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紧扣教学实际,精心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求异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一、精心创设情境,巧妙布疑激趣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立足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巧妙布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诱导学生发散思维,自觉地进入求知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力的分解》伊始,笔者提出了如下疑问:“若取一个沉重的钩码放置在桌面上,先用一根细线提它,之后再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它,你们觉得用一根细线和两根细线提钩码,哪种情况更容易断?”许多学生认为用一根细线去提钩码更容易断。这时,笔者直接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时,钩码被稳妥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时,细线却断了。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了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力的分解》,探究物理知识的神奇奥秘。”就这样,笔者通过实验情境巧妙设疑,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巧用实验活动,引领猜想探究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载体,更是深化知识理解,验证猜想假设,培养实践探究、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物理这门课程的本质,巧用实验活动,引领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摩擦力》时,笔者询问学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猜想:“我觉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有关。”有一位学生提出反对意见:“骑自行车是属于滚动摩擦力,而我们要研究的是滑动摩擦力,因而这一事例无法充分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有关。”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都属于摩擦力,所以是有可能受接触面积影响的。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滑动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呢?请大家小组合作,展开实验探究,验证猜想。”一番交流讨论后,各小组明确了实验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借变式训练,鼓励求异创新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借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变式训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教學《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后,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由于出现障碍,汽车突然刹车,随后汽车所做的运动可以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汽车刹车后到停下来,前一半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x1=9m,求汽车刹车后的总位移x?
本题的解法有很多,笔者指导学生发散多向思维,得到了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1(利用基本公式):设汽车初速度为V0,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a,刹车到停下来整个过程总时间为t,则前一半时间和整个过程对应的位移关系分别为:x1=Vot-a()①;x=Vot-at2②;两个方程有3个未知量,此时需要借助整个过程对应的速度关系,即Vo-at=0③;联立①②③,可得x=12m。
解法2(数形结合):根据汽车刹车情况,设汽车初速度为V0,滑行总时间为t,作图1,数形结合将问题转化为求△OAB的面积,从而可以求出x=12m。
解法3(逆向思维):逆向分析匀减速运动过程,汽车刹车的逆过程的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原先的前一半时间,也就变为了逆过程,后一半时间的位移为9m,前一半时间与整个过程的位移关系分别为:x-x1=a() ④;x=at2⑤;联立④⑤,可解得x=12m。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及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一、精心创设情境,巧妙布疑激趣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立足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巧妙布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诱导学生发散思维,自觉地进入求知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力的分解》伊始,笔者提出了如下疑问:“若取一个沉重的钩码放置在桌面上,先用一根细线提它,之后再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它,你们觉得用一根细线和两根细线提钩码,哪种情况更容易断?”许多学生认为用一根细线去提钩码更容易断。这时,笔者直接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时,钩码被稳妥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时,细线却断了。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了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力的分解》,探究物理知识的神奇奥秘。”就这样,笔者通过实验情境巧妙设疑,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巧用实验活动,引领猜想探究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载体,更是深化知识理解,验证猜想假设,培养实践探究、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物理这门课程的本质,巧用实验活动,引领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摩擦力》时,笔者询问学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有一学生提出这样的猜想:“我觉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有关。”有一位学生提出反对意见:“骑自行车是属于滚动摩擦力,而我们要研究的是滑动摩擦力,因而这一事例无法充分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有关。”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都属于摩擦力,所以是有可能受接触面积影响的。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滑动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呢?请大家小组合作,展开实验探究,验证猜想。”一番交流讨论后,各小组明确了实验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借变式训练,鼓励求异创新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借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变式训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教學《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后,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由于出现障碍,汽车突然刹车,随后汽车所做的运动可以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汽车刹车后到停下来,前一半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x1=9m,求汽车刹车后的总位移x?
本题的解法有很多,笔者指导学生发散多向思维,得到了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1(利用基本公式):设汽车初速度为V0,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a,刹车到停下来整个过程总时间为t,则前一半时间和整个过程对应的位移关系分别为:x1=Vot-a()①;x=Vot-at2②;两个方程有3个未知量,此时需要借助整个过程对应的速度关系,即Vo-at=0③;联立①②③,可得x=12m。
解法2(数形结合):根据汽车刹车情况,设汽车初速度为V0,滑行总时间为t,作图1,数形结合将问题转化为求△OAB的面积,从而可以求出x=12m。
解法3(逆向思维):逆向分析匀减速运动过程,汽车刹车的逆过程的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原先的前一半时间,也就变为了逆过程,后一半时间的位移为9m,前一半时间与整个过程的位移关系分别为:x-x1=a() ④;x=at2⑤;联立④⑤,可解得x=12m。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及创造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