游、武术经纪等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以武术为龙头,武术培训市场、武术产品市场、武术旅游市场和武术文化演艺市场四大部分组成的产业化格局。
三、发展现状
(一)(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现状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柔韧和技巧动作较多,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编排精炼简洁的武术套路易于操练,较多的是对注意力集中和耐力要求不高的练习,适应幼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幼儿成长的预期需求。
现在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报学兴趣培养班,有舞蹈、跆拳道、武术等体育类的班,而武术教学培训发展得相对较弱。
(二)武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武术产业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资金支持以及门派过多存在门户之见。武术产业发展需要改革,特别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摒弃门户之见,互相支持,壮大习武群众,扩大消费。
但在跆拳道运动引进我国体育市场的强大打击下,武术健身呈现了缓慢减速的征象。武术运动在健身过程中没有获得很好的开辟,专业人士的素质和武术专业人士在全民中的比重还没能达到武术技术行业开发的要求,限制了武术技术产业发展。
四、发展武术产业的基础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发展武术产业的前提
早期1958年9月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后来有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再后来国家体委批准,从2010年1月1日起,在我国全面实施武术段位制。这些都是推动武术发展,增强武术运动行业性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发展更多的习武人群是发展武术产业的基础
经济学中有“消费刺激生产”理论,武术产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消费,有更多的习练人群才可以带动武术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武术消费增加武术培训教学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逐步增长,人们更加关心生活品质,注重追求科学锻炼的方式。而武术有作为传统精髓,易于接受;表演性强,健身于乐;内容丰富,老少皆宜;身心合一,全面健康的健身特点,所以被广大的人群喜爱,同时武术也被纳入了学校的重点体育课程。另一方面,武术文化作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国家、社会、学校倡导传统文化,也被列为了重点项目在学校和社会上传播和实践。其次,武术服装器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武术的观赏性强,内容丰富。武术的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会不断的追求动作的美感和外形美,外形美的很大一部分则要靠服装和器械来实现了,如今市场上各式各样、缤纷多彩的武术服正是为了迎合美的外形追求。武术不仅有拳术,还有各式各样的器械。由于武术内容的丰富多样使得武术器械的生产与消费也逐步上升。最后,武术的演艺和竞赛事业也会因为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而开展的如火如荼。于是一大群武术从业者将培育出一个巨大的武术产业市场,
(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术产业发展的保障
中国武术界的大家尊者不胜枚举,丰硕的人才资源是武术得以传承和武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体育经纪人在中国这个新兴社会事业的来临,人们开始注意体育,武术经纪人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曾在这些年快速增长。 只有人才资源充足反过来才能促进武术消费,所以要扩大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顺应的武术产业管理运行机制。武术要获得发展,必须要有既懂武术又懂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符合型人才,必须把人才择用放在重要位置。
五、发展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对武术产业的作用
(一)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有益身心易于改变旧武术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出现较大的飞跃,他们活泼好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并且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较快的发展,记忆力也开始发展,模仿性较强。因此,这个时期进行武术教育可以对其心理和生理都产生显著影响。心里上,长期进行武术锻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毅力和恒心,有助于儿童坚果敢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品格培养。生理上,促进骨骼生长,提高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改进心血管系统的运作,明显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有利于儿童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为儿童从事其它运动项目打下身体素质的基础;能显著提升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增强应急能力,提高敏捷性,促进儿童感官机能的良好成长。[6]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进行武术文化熏陶,可以促进他们喜欢武术而不是抵触武术,对武术的强身健体功效和培养良好的心里品格作用进行肯定,形成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建立准确的武术观,以便武术能得到正确的宣传。
(二)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利于武术人才的培养
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它可以很快的学会武术动作,并通过训练得以很好的演练,等到长大是其已经储备了大量的武术套路和格斗动作技术,掌握演练技巧,实践经验丰富,加上从小接收武术文化的熏陶,他必定会成为以为文韬武略的专业人才,可以为中华武术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壮大了武术人群扩大消费
学龄前儿童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抓住这个群体不仅使习武人群明显的增加,还带来了隐性增长。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武术教育,易于培养和建立兴趣,这个爱好可能持续到长大甚至到老,会带来一部人的持久消费。
(四)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会带动表演、竞赛、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随着这个群体普遍习练武术,武术协会或组织或者学校会组织更多的比赛和表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也就意味着演出和赛事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同时相关的物资设备会越来越大,从而带动服装、宣传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最终鞭策整个武术行业的发展。并且,现在社会教育是社会和家庭的重中之重,国家和家庭都会大力支持,特别是家长从来不会吝啬该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这还是从侧面刺激了武术消费,拉动武术产业增长。
六、发展武术产业对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作用
武术产业蓬勃发展能带给武术教育信心,带给教师、教练与学生、家长以及服务人员信心,鼓励着大家从事武术教育事业与进行武术学习,使武术教育可以节节攀升;能给武术教育提供持久的、更好的服务,满足各个层次群体的需求,提供所需场地、服装、装备等物资和产品,给武术教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能为武术教与学提供舞台,可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赛事投资举办,扩大宣传,展示武术竞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促进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
武术产业的过热会使儿童的武术教育压力增大,比如争强好胜的竞技心态,会使儿童对武术练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为战胜对方而提高自己,进行超负荷训练,采用错误的训练方法,造成损伤,特别是针对竞赛或表演进行过度的训练会极大损伤儿童生理健康,同时内心落差的持久存在也将影响心理健康。
七、结论和建议
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有益身心易于改变旧武术观,利于武术人才的培养,能弘扬宣传中华武术,推动中华武术的发展,壮大了武术人群,扩大消费,带动表演、竞赛、服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注重对学龄前儿童武术技术的培养与武术文化的熏陶。
而充分利用武术产业对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有带动与服务性,可以保障在儿童学龄前阶段进行武术教育。但是武术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学龄前儿童武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产生担忧。所以应考虑到3-7岁的儿童生理各方面均处在不断发育变化的过程中,骨柔韧性大,而硬度小,生理结构极易变形。[5]训练不应过度,不宜负重练习,还应避免过多腿功、桩功以及难度跳跃动作。以此减少负面影响,促进武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文兵,刘同为.武术产业开发的理论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18卷第2期,25-26.
[2] 杨少雄.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与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0卷第5期,607.
[3] 马艳,虞定海.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34卷第3期,92.
[4] 陈滔,罗燕娇.对幼儿武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华武术·研究.2013年4月,第2卷第4期,53.
[5] 林小美.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11月,第26卷第6期,85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