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之间的竞争不光是资本和技术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的竞争,大学制度创新是大学的发展原动力之所在,也是响应时代呼唤的必然。大学制度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大学、社会、政府互动的过程,只有各司其责,相互协调,才能顺利地提升大学办学水平,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制度创新;大学;政府;市场机制;人本意识
大学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融合了大学的历史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方法。大学制度体系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并且对当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与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大学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大学制度体系与大学的基本价值观相互辉映,并与大学的学科建设、民主管理相结合而逐渐深入大学人的心田,成为人们行为自觉的规范,进而构成一个大学特有的制度文化。制度能够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大学运行秩序的状态好,大学才能有高的运转效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管理的主要制度特征是“以政府外控的纵向行政约束为主”,这就导致了大学自主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的缺失。现代大学制度落后的问题已经日益明显,为了大学的长久发展,我们需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制度进行替代。为了让大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大学制度创新已经势在必行。而制度体系的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由大学、社会、政府协调互动的大工程。
一、大学厘清观念,规范制度创新
现代大学把创造、传承、应用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大学制度创新必须选择用学术的标准取代政治的或行政的标准,确立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的基调。然而,目前在中国的大学决策中,占主导地位的并非是学术权力,决定权往往被行政权力所把持。在大学内部主要存在学术和行政两种权力,尽管两种权力缺一不可,但不可互相替代。但纵观现实,学术权力一直有名无实并为行政权力以传统的名义所挤压。而这一现象正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面对中国大学决策中行政权力泛化和学术权力萎缩的困境,有学者主张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享决策机制,并通过协商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学术与行政的沟通与了解,抑制和约束那些有碍大学整体利益的部门和个体,避免大学决策偏离学术发展的规律。也有学者认为,“在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时,学术权力应占主导力量,行政权力只应起到辅助作用。”无论如何,大学的本质都要求大学在制度创新时,必须厘清自己是学术性组织的观念,并以此为前提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衡机制。
二、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制度创新
有学者认为,自主的大学制度创新的条件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二是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与其成本。而从实际情况看来,由于这两个条件的满足都不充分,加上由于内部制度改革而出现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极可能导致大学制度创新的乏力和滞后现象。这也说明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大学制度创新仍然需要借助政府的外力推动,而不是完全交给市场来自发调节。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外力并不是让政府对大学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也不是让政府直接制定措施令大学照搬执行,而是要给大学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制度创新环境,利用政策和财政的手段为大学的制度创新提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是大学制度的直接制定者,而是大学所需要的公共制度生产的推动者。
三、引用市场机制,坚持制度创新
市场机制的合理引用对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公平竞争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灵活反应,实现对大学组织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因此,我们应在重视政府行政调节的基础上,建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约束和保障机制,建立带有中立立场的社会组织评估大学的制度,而不是让政府直接对大学进行评估。通过市场机制来增强大学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社会和市场的监督和调节之中。
其实,市场竞争是最好的一种质量约束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来源。学校生源是否充足、生源质量是否高,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多少,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学校是否能生存下去,是由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确立的,而不是由行政力量确定的。评估人身份的超然性和独立性,是建立评估结果公正性的基石。《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曾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的社会中介组织。此外,国
外的经验也证明,由独立、中性的机构评估大学,能发挥更有益的社会作用。
四、张扬人本意识,完善制度创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道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保持不变,从而达到最高的境界;孔子《论语·乡党》中有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说:“伤人了吗?”没有,再问马。可见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种重视人本思想的做法,放到管理中,正体现着一种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人本主义的管理。这种人本主义引入到大学的制度创新中,则意味着大学制度更需要体现人本意识,必须避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把人的培养当作手段,把自己变成一个加工厂,而将学生异化成产品的现象。把“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大学制度创新的价值导向,在大学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
(1)大学管理不但要在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中激励教师创新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而且也要在参与学术事物的管理上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要把以前那种以行政权力为主轴的管理机制转移到“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机制上来。首先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教师在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学科发展、专业和系科设置与调整等方面民主参与学术事物管理的权利,并通过制定民主管理的规则和程序,使教师参与学术事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一所优秀的大学首先应当追求学生教育消费的“满意”价值实现。学生与大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双重关系。一方面,学生的教育服务权利应当得到尊重,意愿应当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大学教育改变了个人的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获得了更多的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学生的综合素质状态实际上代表了大学的教育质量。其次,大学应当尊重和实现学生参与其内部运行的权利。例如学校重大举措的出台应事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学校社会化服务的质量监控应当由学生参与。一言蔽之,保证学生的教育消费权,是大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磊.质量问题之我见.复旦教育论坛,2007(2).
[2] 高桂娟.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动向及其文化诉求.现代教育科学,2007(1).
[3] 王洪才. 试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复旦教育论坛,2005(3).
[4] 刘巨钦,朱健. 独立学院教育质量保障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
[5] 张健. 试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五大矛盾及其破解.滁州学院学报,2008(2).
[6] 张德,吴剑平主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昌荣,刘义恒编著. 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 鲁鹏. 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 邓荣霖,等译. [加]休·J·阿诺德,[美]丹尼尔·C·菲尔德曼.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0] 傅家骥主编. 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制度创新;大学;政府;市场机制;人本意识
大学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融合了大学的历史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方法。大学制度体系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并且对当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与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大学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大学制度体系与大学的基本价值观相互辉映,并与大学的学科建设、民主管理相结合而逐渐深入大学人的心田,成为人们行为自觉的规范,进而构成一个大学特有的制度文化。制度能够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大学运行秩序的状态好,大学才能有高的运转效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管理的主要制度特征是“以政府外控的纵向行政约束为主”,这就导致了大学自主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的缺失。现代大学制度落后的问题已经日益明显,为了大学的长久发展,我们需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制度进行替代。为了让大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大学制度创新已经势在必行。而制度体系的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由大学、社会、政府协调互动的大工程。
一、大学厘清观念,规范制度创新
现代大学把创造、传承、应用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大学制度创新必须选择用学术的标准取代政治的或行政的标准,确立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的基调。然而,目前在中国的大学决策中,占主导地位的并非是学术权力,决定权往往被行政权力所把持。在大学内部主要存在学术和行政两种权力,尽管两种权力缺一不可,但不可互相替代。但纵观现实,学术权力一直有名无实并为行政权力以传统的名义所挤压。而这一现象正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面对中国大学决策中行政权力泛化和学术权力萎缩的困境,有学者主张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享决策机制,并通过协商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学术与行政的沟通与了解,抑制和约束那些有碍大学整体利益的部门和个体,避免大学决策偏离学术发展的规律。也有学者认为,“在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时,学术权力应占主导力量,行政权力只应起到辅助作用。”无论如何,大学的本质都要求大学在制度创新时,必须厘清自己是学术性组织的观念,并以此为前提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衡机制。
二、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制度创新
有学者认为,自主的大学制度创新的条件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二是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与其成本。而从实际情况看来,由于这两个条件的满足都不充分,加上由于内部制度改革而出现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极可能导致大学制度创新的乏力和滞后现象。这也说明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大学制度创新仍然需要借助政府的外力推动,而不是完全交给市场来自发调节。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外力并不是让政府对大学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也不是让政府直接制定措施令大学照搬执行,而是要给大学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制度创新环境,利用政策和财政的手段为大学的制度创新提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是大学制度的直接制定者,而是大学所需要的公共制度生产的推动者。
三、引用市场机制,坚持制度创新
市场机制的合理引用对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公平竞争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灵活反应,实现对大学组织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因此,我们应在重视政府行政调节的基础上,建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约束和保障机制,建立带有中立立场的社会组织评估大学的制度,而不是让政府直接对大学进行评估。通过市场机制来增强大学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社会和市场的监督和调节之中。
其实,市场竞争是最好的一种质量约束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来源。学校生源是否充足、生源质量是否高,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多少,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学校是否能生存下去,是由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确立的,而不是由行政力量确定的。评估人身份的超然性和独立性,是建立评估结果公正性的基石。《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曾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的社会中介组织。此外,国
外的经验也证明,由独立、中性的机构评估大学,能发挥更有益的社会作用。
四、张扬人本意识,完善制度创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道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保持不变,从而达到最高的境界;孔子《论语·乡党》中有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说:“伤人了吗?”没有,再问马。可见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种重视人本思想的做法,放到管理中,正体现着一种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人本主义的管理。这种人本主义引入到大学的制度创新中,则意味着大学制度更需要体现人本意识,必须避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把人的培养当作手段,把自己变成一个加工厂,而将学生异化成产品的现象。把“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大学制度创新的价值导向,在大学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
(1)大学管理不但要在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中激励教师创新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而且也要在参与学术事物的管理上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要把以前那种以行政权力为主轴的管理机制转移到“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机制上来。首先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教师在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学科发展、专业和系科设置与调整等方面民主参与学术事物管理的权利,并通过制定民主管理的规则和程序,使教师参与学术事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一所优秀的大学首先应当追求学生教育消费的“满意”价值实现。学生与大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双重关系。一方面,学生的教育服务权利应当得到尊重,意愿应当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大学教育改变了个人的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获得了更多的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学生的综合素质状态实际上代表了大学的教育质量。其次,大学应当尊重和实现学生参与其内部运行的权利。例如学校重大举措的出台应事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学校社会化服务的质量监控应当由学生参与。一言蔽之,保证学生的教育消费权,是大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磊.质量问题之我见.复旦教育论坛,2007(2).
[2] 高桂娟.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动向及其文化诉求.现代教育科学,2007(1).
[3] 王洪才. 试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复旦教育论坛,2005(3).
[4] 刘巨钦,朱健. 独立学院教育质量保障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
[5] 张健. 试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五大矛盾及其破解.滁州学院学报,2008(2).
[6] 张德,吴剑平主编.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昌荣,刘义恒编著. 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 鲁鹏. 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 邓荣霖,等译. [加]休·J·阿诺德,[美]丹尼尔·C·菲尔德曼.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0] 傅家骥主编. 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