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节平常的语文课,我讲的事选自竣青的散文集《秋色赋》的《第一场雪》(原题为《瑞雪图》小学语文六年级十一册第18课)。
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冬天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
刚说完,学生的话匣就打开了,“美丽”、“快乐”、“荒凉”、“萧条”、“寒冷”、“冰天雪地”……学生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学生说完了,我本想直接导入新课,可转念一想,这不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且点燃热情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没有急于张本,而是面带微笑说道:“那么,谁来说说自己的具体感受呢?”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答起来了。
学生:冬天会下雪的。早晨一出门,一片洁白,大树会戴上个白帽子,草地会盖上厚厚的棉絮,看上去很美丽!
老师:你描绘的景色可谓银装素裹啊,美丽极了,表述自然,语言也很美。
学生:下雪以后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我们可以尽情地干自己最爱干的事儿,蹦蹦跳跳的多快乐啊!
老师:对呀,打雪仗,堆雪人,的确好玩,老师也很喜欢。
学生:老师,我觉得冬天不好,那么冷,我们得穿厚厚的棉衣,笨手笨脚的。
老师:嗯,看来冬天也有不好的一面。
学生:是的,冬天给人的感觉很荒凉,大树光秃秃的,小草都枯萎了,校园里好玩的东西也少了……我不喜欢冬天。
老师:冬天是个荒凉的季节,老师也有这种感觉。
……
就这样,师生交流着,探讨着——冬天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了不同寻常的滋味。
“同学们,看来大家对冬天都有独特的感受,可见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散文写得最美的竣青作家和大家一样,也有双慧眼。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心目中胶东半岛1962年冬天第一场雪是个什么样子。”
我话音刚落,没来得及板书,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来……。
后面的课上得很顺畅,学生很投入,我也很轻松。竣青笔下的“第一场雪”化作了他们流淌的感情。
回想起来,我当初设计导入并不是这样的,本想用一个话题引出学生对冬天雪景的感受——荒凉、萧条,以造成学生认知与课文内容的矛盾,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答案并不是我想听到的,面对这种局面,我不能封杀他们的意见,更不能同化他们。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做主”,并乐为其主呢?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激乐,让学生趣中得乐,乐中求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各式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教师是会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情绪就成了我们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人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自尊,受他人重视。学生在发表意见时是情感的一种宣泄,做老师的就是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发展,改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来,从而提高效率。基于上述想法,这节课的导入我改变了教学设计,我要听听他们独特的感受。是倾听,让我真正了解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融入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是倾听,让我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立体互通的心桥,完成了“走出去”与“走进来”的融合。
一段导入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打开了他们生活的彩页,我想这是本节出彩的关键。新课程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在于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做老师的只有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让他们乐为其“主”。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生活,走入教材。
捕捉瞬间,巧妙导入,是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这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实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冬天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
刚说完,学生的话匣就打开了,“美丽”、“快乐”、“荒凉”、“萧条”、“寒冷”、“冰天雪地”……学生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学生说完了,我本想直接导入新课,可转念一想,这不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且点燃热情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没有急于张本,而是面带微笑说道:“那么,谁来说说自己的具体感受呢?”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答起来了。
学生:冬天会下雪的。早晨一出门,一片洁白,大树会戴上个白帽子,草地会盖上厚厚的棉絮,看上去很美丽!
老师:你描绘的景色可谓银装素裹啊,美丽极了,表述自然,语言也很美。
学生:下雪以后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我们可以尽情地干自己最爱干的事儿,蹦蹦跳跳的多快乐啊!
老师:对呀,打雪仗,堆雪人,的确好玩,老师也很喜欢。
学生:老师,我觉得冬天不好,那么冷,我们得穿厚厚的棉衣,笨手笨脚的。
老师:嗯,看来冬天也有不好的一面。
学生:是的,冬天给人的感觉很荒凉,大树光秃秃的,小草都枯萎了,校园里好玩的东西也少了……我不喜欢冬天。
老师:冬天是个荒凉的季节,老师也有这种感觉。
……
就这样,师生交流着,探讨着——冬天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了不同寻常的滋味。
“同学们,看来大家对冬天都有独特的感受,可见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散文写得最美的竣青作家和大家一样,也有双慧眼。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心目中胶东半岛1962年冬天第一场雪是个什么样子。”
我话音刚落,没来得及板书,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来……。
后面的课上得很顺畅,学生很投入,我也很轻松。竣青笔下的“第一场雪”化作了他们流淌的感情。
回想起来,我当初设计导入并不是这样的,本想用一个话题引出学生对冬天雪景的感受——荒凉、萧条,以造成学生认知与课文内容的矛盾,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答案并不是我想听到的,面对这种局面,我不能封杀他们的意见,更不能同化他们。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做主”,并乐为其主呢?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激乐,让学生趣中得乐,乐中求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各式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教师是会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情绪就成了我们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人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自尊,受他人重视。学生在发表意见时是情感的一种宣泄,做老师的就是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发展,改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来,从而提高效率。基于上述想法,这节课的导入我改变了教学设计,我要听听他们独特的感受。是倾听,让我真正了解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融入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是倾听,让我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立体互通的心桥,完成了“走出去”与“走进来”的融合。
一段导入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打开了他们生活的彩页,我想这是本节出彩的关键。新课程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在于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做老师的只有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让他们乐为其“主”。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生活,走入教材。
捕捉瞬间,巧妙导入,是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这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实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