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渐兴起。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一项新的金融创新模式,具有便捷、高效、普惠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随着其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技术安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四大类。从内生和外生两个角度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控制启示。我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种种困难和问题都是初期发展所必然面临的,风险控制问题需要由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来不断完善,促进其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控制;启示
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和互联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风险。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爆发以来,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其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风险类别
(一)市场风险
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逐渐火热,众多的机构和平台开始兴起。但在监管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部分企业违背行业规则,通过降低客户的信用审批标准,简化信用审批程序达到抢占客户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激烈的行业竞争致使企业迅速更替。处于劣势的企业极易在竞争中被市场遗弃,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企业、机构和客户在此过程中也将随之产生波动,严重的会对市场产生冲击从而引发市场风险。
(二)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借款人失信行为、失信惩戒不足以及信用数据无法共享等方面。客户资金不足无法还款和恶意拖欠逃避还款是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大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信用数据相互割裂,平台之间无法对失信人员形成有力的惩戒处罚措施。
(三)技术安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技术运用尚不成熟,容易诱发技术安全风险。总的来说,技术安全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技术泄露风险,其次是病毒扩散风险,最后是系统崩溃风险。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是线上服务平台,由于技术受限,各平台的客户承载能力有限。在遭遇大量的客户访问时,频繁的业务操作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
(四)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目前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入股资金,部分来源于同业间的拆借及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它的这一特点伴随着资金来源受限、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资金的断流会让公司陷入流动性风险困境。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生成原因分析
(一)内在生成原因
1.相关互联网技术尚未成熟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核心,其安全性对防范风险起着关键性作用。互联网技术在消费金融中的应用起步较晚,相关的风险控制程序尚不完备,国家层面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技术不作硬性要求,各机构互联网技术参差不齐。
2.风险控制经验不足
作为新兴行业,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风险防范的原始积累,在应对风险方面经验不足。目前行业的领头企业是由互联网公司向消费金融转变而来,比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百度有钱等都是由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公司(京东、阿里巴巴、百度等)所创办,他们虽在互联网方面拥有过硬技术,但还缺乏相应的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其风险控制能力有待考察。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如海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他们在互联网技术和风险防控两方面缺乏相应经验。
3.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信息披露作为消费者了解公司的重要途径,对消费者判断公司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一旦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未对自身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信用风险出现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4.资金来源受限
资金来源受限是互联网消费金融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金融服务行业,保证资金充裕是必不可少的。但有关规定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因此,公司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自有资金和股东出资,难以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
(二)外在生成原因
1.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与互联网消费金融息息相关。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人群,这类人群受宏观经济的波动影响较大。宏观经济的恶化和走弱会削减其收入,因而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借款将难以償还,产生信用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恶化对整个市场产生冲击,市场赚钱效应减弱,占据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的股东整体收入减少,从而资金来源萎缩,引发流动性风险。
2.受传统金融风险影响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都属于金融范畴,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业务边界,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业务不断对接,相互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紧密,这种联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风险不可避免地相互传递。另外,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波动将影响金融市场的借贷成本。
3.金融监管政策缺位
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新兴行业,相应的监管政策明显滞后。经过改革成立的“一委一行两会”主要立足于对传统金融的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刚刚起步。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不能得到有效监管,部分业务是在传统金融的监管规则中进行,使得监管效率始终得不到提升,很容易被个别公司抓住监管漏洞进行违法行为。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启示
(一)市场风险控制启示
1.推动消费金融场景化
互联网消费金融近年来发展势头正猛,各消费金融服务商应通过场景化方式,不断吸引更多增量客户,提高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将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衣食住行游学玩美”的实际需求,构成了覆盖从出生、学生、就业、晚年的全生命场景金融生态体系。 2.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消费金融渗透
为了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挖掘潜在客户,不断拓展客户资源,而我国较低的消费金融渗透率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消费金融的渗透率低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其认知不足,缺乏信任。为了让潜在客户更加容易接触并信任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加大广告宣传,在扩大品牌效应的同时,向广大群众介绍消费金融的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
(二)信用风险控制启示
1.改进信用审批环节
信用审批是贷款人获批贷款的关键环节,在信贷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完善的信用审批环节能在源头上遏制信用风险。在这个环节,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判断,辅以少量人力。另外,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钻漏洞、伪造信用数据等行为给公司造成极大困难,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需要经常测试审批环节,发现并修复信用审批漏洞,对不真实信用数据做出预警,无法判断的信息拒绝贷款或延长审批时间,待其提供充足的信用信息。
2.制定严格的失信处罚措施
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需要做好全部信用贷款客户的信用记录工作,一旦发现信用违约事件,先进行口头上的追偿并附以相应的违约惩罚后果,情节严重且对此置之不理的人员列入失信名单,通晓各金融平台失信人员信用状况,限制失信人员的信用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情节恶劣的失信人员,将失信证据上报央行征信系统,让政府机关对失信人员做出相应的惩罚,比如限制出行、限制消费等约束行为,对失信人员做出警示。对涉及法律上的失信行为,公司可以向法院起诉当事人。
(三)技术安全风险控制启示
1.构建互联网技术安全体系
构建互联网技术安全体系首先需要引进高技术人才,组建成熟的网络安全队伍作为中坚力量。其次,加大对网络防火墙的研发力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对于黑客入侵的抵御能力,保证公司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优化业务操作系统,完善客户信息登录安全问题和账号盗取的信息认证问题,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最后,结合流行的网络入侵和网络欺诈手段,制定周期性的技术安全测试,在检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落后技术。
2.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起步很晚,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传统金融行业不熟悉互联网,互联网行业不懂金融,双方的知识层面割裂。作为一个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综合的知识素养能很好地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避免业务上的操作风险。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需组织员工进行内部交叉学习培训,定期安排各专业的知识培训,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培训涵盖互联网消费金融各方面知识和近期行业动态,培养综合型人才。
(四)流动性风险控制启示
1.制定贷款资金回流策略
期限错配和资金错配是借贷服务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难题,它的出现会带来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对于资金来源受限的消费金融企业。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在贷出资金时可以推荐客户优先选择还款期限短的产品,适当降低借款利率,让客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短的還款期限能让公司贷出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回流,满足流动性的要求。在资金贷出后可以向客户给出优惠还款奖励措施,比如减免少量利息、发放贷款优惠券等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客户提前还款。资金提前回流能大限度的释放流动性,在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可以不断增加新的业务。
2.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少是互联网消费金融面临流动性风险的重要问题。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资产证券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融资举措。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考虑依靠大股东进行融资,在获取股东许可的条件下,将股东作为融资担保人获取资金。其次,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将自身的资产股权进行质押贷款以获取资金。最后,各金融机构之间可签署协议进行资金拆借,高效调度资金配置,让资金自由流动,最大化资金运用效率。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在高投融资效率和低交易成本背景下,也存在波及面广、影响深的隐性风险。目前,相关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各类金融平台活动受到严格监管。但总的来说,监管的效率不高,风险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这种背景下,针对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各参与方要树立风险意识,从各自岗位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减少损失,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尹振涛,程雪军.我国场景消费金融的风险防控研究[J].经济纵横,2019(03):55-62.
[2]程雪军,王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监管建构[J].电子政务,2020(05):80-90.
[3]王晋之,胡滨.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应对——基于“京东白条”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7(03):41-45+53.
[4]邓东升,陈钊.互联网金融风险与投资者风险意识——来自网贷平台交易数据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9,40(02):101-113.
[5]白云歌,郭炳晖,米志龙,郑志明.面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违约风险量化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8,44(12):108-114.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控制;启示
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和互联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风险。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爆发以来,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其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风险类别
(一)市场风险
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逐渐火热,众多的机构和平台开始兴起。但在监管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部分企业违背行业规则,通过降低客户的信用审批标准,简化信用审批程序达到抢占客户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激烈的行业竞争致使企业迅速更替。处于劣势的企业极易在竞争中被市场遗弃,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企业、机构和客户在此过程中也将随之产生波动,严重的会对市场产生冲击从而引发市场风险。
(二)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借款人失信行为、失信惩戒不足以及信用数据无法共享等方面。客户资金不足无法还款和恶意拖欠逃避还款是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大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信用数据相互割裂,平台之间无法对失信人员形成有力的惩戒处罚措施。
(三)技术安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技术运用尚不成熟,容易诱发技术安全风险。总的来说,技术安全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技术泄露风险,其次是病毒扩散风险,最后是系统崩溃风险。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是线上服务平台,由于技术受限,各平台的客户承载能力有限。在遭遇大量的客户访问时,频繁的业务操作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
(四)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目前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入股资金,部分来源于同业间的拆借及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它的这一特点伴随着资金来源受限、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资金的断流会让公司陷入流动性风险困境。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生成原因分析
(一)内在生成原因
1.相关互联网技术尚未成熟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核心,其安全性对防范风险起着关键性作用。互联网技术在消费金融中的应用起步较晚,相关的风险控制程序尚不完备,国家层面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互联网技术不作硬性要求,各机构互联网技术参差不齐。
2.风险控制经验不足
作为新兴行业,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风险防范的原始积累,在应对风险方面经验不足。目前行业的领头企业是由互联网公司向消费金融转变而来,比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百度有钱等都是由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公司(京东、阿里巴巴、百度等)所创办,他们虽在互联网方面拥有过硬技术,但还缺乏相应的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其风险控制能力有待考察。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如海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他们在互联网技术和风险防控两方面缺乏相应经验。
3.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信息披露作为消费者了解公司的重要途径,对消费者判断公司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一旦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未对自身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信用风险出现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4.资金来源受限
资金来源受限是互联网消费金融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金融服务行业,保证资金充裕是必不可少的。但有关规定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因此,公司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自有资金和股东出资,难以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
(二)外在生成原因
1.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与互联网消费金融息息相关。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人群,这类人群受宏观经济的波动影响较大。宏观经济的恶化和走弱会削减其收入,因而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借款将难以償还,产生信用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恶化对整个市场产生冲击,市场赚钱效应减弱,占据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的股东整体收入减少,从而资金来源萎缩,引发流动性风险。
2.受传统金融风险影响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都属于金融范畴,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业务边界,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业务不断对接,相互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紧密,这种联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风险不可避免地相互传递。另外,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波动将影响金融市场的借贷成本。
3.金融监管政策缺位
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新兴行业,相应的监管政策明显滞后。经过改革成立的“一委一行两会”主要立足于对传统金融的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刚刚起步。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不能得到有效监管,部分业务是在传统金融的监管规则中进行,使得监管效率始终得不到提升,很容易被个别公司抓住监管漏洞进行违法行为。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启示
(一)市场风险控制启示
1.推动消费金融场景化
互联网消费金融近年来发展势头正猛,各消费金融服务商应通过场景化方式,不断吸引更多增量客户,提高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将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结合“衣食住行游学玩美”的实际需求,构成了覆盖从出生、学生、就业、晚年的全生命场景金融生态体系。 2.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消费金融渗透
为了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挖掘潜在客户,不断拓展客户资源,而我国较低的消费金融渗透率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消费金融的渗透率低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其认知不足,缺乏信任。为了让潜在客户更加容易接触并信任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加大广告宣传,在扩大品牌效应的同时,向广大群众介绍消费金融的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
(二)信用风险控制启示
1.改进信用审批环节
信用审批是贷款人获批贷款的关键环节,在信贷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完善的信用审批环节能在源头上遏制信用风险。在这个环节,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判断,辅以少量人力。另外,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钻漏洞、伪造信用数据等行为给公司造成极大困难,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需要经常测试审批环节,发现并修复信用审批漏洞,对不真实信用数据做出预警,无法判断的信息拒绝贷款或延长审批时间,待其提供充足的信用信息。
2.制定严格的失信处罚措施
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需要做好全部信用贷款客户的信用记录工作,一旦发现信用违约事件,先进行口头上的追偿并附以相应的违约惩罚后果,情节严重且对此置之不理的人员列入失信名单,通晓各金融平台失信人员信用状况,限制失信人员的信用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情节恶劣的失信人员,将失信证据上报央行征信系统,让政府机关对失信人员做出相应的惩罚,比如限制出行、限制消费等约束行为,对失信人员做出警示。对涉及法律上的失信行为,公司可以向法院起诉当事人。
(三)技术安全风险控制启示
1.构建互联网技术安全体系
构建互联网技术安全体系首先需要引进高技术人才,组建成熟的网络安全队伍作为中坚力量。其次,加大对网络防火墙的研发力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对于黑客入侵的抵御能力,保证公司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优化业务操作系统,完善客户信息登录安全问题和账号盗取的信息认证问题,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最后,结合流行的网络入侵和网络欺诈手段,制定周期性的技术安全测试,在检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落后技术。
2.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起步很晚,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传统金融行业不熟悉互联网,互联网行业不懂金融,双方的知识层面割裂。作为一个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综合的知识素养能很好地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避免业务上的操作风险。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需组织员工进行内部交叉学习培训,定期安排各专业的知识培训,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培训涵盖互联网消费金融各方面知识和近期行业动态,培养综合型人才。
(四)流动性风险控制启示
1.制定贷款资金回流策略
期限错配和资金错配是借贷服务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难题,它的出现会带来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对于资金来源受限的消费金融企业。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在贷出资金时可以推荐客户优先选择还款期限短的产品,适当降低借款利率,让客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短的還款期限能让公司贷出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回流,满足流动性的要求。在资金贷出后可以向客户给出优惠还款奖励措施,比如减免少量利息、发放贷款优惠券等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客户提前还款。资金提前回流能大限度的释放流动性,在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可以不断增加新的业务。
2.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少是互联网消费金融面临流动性风险的重要问题。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资产证券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融资举措。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考虑依靠大股东进行融资,在获取股东许可的条件下,将股东作为融资担保人获取资金。其次,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可以将自身的资产股权进行质押贷款以获取资金。最后,各金融机构之间可签署协议进行资金拆借,高效调度资金配置,让资金自由流动,最大化资金运用效率。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在高投融资效率和低交易成本背景下,也存在波及面广、影响深的隐性风险。目前,相关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各类金融平台活动受到严格监管。但总的来说,监管的效率不高,风险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这种背景下,针对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各参与方要树立风险意识,从各自岗位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减少损失,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尹振涛,程雪军.我国场景消费金融的风险防控研究[J].经济纵横,2019(03):55-62.
[2]程雪军,王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监管建构[J].电子政务,2020(05):80-90.
[3]王晋之,胡滨.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应对——基于“京东白条”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7(03):41-45+53.
[4]邓东升,陈钊.互联网金融风险与投资者风险意识——来自网贷平台交易数据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9,40(02):101-113.
[5]白云歌,郭炳晖,米志龙,郑志明.面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违约风险量化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8,44(1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