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们,把校园还给孩子吧

来源 :教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校园,你都会被校园里浓浓的“名人气息”所“感染”,被重重的“名人情结”所震撼。花坛里、草坪上“名人雕像”时隐时现,让人目不暇接;墙壁上“名人名言”、“名人字画”、“名人画像”更是各领风骚,互不相让;就是学生们各类作业本的页眉和页脚处“名人”们也争夺得不亦悦乎,或者介绍“名人生平”或者摘录“名人警句”……从古代的孔子、屈原,到新时代的雷锋、张海迪;从国内的鲁迅、巴金,到国外的列宁、高尔基,校园里处处挤满了“名人”们的身影。此情此景,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自问:“名人”们如此热衷于助学
其他文献
解构文本,即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二次建构。教师对文本有怎样的解构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人在备课时把大量的心力花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上,而忽视了自身对文本的解构,结果往往不得其门而入。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这句话通俗而深刻地点出了读懂教材的重要性,读懂教材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文本进
每当新的学年度转换,有些新教师接手新班级时,总会觉得学生不听话,工作不顺手,管理不上路,因而常常是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极言班级之丑,对班上存在的不足大加宣扬或大肆夸张,如“真没想到,这个班竟然这么差!”“原来这个班上的差生这么多!”“那个××简直就是个白痴!”等等。这种情形恰似一个百般挑剔的买主,逐一列举货物的缺陷或不足,千方百计地贬低它的价值。教师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心理原因。  首先是急
管理有法,方式灵活多样;管理亦应有“度”,需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否则,管理就缺少了科学规范的温馨,会成为一种强迫和负担。
笔者发现:一个时期以来,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只要是公开课、评选课等,必然少不了讨论这一环节,不讨论不成课已蔚然成风。然而,在平时上课,却很难见学生讨论,教师根本不屑于让学生讨论。有鉴于此,应该对讨论这一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和应用作些调查与思考。    一、为什么公开课就要让学生讨论    原因很简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