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有美器 湘瓷泛轻花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饮茶之风炽盛,对茶具需求很大,追求时尚、极富市场观念的长沙窑跟风而上,凡能用陶瓷材质制造的茶事器具,他们都有生产,而且规格品种多样,也十分讲究造型装饰,对后世陶瓷茶具的影响很大。据笔者粗略统计,长沙窑制造的茶事器具大约有12种17式(其式可能更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青釉茶模
  唐时流行茶饼,唐人在加工茶饼时,将蒸捣过的茶末置入茶模中,打压拍平,茶末在茶模中便成饼状。茶模在《茶经》中称之为“规”,陆羽时代茶规“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中唐后出现瓷制茶模。笔者藏茶模(图1),口径11.5厘米,内径8厘米,高2.5厘米,口沿及内壁施青釉,底沿及外壁未施釉。口沿施釉,便于洁净,内壁施釉,光洁润滑,便于脱模。釉面有片纹,用这个茶模制出的茶饼,当属中小型茶饼。
  青釉盐罐
  唐代烹茶时,有加盐花的习惯,所以盐罐是必备之器。《茶经》中盐罐称为“鹾簋”(鹾:cuō音搓,盐;簋guǐ音轨,装食物的器具),“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瓷合虽说可以贮盐,由于合身较浅,并非适用的贮盐之器。而从鹾簋“或瓶或罍”的形体来看,瓶者身腹较长,罍则有双耳,因而,将身腹较长的双耳罐视为“鹾簋”(贮盐罐),是较为贴切的,也是符合生活中使用习惯的,从“油盐罐子”成了古今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似可印证。长沙窑各种釉色及装饰的双耳罐很多,规格器型也很丰富,笔者藏青釉盐罐(图2),口径8.5厘米,高11.2厘米,底径11厘米,直口溜肩,颈部置双耳,深腹斜收,平底,器物完整,釉面鲜润。
  茶碗
  茶碗亦称茶盏。唐时“茶”有另体“荼”字,碗字有“椀、埦、盌”等写法。茶碗是送茶入口的饮器。自唐代茶具与其他饮食器不再混用而自成体系以来,讲究的饮者从品尝的角度出发,不但要求茶碗实用美观,而且对茶碗的造型、釉色、装饰的情趣和意境一直孜孜以求,所以历史上很多饮器如秘色茶盏、建窑兔毫盏等,成为千古名器。
  茶碗是长沙窑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大致有三式,一是盛、中唐时期以适应煮茶而用的青釉茶碗;二是晚唐、五代时期(即长沙窑晚期)适应点茶而用的褐边彩绘茶碗;三是出口阿拉伯国家的奶茶碗。
  1.煮茶饮器:青釉茶碗
  a.青釉铭文茶碗(图3)
  碗心书“茶埦”二字铭文之青釉茶碗,现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碗心书“岳麓寺茶埦”五字铭文之茶碗(图4),现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上述两碗均为圆口、厚胎、玉璧底,为长沙窑早期产品。此类茶碗可能多用于寺院等公共场所。
  b.青釉玉璧底茶碗(图5、图6)
  高4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4.1厘米,敞口,浅腹、胎较薄,玉璧底。该茶碗的特点是:外壁施釉及底、足心也施釉。像此种玉璧底碗,绝大部分外壁施半釉、不及底,足心不施釉,而此碗则施满釉,外表更为美观富态,但工艺繁复很多,成本和价格自然也更高。可见,在当时,这是一种十分讲究的社会上层人士的饮茶之器,其造型、工艺、釉色近似于陆羽所赞赏的岳州青瓷茶碗。此器为笔者藏品。
  2.点茶之饮器(图7、图8)
  圈足,敞口,尖唇,腹较青釉茶碗略深,外壁施褐釉不及底,并有流釉釉滴,碗内装饰工艺较为复杂,程序应为先施青釉,然后贴上设计好并已剔刻出花草纹样的剪纸图案,再施褐釉,于是烧成后出现了与剪纸图样相对应的带斑块状的褐色口沿。
  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从断代的角度看,长沙窑晚期(晚唐、五代)碗类才出现圈足,而单一的褐彩装饰则出现在长沙窑早期的器物上,为什么早期的彩饰与晚期的器型特征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呢?是匠师们操作失误或是随意之作呢?从器物的富有新意和工艺繁复之特点看,这种推论是说不通的,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器物使用功能的需要。
  人们知道,始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的点茶,饮者们追求的是汤花之美。汤花以纯白为上,所以宋代茶盏尚黑,因为“茶色白,宜黑盏”,黑白相映,宜于观赏白色泡沫汤花,于是黑釉及带有各式装饰花纹的黑釉茶盏竞相涌现。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个发展过程,长沙窑晚期的褐边剪纸镂花茶盏就是宋代各种高端黑釉茶盏的早期雏形,褐色盏边与白色汤花相映衬,盏底的花纹其实也含匠心,即汤花散尽,瓷花又现,唐代诗人刘言史的“湘瓷泛轻花”,写的可能就是这种意境。此型茶盏十分罕见,为笔者藏品。
  3.奶茶饮器(图9)
  高6.4厘米,口径20厘米,敞口、深腹,碗心用褐釉书“茶盏子”三字,字旁绘云气纹三朵,口沿等距四条褐色边饰。该茶盏的特点是大,因唐、五代至宋,无论是青瓷茶碗还是黑釉及其他茶碗,其规格基本上都是高4-5厘米、口径12.5-15厘米左右,容量也基本上是受半升以下,以便于“乘热连饮之”。而该茶盏子大口径(20厘米),笔者以同样大小的碗实测,其容量在1升以上(唐制1升约合今594毫升),这种大型茶碗,无疑是不适合于作烹茶和点茶饮器的。然而盏底的铭文“茶盏子”表明它毕竟是与茶有关的饮器,它真实的用途是什么?要解开这个谜,我们还得从该碗的足迹寻根溯源。
  该碗是长沙窑产品无疑,因为它是从“黑石号”沉船上出水的瓷器。“黑石号”是一艘阿拉伯商船,大约在晚唐时期,在中国广州起航返回阿拉伯半岛,后沉没在印尼勿里洞海域。1998年由一家德国公司打捞出水,船上除一批珍贵的唐代金银器、铜镜等器物外,还有6万多件瓷器,长沙窑瓷器则占5.7万件之多,其中就包括这只“茶盏子”,这批瓷器后由新加坡圣淘沙博物馆收藏。至此,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大号“茶盏子”不是唐人的饮茶之器,而是专供阿拉伯人用的。那么,阿拉伯人有茶可饮吗?阿拉伯不产茶叶,他们的茶叶从何而来?原来,中国早期茶的传播是与我国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相伴而行的,同时,唐代兴起的茶马互市也是中国茶进入西亚和阿拉伯的重要平台。茶叶解油腻的生物特性又正好符合西亚、阿拉伯人的饮食习惯。然而,他们追求的不是茶叶的色香味,而是茶叶的助消化功能,因而将茶与奶或其他食物混合使用,重在食而不在饮,所以容器很大,这正是奶茶饮器的特点。   茶盒
  瓷盒是长沙窑的大类品种之一,大小规格齐全,装饰手法多样,使用功能上既可通用也有专用,涉及茶事的有茶末盒和茶果盒两种。
  茶末盒:即盛装茶末的盒子,《茶经》中的茶盒是“以竹木为之”,当时皇室贵胄用的是金盒、银盒,到中唐以后,瓷盒开始流行,经过高温烧成的瓷盒,性能稳定,扣合紧密,适合于茶末防潮串味的要求,自然是贮茶的佳品。
  1.大茶盒(图10):仅存盒盖,上有铭文“大茶合”三字,盖高3.5厘米,口径9.7厘米,现存华凌石渚博物馆。
  2.高足茶盒(图11):高8.6厘米,口径9厘米,盒盖上书一“茶”字,造型典雅,釉面光洁,足部有镂空纹饰,圈足内施釉,子母口扣合紧密,其精致程度明显高于一般瓷盒。该盒为笔者藏品。
  上述两盒,与《茶经》中提及的茶盒规格大致相当,其实,作为盛茶而言,规格大小,并无定制,适用就行。
  茶果盒
  唐中期以后,在文人士大夫圈中,特别是佛教寺院流行茶宴。茶宴就是以茶为主饮,配备适合于就茶的各种干果点心的宴会。盛装这种干果点心的瓷盒即为茶果盒。
  华凌石渚博物馆藏有长沙窑的一大食盒盖(图12),盖面有29字铭文“大和九年四月,生七日造此食盒壹具,将已大舅东用西用莫道。得此人造”,铭文说明这是外甥特制食盒壹具送给舅舅,这是个直径有20厘米的大食盒,从使用习惯和方便程度来看,不可能用此食盒盛贮主食或菜肴羹饮,以此盛贮干果点心则是最为相宜的。当然,规格大一些的瓷盒都是可作茶果盒的。
  茶则
  则,指标准量器。《茶经》中的则,实际上就是茶匙或茶勺子。贝壳、陶瓷、金属、竹木均可为之。如果盛茶末用的是瓷盒,自然以瓷勺相配为宜。长沙窑瓷则较为少见,笔者收藏一只茶则(图13),高3厘米,宽2.5厘米,造型像一只游泳中的鹅,头顶以褐釉着彩,鹅身施青釉,小巧灵动。
  熟盂
  《茶经》中所指的熟盂,有“受二升”的容量,一般是用瓷或陶做的。其功能是煮茶时用来盛二开时舀出的开水,当水三沸时,再将熟盂中的水倒回,以利于形成汤面的泡沫。《茶经》对熟盂的形状末作任何描述,说明其通用性很强。长沙窑产品中能盛水的容器甚多,规格、器型、釉色、装饰丰富多彩,笔者以为有二升容量状似水盂内外均施釉者视为熟盂较为妥贴。
  青釉熟盂(图14):折边圆口,扁圆腹、平底,高10厘米、口径17厘米,内外壁均施满釉,釉面淡雅鲜润。内外壁均施釉,为长沙窑水盂类产品的一个特点。
  茶托
  茶托又称盏托、茶舟、茶船,自晋即有,但《茶经》中未有提及。根据唐人《资暇集》中相关材料判断,瓷制茶托大约在中唐以后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茶托的功能,是以承托茶盏,防止烫手,同时可以承接茶盏之溢茶液。
  1.青釉釉下褐绿彩莲瓣纹茶托(图15)
  口径16厘米,足径15厘米,托口口径7厘米。花口,以褐绿两彩绘出两层莲瓣,托心有突起之筒形托口,以承托茶盏。托心绘有菠萝纹,色彩鲜丽;外壁施满釉,足心也施釉,工艺十分到位。托体虽有残,但器物整体上尽显高贵典型之态,可见其使用者身份不一般。
  2.青釉花口连体茶盏托(图16)
  茶盏与茶托整体相连,通高5.6厘米,盏径12.6厘米,茶盏为敞口,斜直腹,有修,长沙窑青釉茶碗均为此类造型;茶托为青釉花口,圈足,内外壁均施满釉,足心见釉,此式连体盏托较为少见。上述两件均为笔者藏品。
  茶碾
  唐时人们饮用饼茶,需要在烹茶前将茶饼碾碎成末,茶碾就是用来碾茶的。长沙窑的茶碾有两式:
  1.青釉褐绿彩舟形碾(图17)
  该碾整体为:舟形,长33.5厘米,高8.8厘米,宽6厘米,由碾槽和碾轮两部分组合而成。中部的弧形槽沟深4.2厘米,碾身下部各有五朵镂空花纹,两端各一朵镂空花纹,镂空花纹上方阴刻三条直线,镂空花纹之间阴刻网状纹,碾身两边对称施釉下褐绿彩条块状花纹,彩鲜釉润,富丽堂皇。更为可贵的是在碾槽底部刻有“大中四年三月九日造”九字铭文,表明该碾为公元850年唐宣宗时期的产品。
  碾轮状如车轮,中间厚,边缘薄,中间一圆孔,可穿轴,推动碾轮来回磨碾,轮径13厘米,施青釉,釉已剥落。该碾为笔者藏品,也是笔者所见到的长沙窑完整度最高、彩釉最美的瓷碾。
  2.褐边刻花钵形碾(图18)
  这种碾又称“擂钵”,因需用茶杵擂压而名之。高4.8厘米,口径16.5厘米,敛口,圈足,口沿施一圈褐釉,钵内素胎,以刻刀在胎上剔划出五莲瓣交会成一朵庄严富丽的宝相花,如此繁复的图案,线条流畅有力,一气呵成,没有半点滞涩之感,可见刻花艺人立意之高远,技艺之纯熟,刻纹具有擂磨碎物的功能。
  《茶经》中的茶碾,是以坚硬细密而无异味的木质(如桔、梨、桐、柘)为之,表明瓷茶碾在中唐以后开始出现。
  茶瓶
  在唐宋时期,人们将有流、有执手的盛装液体的容器称之为瓶,如茶瓶、油瓶等,后世则将此类器物统称为壶。在《茶经》中,陆羽并未将茶瓶列入28茶器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唐代,“饮有粗茶、散茶、饼茶”等不同形态的茶叶,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饮用方法。陆羽所提倡的是盛、中唐时期流行的煎茶法,即将茶末放在茶鍑中煎煮,三沸后直接舀入茶碗饮用,煎茶时对薪炭、水质、火候均有一定讲究,而此种方法茶瓶派不上用场。但唐时另外两种饮茶法即“庵茶”和“点茶”法,茶瓶就成为十分重要而功能各异的茶器了。
  1.庵茶瓶
  唐代的庵茶法就是将茶末“贮于瓶缶中”,然后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煎煮。
  a.张家茶坊青釉茶瓶(图19)
  此瓶已残,为私人藏品。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周世荣研究员撰文介绍过,此瓶身上有“张家茶坊,三文一瓶”八字铭文。
  唐代中期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自邹、鲁、沧、隶,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路,投钱取饮。”这个茶瓶,就是路边店张家茶坊摆在柜台上任路人投钱取饮的,只要三文钱一瓶,应该是大众消费。难怪陆羽认为这种茶汤与沟渠之水无异,有点看不上。   b.镇国茶瓶(图20)
  瓶高18.8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10厘米,喇叭口,直颈,溜肩,瓜楞腹,多楞短流,平底,通体施青釉不及底,彩釉部分脱落,流下褐彩铭“镇国茶瓶”四字,两旁褐绿彩绘菊花,此瓶现藏华凌石渚博物馆。
  长沙窑器物铭文,很多是将物主和器物的名称连用,如“岳麓寺茶埦”。表明此埦是潭州岳麓寺的用品。镇国茶瓶呢?唐代有两支镇国军,一为安史之乱后关东节度使所辖之军曰镇国军,存在时间较长;二为德宗时期的禁军名,存在时间较短,“镇国茶瓶”则很可能是其中一支镇国军中、下级机构的用物。
  庵茶瓶一般为大口,便于一次注入大量开水;流短,执柄倾瓶即能出水;腹深,容器较大,便于多人取饮。由于庵茶瓶与陆羽所提倡的煎茶不在同一个层次,所以《茶经》中未将庵茶瓶列入茶器之中。
  2.点茶瓶
  点茶是始于晚唐、五代盛行于宋的一种饮茶方法,故而成书于中唐的《茶经》二十八器中没有点茶瓶。长沙窑有点茶瓶两式,其最大的差别在执手上,一为弓形执手,一为横柄执手。
  a.白釉绿彩弓柄茶瓶(图21):高2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0厘米,喇叭口,长颈溜肩,深腹下部渐收,凹底外撇,弓形柄,管状长流,器身绘绿彩写意纹。
  b.白釉绿彩横柄茶瓶(图22):高10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8.5厘米,直口、卷唇、丰肩、椭圆形腹,平底,竹节形横柄,管状长流,白釉及底,以绿彩绘写意纹。
  点茶瓶造型上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柄,弓形柄与瓶体之间距离较大,有一定的空间,便于执手操作点茶;而长沙窑其他瓶类的柄与瓶体挨得很近,虽可执手,但不便于操作点茶,横柄自然操作更便;二是点茶瓶的流,长沙窑瓶类,早、中期基本上是多楞短流,也有少量管状短流,短流是不便于用来点茶的。点茶瓶是管状长流,点茶者执柄倾瓶点茶时,由于流较长,汤水在流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对长一点,便于执瓶者调整角度、距离和力度,以达到点茶多沫乃至艺术造型的目的。
  绿釉横柄茶铫(图23)
  高6.3厘米,口径12.7厘米,敞口,槽状流,横柄,柄方形中空,柄口部有一孔,便于插入木质把手并加以固定。内壁施绿釉,外壁为受火面,素胎无釉,铫作为一种烹器,虽说在汉代就出现了,由于其造型适用,材质易求(陶瓷、铁均可),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长沙窑的铫子,笔者认为是与点茶瓶配套使用的,因为白釉绿彩的点茶瓶(无论是弓形柄还是横柄),外壁有釉有彩,不能直接受火煮水,而由茶铫煮好后倒入茶瓶,再执茶瓶点注。
  鼎
  鼎是煎茶之器,与《茶经》中“鍑”的功能相似。《茶经》虽未将其列入二十八件茶器之中,但在《九茶之略》中却有提及:“用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檛,火夹,交床等废”,也就是说,在外野炊,用枯木干草烧火,用鼎一样的锅煮茶,那么,风炉等工具就可省略不要。可见,是在野炊的情况下用鼎来煮茶的,鼎不是常用茶器。而且,《茶经》中所指的鼎是铁制。长沙窑的鼎有青釉、褐釉、绿釉三种釉色,以绿釉居多,器型除双耳外,大同小异。
  绿釉双耳茶鼎(图24):敞口,折沿外侈,沿边有弦纹一道,并对称置两山形耳,锅形深腹,三足鼎立,内施绿釉,外壁素胎,整个器型透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
其他文献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近日强调,博物馆建设应由收藏型向参与型转变,以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以共享激活馆藏资源。  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目标逐步由建设收藏型博物馆向建设参与型博物馆转变,这反映社会对博物馆职能的深层理解,也反映出大众要求主动和博物馆建立亲密联系,相应的,博物馆也不能仅限于提供单纯的参观服务,而应将通过吸引观众参加相关活动,将博物馆各项资源与社会共享。博物馆要将自身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优质文化产品
期刊
清代粉彩瓷的吉祥文化中,有一类文化现象的起源历史悠久,含义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寓意祥瑞,造型神美,是不可或缺的释义题材。它就是以“三羊开泰”为主题画面的粉彩瓷绘艺术。此题材起源于清康雍时期,始于乾隆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们在盘、尊、瓶、碗、笔筒等诸多粉彩瓷器上,用整幅或开光框内画各种形态的三羊,并且周围配上富贵吉祥的花卉撒播其间,不仅使人感到了充满敦睦祥和、悠然自得的宁静和谐气韵,而
期刊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认为,收藏完全是个人爱好,也在思考收藏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文化在商业里还是非常有魅力的产业,投资艺术品最抗风险。  收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像审美的变化。王中军受过艺术教育,作为古典绘画学院派,他曾经也很排斥中国当代艺术,甚至严格到连毕加索都排斥过,觉得这没有技术含量,早期去美术馆看毕加索,觉得这种作品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完成,但如今再来看已远非
期刊
关于元代龙泉青瓷生产规模与制作工艺水平的认识,随着对龙泉窑址考古工作的推进和深入而不断清晰。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龙泉东部与云和接壤的瓯江区域因建设紧水滩电站工程的需要,文物部门在1958年、1974年、1980年,曾三次组织考古工作队对该区域即将淹没的二百余座宋、元时期龙泉窑窑址进行抢救性挖掘。挖掘工作于1983年结束之后,有关专家和考古挖掘工作小组发表了大量的发掘报告和简报。2005年浙江省文
期刊
本刊讯 近日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友人携来一册碑帖见示,打开包裹看到古锦面板上有同治五年(1866)徐康题签:“魏王子晋碑,同治丙寅五月装池,子晋书于虞山旅舍。”《北魏王子晋碑》是北魏碑刻中冷僻品种,仅有存目见载于宋赵明诚《金石录》和郑樵《金石略》,明清两代金石家亦鲜有著录,但闻其名未见实物,今日获观实乃金石奇缘。  王子晋乃道教中神仙人物,相传为周灵王的太子,聪慧过人。此册旧为顾沅赐砚堂藏本,道光二十
期刊
秋月明净,秋风清爽,秋叶静美,秋果累累,秋空高远……在我的心目中,秋天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它没有春的张扬、夏的暴戾、冬的冷酷,无欲无争,宁静而平和,优雅而别致。“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孟浩然《秋夜》);“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期刊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雷镇石坑村,有二千多人口,绝大多数姓吴。吴氏族人至今保存着一副古围屏,是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湖雷富翁吴旭斋71岁暨张孺人61岁双寿荣庆时姻亲族友、达官贵人共同制作赠送的。  寿屏由十二块木刻小屏风连接而成,每块宽48厘米,高298厘米,块与块之间用阴阳铁钩联结,最外边用特制的臀部有凹槽的石狮子夹住,呈椭圆扇形摆放。正面是廖瑛进士撰、马琳武进士书的寿序,叙述吴旭斋的道德文
期刊
本刊讯 2015年恰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远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一海外藏家处征得38把顾景舟紫砂,以套系的方式进行拍卖。2015年12月4日,经过激烈的竞价,“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所制的38把紫砂茶具最终杨子以1.9亿元的高价全部收购,加佣金最终成交价格高达2.128亿元,该项拍卖在国内再次创造了中国紫砂壶多件拍卖的新纪录。  本次展出拍卖的还有明清及民国名
期刊
徐伯璞(1902—2003),又名徐宝琦、徐立椿,号二东庐主人,山东肥城人,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弱冠入山东齐鲁大学,1927年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济南市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督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沦陷,为坚持抗战,徐伯璞和王献唐一起,率领山东文教界部分人士,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供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历任国民教育科科长、社会教育司代理司务
期刊
本刊讯 在2015年北京保利秋拍中,齐白石《“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成交价突破亿元,这件拍品是通过网络竞拍成交的。北京保利秋拍推出的艺典“同步拍”成为此次秋拍最大亮点。  不仅是在北京,上海的网络艺术品交易市场也是风生水起。近日,“万一文化”打造的全新交易平台“艺成交”上线发布。得益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艺成交”手机app平台及其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的推出将为广大参与者提供自由、平等、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