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或然性的断想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实在的世界是由可能与不可能统一构成的,有许多事物,在我们看来是可能的,但实际上它是不可能的。举例子来说,数学上的世界名题欧拉与七座桥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
  十八世纪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城的河上,建有七座桥,当地的居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他怎样才能一次走遍这七座桥,而每座桥只能走一次,最后还能回到原点。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都做过尝试,结果没有一人能够做到,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欧拉从千百人的失败中猜想,也许那样走根本就不存在,于是他绞尽了脑汁去进行了证明,一七三六年他终于证明了这一猜想。欧拉与七座桥的问题,使我有了这样一种断想,在美学的领域里,是否同样存在着这种或然性。“什么是美”,怎样才能给它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人们沉思、探索、争论,已经有二千多年了,可是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没能证明这个美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使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研究“什么是美”,给它下一个完整的概括其所有本质的特点的定义是否是可能的?我认为企图给“美”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可能办不到的,就象哥尼斯堡的居民,想要一次走过七座桥一样。
  公元前八世纪我国郑国的史官郑伯,对美的问题就进行了思考,他提出了“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的美学观点,继之尔后,各朝代著名的思想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展了这种美学思想。在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派对“美”的沉思,开创了美学探索的新纪元,他们提出的“美是比例与和谐”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由此以后,无数的哲学家对其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提出了种种说法,杂多纷纭,莫衷一是。“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赫拉克利特),“美是善和效用”(苏格拉底),“美是理式”(柏拉图),“美是一种善”(亚里士多德),“美是自然的造物”(提图斯·路克莱修·卡鲁斯),“美是各部分综合成的整体”(朗吉努斯),“美是由一种专为审美而设的心灵的功能去领会的”(普洛丁),“美是协调和鲜明”(圣·托马斯·阿奎那),“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塔索),“美是判断和对象之间一种关系,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笛卡尔),“美是对象作用于神经所感到的舒适”(斯宾诺莎),“美是快感”(沃尔夫),“美是引起快感和喜爱的东西”(缪越陀里),“美是能够引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伏尔泰),“美是在我们心里引起愉快关系的知觉效力”(狄罗德),“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美是一种本原现象”(歌德),“美是一种游戏冲动的对象,活的形象”(席勒),“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成功的表现”(克罗齐)……在这里我所列举的,只是那杂多说法中的一小部分,但应该说它们是富有代表性的,这些说法中,有的从主观方面、心理方面、精神方面对美做出了规定,有的从客观方面、自然方面、外在方面对美进行了概括,然而这种种观点,没有一种完全地概括出了美的所有本质,它们大多只说到了美的本质某一方面。从美学渊源的追溯上,我们是否能得到这样一个认识,美具有广泛的范域性和特质,很难简单地给“美”下一个完整、全面的定义,正象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想为绝对的‘美’下定义的一切尝试——……所得到的不外乎以下两种结果,或者什么定义没有下,或者所下的定义只不过是指某些艺术作品的某些特点。”“美的客观定义是没有的。”
  注:在本文中由于篇幅有限,笔者没有展开谈这种想法的证明。
  
  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
其他文献
现在文坛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有的书利用别人的学术成就不注明来源,有意无意地使读者以为是他个人的发明。程俊英著《漫话》(上海古籍版)一反其道而行之。程先生家学渊源,长期研究《诗经》。历来研究《诗经》的著作很多,今人当然要继承这批成果,进行新的提高。在这本书中,凡是程先生同意前人的某个观点,无论是声名赫赫的治诗大家如朱熹、陳奂等,抑或是不为人注目的薛君等,都一一道明原作者的姓名、引文的内容以及出处,丝
孙犁《书林秋革》(三联版)中的一篇篇小文,通篇难得找见几个形容词,句子很短,又几乎全是大白话,完全不假修饰,可又使人感到流畅得很,隽永得很,非有炉火纯青的深厚功底是不能有此作的。六篇《读作品记》与当今流行的一些评论文章全然不同——不合“格式”,不合“章法”,不合“曲调”。极自然地谈起,又极自然地收束,既不滥加褒词,亦非乱下棍棒,可常常令人觉得针砭得确是病处,赞扬得也决不过分。又每每使人窥见作者对友
《文学概论四十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59页谈到灵感产生的第二阶段,在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注明作者为欧阳修,这是错误的。  查《全宋词》第25页,可知作者应是柳永(即奉旨填词柳三变),而并非欧阳修。原词《凤栖梧》(即《蝶恋花》)是这样的: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怨,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
随着文学艺术工作者视野的扩大和观察的深入,一九八0年底出现了孟伟哉同志的中篇小说《夫妇》,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上获得了进一步的突破。《夫妇》没有涉及“一月风暴”、“批林批孔”和“天安门事件”等重大问题,而是把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简单的细胞进行了解剖,揭示了十年动乱时期夫妻、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处在这种关系中的每个人灵魂中的奥秘,并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艰难遭际,提出并回答了人们在爱情、婚姻
现在少儿读物的数量比起我儿时的五十年代来,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但不少读物却写得艰涩难懂。其中最普遍的现象便是生造形容词,如有一本连环画形容猪八戒说,“同时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呼吸也很困难。热心人叫秀姑把水拿开,八戒才解除恐怖状态。”这对孩子们来说,真是莫名其妙了。其次是滥用文言,如称老婆婆为“老妪”,称年轻小伙子为“精壮汉子”之类;结果,不能不使孩子们望而生畏。早在四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便提出
各行各业总有一些必得用的语言,久之自然演变成呆滞俗滥的公式套语。于是诸如《辞林》、《大全》之类可资遇题查凑的工具书便应时而生(参看《管锥编》1023页)。譬如序跋、书评之类的公式套语:持论精辟、情节曲折、娓娓动人等一大堆。这些东西,对作者说来是虚夸浮论,敷衍塞责的好材料(参看《宋诗选注·序》13页:“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
听说八十高龄的赵景深先生是肯借书的。周日,我到他家中,说要借一本《晚明二十家小品》一读,他笑笑说:“抱歉,这书我是没有的。”“不过,我可以另外借你一本。”于是,他拿出一本练习本,细细查找起来。他正患眼病,一眼几近失明,所以找起来很费力。许久,才查到书所置放的书架及位置,拿出一本叫《近代散文钞》的书来给我,然后又在他的小册子上登记了一笔。  书很旧,书皮用蓝书面纸衬好,全书重新装订,封面完好,有俞平
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马栋臣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进行石油勘探,半年后没有获取任何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发现,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中国贫油论”。同年秋天,他来到古城武昌,爬上东郊外洪山山顶,拍下了一幅照片。照片上丘陵绵延,更远处是一片湖,渺无人烟,看起来颇为荒凉。  当时的武昌和洪山,在马栋臣的眼里连美景都算不上。他没有想到13年后,另一位地质学家同样把目光锁定在这片山山水水之间。1928年,李四光——就
崔传刚  最近,某领域一家头部企业P公司频上头条,但可惜都不是什么好事。先是旗下业务的一名年轻女员工猝死,引发了舆论对疯狂加班的声讨;之后又因為员工在家中跳楼自杀而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各种负面消息,该公司不但不知低调,反而火上浇油开除了一名匿名发帖的员工。而且,公司的公关一天到晚在发所谓澄清公告,只可惜它每发一次声,大众的愤怒似乎也就再被点着一次。  P公司自诞生以来就是一家颇受争议的企业。赞颂它的
文学和人道主义常常结着不解之缘,人们谈到文学,就会想起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大气磅礴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会为十八世纪启蒙时代那种充满着人类智慧的人道主义思想钦仰不止。至于众所周知的文学大师,不论是雨果、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人们一向都誉之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即令是近世,资本主义世界的有进步倾向的作家,也都带着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而闻名于世。如此看来,就难怪不少文学史家把文学的历史看作是贯穿着一个人道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