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俄国文学中的铁路主题作品随着铁路的产生而出现,诸多俄国文学作品中涉及了铁路意象,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意象的研究,一方面揭示铁路深层次的象征和寓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象征意义:死亡与宿命、现代化对传统的入侵、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另一方面探析铁路意象的作用,铁路意象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观点与形象,连接了小说的前后结构,体现了作家深邃的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 铁路 意象
一、引言
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时期的交通工具火车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较欧洲国家而言,俄国工业革命开始较晚,于19世纪30年代左右开展,而俄国的第一条铁路就于1837年建成,起于彼得堡,终于巴甫洛夫斯克。伴随着俄国第一条铁路的建成,俄国文学中也开始出现铁路意象与铁路主题。1864年,涅克拉索夫的抒情长诗《铁路》首次涉及铁路意象与主题。这首诗讲述了1951年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的修建,一方面歌颂了人民群众建设性与创造性的劳动,另一方面却描述了建筑工人承受的苦难与剥削:“人民在不毛的荒原上修成了一条铁路/而铁路两旁堆满了劳动人民的白骨。”a继涅克拉索夫之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铁路多数表现为阴暗、忧郁甚至是死亡的情节。b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也与死亡与宿命主题直接挂钩。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安娜·卡列尼娜》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东西方学者的讨论与研究。而在我国,《安娜·卡列尼娜》于20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学者的研究焦点。纵观我国历年以来对该小说的研究,学界主要将视線聚焦在对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分析,对小说结构的研究,对卷首词与安娜死亡结局的解读等方面,却很少关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铁路意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的研究中,仅在杜国英的《19世纪俄罗斯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与李鹏鹏的《普拉东诺夫铁路主题作品的形象与意象研究》发现有关该小说中的火车意象的简要解读。这两篇研究对小说中的铁路意象都是一带而过,既非对小说铁路意象的针对性、深入性的研究,也并未对铁路意象进行全面的探讨。
据统计,小说中,“火车”一词一共出现了六十二次,“铁路”一词则出现了二十三次。这些铁路的意象主要出现在主人翁乘坐火车,与谈论铁路修建话题的场景。在人物上,火车与安娜的爱情紧密相连:安娜与伏伦斯基第一次见面于火车站,伏伦斯基向安娜表白爱意是在火车站,安娜最后因爱情卧轨也是在火车站;而关于铁路修建的话题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态度。除此之外,奥勃朗斯基与安娜的孩子们玩的玩具也是火车。由此可见,铁路意象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观点与形象,连接了小说的前后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意象入手,探讨铁路的象征意义,与其对人物与主题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象征意义
(一)死亡与宿命
在小说中,铁路意象比较明显的隐喻意是死亡与宿命。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名路工被火车轧死的场景,这似乎预示着安娜的死亡宿命。在小说的结尾,安娜在选择卧轨前也想到了被轧死的路工,他的死亡似乎提醒了安娜选择自杀的行动,这样的设置使得铁路意象带有明显的死亡与宿命的隐喻。而从整体上看,铁路意象具有复杂性,死亡与宿命的隐喻只能概括与安娜悲剧结局相关的铁路意象,却无法解释其他出现铁路的情景。如小说第一部第二十九章是全书中对火车外部与内部描写最为详细的一节,火车外部的暴风雪与内部的温暖安逸形成对比,而安娜的精神恍惚与内心挣扎描写得非常生动,但这时的火车无法用死亡隐喻解释。又如列文在谈话中涉及的铁路修建话题显然无关死亡,而孩童们玩的火车玩具也与死亡与宿命无关。因此,火车与铁路意象的其他象征意义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现代化对传统的入侵
对于列文来说,铁路是现代化的象征,铁路出现隐喻着现代化对传统的粗暴入侵。小说没有正面谈到列文对铁路的态度,但从列文对城市与乡村的选择,与其对劳动方式的选择侧面表现出来。如第五部第十七章列文夫妇前往省城看望垂死的尼古拉哥哥时写道:“到处都是肮脏、灰尘、凌乱,以及由现代铁路带来的喧嚣忙乱——这一切都使新婚不久的列文夫妇产生一种极不愉快的感觉。”c列文夫妇在乡下度过了新婚的三个月,省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不适感,这时强调“铁路”代表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对乡村传统的一种入侵。又如第六部第十一章中,列文与奥勃朗斯基谈论到了铁路大王马尔杜斯,列文直接表达了对马尔杜斯的厌恶,因为在他看来马尔杜斯修建铁路的功劳是一种“用不合理手段,用巧取豪夺得来的利益”d,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列文作为带有作者个人色彩的人物,这里实则表达了托尔斯泰对铁路的态度。托尔斯泰在其论文《当代奴隶制度》中讲到了喀山铁路上的工人受到的残酷剥削,这些工人们连续工作三十七个小时也只能赚取一点微薄的收益。他指出,铁路所有者并不在乎这些人命,他们宁愿出抚恤金安抚死者家属,也不愿意把铁路铺设得不易轧死人。因此,托尔斯泰宁愿回到骑马和驮子的时代,也不愿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现代化的发明而受到奴役。小说中列文对传统生活的追求或许来源于此。由此看出,这一段的“铁路”也象征着现代化对传统生活的入侵。
(三)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而对于安娜来说,铁路则象征着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压迫。在第一部第二十九章中,火车内部的温暖舒适与外部的暴风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娜在火车内部是温暖安逸的,她读的英国小说给她带来愉悦。然而,这种温暖舒适是有些怪异的,忽冷忽热的暖气与嘈杂的乘客使她感到喘不过气来。这种火车内舒适的环境象征着安娜过去的生活,虽然安逸,却禁锢着她体内被压抑着的生气;相反,火车外部的风暴虽然恶劣,但在她看来,风是在快乐地呼啸,与她争夺车门的暴风雪也是有趣的。而伏伦斯基也正是在风暴中的站台向安娜表达了爱意,等她回到车厢后,此前的压抑转为了陶醉快乐的感觉。在这里,安娜走出车厢似乎隐喻着对舒适生活与社会规则的打破,她为了追求心中的欲望与生气而走向风暴中。一段火车被描写为恐怖的庞然大物:“风仿佛冲破了重重障碍……把什么地方的破铁皮吹得铿锵发响。前面,机车发出哀怨而凄凉的尖锐汽笛声。”e而在小说中,对火车的描写都强调了它发出的哐啷响声与上下运转的杠杆,强调了火车具有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象征着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一种巨大压力,而安娜走出车厢,隐喻着她线路的脱轨,因此葬身于车轮下。 三、意象作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意象的设置是为了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象征和寓意,能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梳理作品人物的性格与经历、探究作家创作观点。
(一)推动情节发展
换乘工具的变化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铁路的修建让安娜在彼得堡与莫斯科之间来往无阻,安娜生怕自己再沉迷于伏伦斯基的情网中,并决定在舞会的第二天乘坐火车离开莫斯科,于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快速地发生变化,故事情节也在不断推进,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纠缠在彼得堡变得更深了。再比如,第一部二十六节中“列文早晨离开莫斯科,傍晚就到了家”f,列文因为求婚失败而羞恼得只想赶紧逃离莫斯科,火车成为他最佳的交通工具。“一路上他在火车里和邻座的旅客谈论着政治和新筑的铁路”,铁路的话题才能让他的思路不那么混乱。另外,在安娜的梦境中出现一个矮小的乡下人在铁路上干活,嘴里嘟囔着法语。且这一梦境在小说中频繁出现,第一部的第二十九章安娜返程火车上梦到乡下人啃墙、第四部第二章、第七部第二十六章和第三十一章都出现了一个乡下人弯腰在铁路上做些什么的梦境描写。弯腰在铁器上做些什么,可以猜测这个乡下人应该是个铁路的看路工。表面上梦中的乡下人与一个被意外轧死的看路工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正是安娜所逃避的现实世界在梦中的一种反映,并且这些梦境中出现的铁路意象与安娜迷失、不断堕落的经历联系紧密,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俄国现实的关注和探索,反映了俄国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反映人物性格
火车、铁路、车站是在19世纪30年代诞生的新生事物,马路与铁路在小说中交叉出现,反映俄国此时正处于大分化大裂变的新旧交替时期。安娜喜欢乘坐火车,说明她能够接受新事物,并不排斥工业化的变革,这一细节可以反映她是一个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女性,为后面她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膽大的作风埋下伏笔。在第六部列文和奥勃朗斯基在谈论“当前最要紧的问题”,列文认为奥勃朗斯基不应该去跟铁路家拉关系,在这样的人家中吃喝玩乐;这样的人身份可疑,不应交往。奥勃朗斯基却反驳:“不应该瞧不起铁路家,他们也是人,也跟其他人一样,凭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吃饭,并且建造了铁路,因此,这些人玩弄手段、获取暴利、倒买倒卖,都是合理的,无可指摘。”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在农奴制改革以后,奥勃朗斯基完全赞同新思想,但整个社会制度、个体、家庭对他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他只想尽情享受该制度所给予贵族的特权。列文则不同,制度的不合理让他无法尽情享受,他认为最要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问心无愧。
(三)体现作家观点
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将“铁路”塑造成吞噬人情、毁灭生命的角色。将安娜初次见到伏伦斯基时看路工的死亡以及安娜最后死亡的地点都设在铁路,铁路将安娜的悲剧人生经历巧妙地串联起来,两个细节前后呼应,让读者看到了安娜从灵魂深处走向毁灭的过程。而托尔斯泰的另一部作品《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也是在车站上苦苦等待聂赫留朵夫,但等来的却是冷漠和遗弃,这直接导致她后来的堕落。“铁路”在托尔斯泰笔下成为无情、冷酷的象征,从中也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对铁路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不是反对铁路带来的便利,而是因为所有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有悖于他的生活理想,而他的理想就是传统的农耕制度——自食其力,过最简单的生活。在他看来,人类历史的进步不是交通的改善、通讯的发达以及“贫民收容所和妓院的大量涌现”,而是“大自然的原始资源——森林、鸟兽虫鱼和人类强健体魄的发展以及道德的纯洁”。神奇的是铁路和托尔斯泰最终的结局也有关联,虽然他没有倒在铁路上,却在铁路小站与世长辞。总而言之,托尔斯泰与同时期对铁路有狂热态度的全盘接受者相比,他不仅看到了铁路的益处,也看到了铁路的弊端,并希望能借此给人们敲醒警钟。
四、结语
铁路是工业时代人们智慧的结晶,铁路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铁路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意象也成为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铁路在俄罗斯文学作品常常被隐喻为悲剧、死亡、冷酷无情等象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蕴。“铁路”象征死亡和宿命,揭示安娜的悲惨命运;“铁路”象征现代化,反映现代化对传统生活的入侵;“铁路”还象征压迫感,对人类和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另外,铁路意象也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侧面反映人物性格和观点,也体现了作家深邃的创作思想和观念。
托尔斯泰对铁路的态度,一方面,既肯定铁路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便利,同情铁路工人的悲惨生活;另一面,又批判铁路拥有者的牟利和压迫行为,坚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理想。托尔斯泰将铁路意象与现实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小说增添神秘、超自然的艺术审美特点,使得主题达到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由于资料、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遗憾和不足,对铁路与人的关系、铁路主题意蕴等研究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后会继续补充和完善,也希望本文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意象的研究能给大家带来一定启发和思考。
a 〔俄〕涅克拉索夫:《涅克拉索夫诗选》,魏荒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页。
b 李鹏鹏:《普拉东诺夫铁路主题作品的形象与意象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cd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下)》,草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469页,第561页。
ef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草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第118页。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M].草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下)[M].草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 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五卷)[M].冯增义,宋大图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 李鹏鹏.普拉东诺夫铁路主题作品的形象与意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5.
[5]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问学长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 2012.
[6] Gary R. Jahn. The Image of the Railroad in Anna Karenina[J]. The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Journal, 1981(2): 1-10.
作 者: 黄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在读本科生;王盈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7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 铁路 意象
一、引言
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时期的交通工具火车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较欧洲国家而言,俄国工业革命开始较晚,于19世纪30年代左右开展,而俄国的第一条铁路就于1837年建成,起于彼得堡,终于巴甫洛夫斯克。伴随着俄国第一条铁路的建成,俄国文学中也开始出现铁路意象与铁路主题。1864年,涅克拉索夫的抒情长诗《铁路》首次涉及铁路意象与主题。这首诗讲述了1951年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的修建,一方面歌颂了人民群众建设性与创造性的劳动,另一方面却描述了建筑工人承受的苦难与剥削:“人民在不毛的荒原上修成了一条铁路/而铁路两旁堆满了劳动人民的白骨。”a继涅克拉索夫之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铁路多数表现为阴暗、忧郁甚至是死亡的情节。b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也与死亡与宿命主题直接挂钩。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安娜·卡列尼娜》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东西方学者的讨论与研究。而在我国,《安娜·卡列尼娜》于20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学者的研究焦点。纵观我国历年以来对该小说的研究,学界主要将视線聚焦在对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分析,对小说结构的研究,对卷首词与安娜死亡结局的解读等方面,却很少关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铁路意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的研究中,仅在杜国英的《19世纪俄罗斯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与李鹏鹏的《普拉东诺夫铁路主题作品的形象与意象研究》发现有关该小说中的火车意象的简要解读。这两篇研究对小说中的铁路意象都是一带而过,既非对小说铁路意象的针对性、深入性的研究,也并未对铁路意象进行全面的探讨。
据统计,小说中,“火车”一词一共出现了六十二次,“铁路”一词则出现了二十三次。这些铁路的意象主要出现在主人翁乘坐火车,与谈论铁路修建话题的场景。在人物上,火车与安娜的爱情紧密相连:安娜与伏伦斯基第一次见面于火车站,伏伦斯基向安娜表白爱意是在火车站,安娜最后因爱情卧轨也是在火车站;而关于铁路修建的话题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态度。除此之外,奥勃朗斯基与安娜的孩子们玩的玩具也是火车。由此可见,铁路意象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观点与形象,连接了小说的前后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意象入手,探讨铁路的象征意义,与其对人物与主题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象征意义
(一)死亡与宿命
在小说中,铁路意象比较明显的隐喻意是死亡与宿命。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名路工被火车轧死的场景,这似乎预示着安娜的死亡宿命。在小说的结尾,安娜在选择卧轨前也想到了被轧死的路工,他的死亡似乎提醒了安娜选择自杀的行动,这样的设置使得铁路意象带有明显的死亡与宿命的隐喻。而从整体上看,铁路意象具有复杂性,死亡与宿命的隐喻只能概括与安娜悲剧结局相关的铁路意象,却无法解释其他出现铁路的情景。如小说第一部第二十九章是全书中对火车外部与内部描写最为详细的一节,火车外部的暴风雪与内部的温暖安逸形成对比,而安娜的精神恍惚与内心挣扎描写得非常生动,但这时的火车无法用死亡隐喻解释。又如列文在谈话中涉及的铁路修建话题显然无关死亡,而孩童们玩的火车玩具也与死亡与宿命无关。因此,火车与铁路意象的其他象征意义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现代化对传统的入侵
对于列文来说,铁路是现代化的象征,铁路出现隐喻着现代化对传统的粗暴入侵。小说没有正面谈到列文对铁路的态度,但从列文对城市与乡村的选择,与其对劳动方式的选择侧面表现出来。如第五部第十七章列文夫妇前往省城看望垂死的尼古拉哥哥时写道:“到处都是肮脏、灰尘、凌乱,以及由现代铁路带来的喧嚣忙乱——这一切都使新婚不久的列文夫妇产生一种极不愉快的感觉。”c列文夫妇在乡下度过了新婚的三个月,省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不适感,这时强调“铁路”代表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对乡村传统的一种入侵。又如第六部第十一章中,列文与奥勃朗斯基谈论到了铁路大王马尔杜斯,列文直接表达了对马尔杜斯的厌恶,因为在他看来马尔杜斯修建铁路的功劳是一种“用不合理手段,用巧取豪夺得来的利益”d,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列文作为带有作者个人色彩的人物,这里实则表达了托尔斯泰对铁路的态度。托尔斯泰在其论文《当代奴隶制度》中讲到了喀山铁路上的工人受到的残酷剥削,这些工人们连续工作三十七个小时也只能赚取一点微薄的收益。他指出,铁路所有者并不在乎这些人命,他们宁愿出抚恤金安抚死者家属,也不愿意把铁路铺设得不易轧死人。因此,托尔斯泰宁愿回到骑马和驮子的时代,也不愿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现代化的发明而受到奴役。小说中列文对传统生活的追求或许来源于此。由此看出,这一段的“铁路”也象征着现代化对传统生活的入侵。
(三)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而对于安娜来说,铁路则象征着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压迫。在第一部第二十九章中,火车内部的温暖舒适与外部的暴风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娜在火车内部是温暖安逸的,她读的英国小说给她带来愉悦。然而,这种温暖舒适是有些怪异的,忽冷忽热的暖气与嘈杂的乘客使她感到喘不过气来。这种火车内舒适的环境象征着安娜过去的生活,虽然安逸,却禁锢着她体内被压抑着的生气;相反,火车外部的风暴虽然恶劣,但在她看来,风是在快乐地呼啸,与她争夺车门的暴风雪也是有趣的。而伏伦斯基也正是在风暴中的站台向安娜表达了爱意,等她回到车厢后,此前的压抑转为了陶醉快乐的感觉。在这里,安娜走出车厢似乎隐喻着对舒适生活与社会规则的打破,她为了追求心中的欲望与生气而走向风暴中。一段火车被描写为恐怖的庞然大物:“风仿佛冲破了重重障碍……把什么地方的破铁皮吹得铿锵发响。前面,机车发出哀怨而凄凉的尖锐汽笛声。”e而在小说中,对火车的描写都强调了它发出的哐啷响声与上下运转的杠杆,强调了火车具有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象征着社会对个人行为的一种巨大压力,而安娜走出车厢,隐喻着她线路的脱轨,因此葬身于车轮下。 三、意象作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意象的设置是为了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象征和寓意,能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梳理作品人物的性格与经历、探究作家创作观点。
(一)推动情节发展
换乘工具的变化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铁路的修建让安娜在彼得堡与莫斯科之间来往无阻,安娜生怕自己再沉迷于伏伦斯基的情网中,并决定在舞会的第二天乘坐火车离开莫斯科,于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快速地发生变化,故事情节也在不断推进,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纠缠在彼得堡变得更深了。再比如,第一部二十六节中“列文早晨离开莫斯科,傍晚就到了家”f,列文因为求婚失败而羞恼得只想赶紧逃离莫斯科,火车成为他最佳的交通工具。“一路上他在火车里和邻座的旅客谈论着政治和新筑的铁路”,铁路的话题才能让他的思路不那么混乱。另外,在安娜的梦境中出现一个矮小的乡下人在铁路上干活,嘴里嘟囔着法语。且这一梦境在小说中频繁出现,第一部的第二十九章安娜返程火车上梦到乡下人啃墙、第四部第二章、第七部第二十六章和第三十一章都出现了一个乡下人弯腰在铁路上做些什么的梦境描写。弯腰在铁器上做些什么,可以猜测这个乡下人应该是个铁路的看路工。表面上梦中的乡下人与一个被意外轧死的看路工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正是安娜所逃避的现实世界在梦中的一种反映,并且这些梦境中出现的铁路意象与安娜迷失、不断堕落的经历联系紧密,也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俄国现实的关注和探索,反映了俄国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反映人物性格
火车、铁路、车站是在19世纪30年代诞生的新生事物,马路与铁路在小说中交叉出现,反映俄国此时正处于大分化大裂变的新旧交替时期。安娜喜欢乘坐火车,说明她能够接受新事物,并不排斥工业化的变革,这一细节可以反映她是一个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女性,为后面她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膽大的作风埋下伏笔。在第六部列文和奥勃朗斯基在谈论“当前最要紧的问题”,列文认为奥勃朗斯基不应该去跟铁路家拉关系,在这样的人家中吃喝玩乐;这样的人身份可疑,不应交往。奥勃朗斯基却反驳:“不应该瞧不起铁路家,他们也是人,也跟其他人一样,凭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吃饭,并且建造了铁路,因此,这些人玩弄手段、获取暴利、倒买倒卖,都是合理的,无可指摘。”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在农奴制改革以后,奥勃朗斯基完全赞同新思想,但整个社会制度、个体、家庭对他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他只想尽情享受该制度所给予贵族的特权。列文则不同,制度的不合理让他无法尽情享受,他认为最要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问心无愧。
(三)体现作家观点
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将“铁路”塑造成吞噬人情、毁灭生命的角色。将安娜初次见到伏伦斯基时看路工的死亡以及安娜最后死亡的地点都设在铁路,铁路将安娜的悲剧人生经历巧妙地串联起来,两个细节前后呼应,让读者看到了安娜从灵魂深处走向毁灭的过程。而托尔斯泰的另一部作品《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也是在车站上苦苦等待聂赫留朵夫,但等来的却是冷漠和遗弃,这直接导致她后来的堕落。“铁路”在托尔斯泰笔下成为无情、冷酷的象征,从中也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对铁路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不是反对铁路带来的便利,而是因为所有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有悖于他的生活理想,而他的理想就是传统的农耕制度——自食其力,过最简单的生活。在他看来,人类历史的进步不是交通的改善、通讯的发达以及“贫民收容所和妓院的大量涌现”,而是“大自然的原始资源——森林、鸟兽虫鱼和人类强健体魄的发展以及道德的纯洁”。神奇的是铁路和托尔斯泰最终的结局也有关联,虽然他没有倒在铁路上,却在铁路小站与世长辞。总而言之,托尔斯泰与同时期对铁路有狂热态度的全盘接受者相比,他不仅看到了铁路的益处,也看到了铁路的弊端,并希望能借此给人们敲醒警钟。
四、结语
铁路是工业时代人们智慧的结晶,铁路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铁路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意象也成为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铁路在俄罗斯文学作品常常被隐喻为悲剧、死亡、冷酷无情等象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蕴。“铁路”象征死亡和宿命,揭示安娜的悲惨命运;“铁路”象征现代化,反映现代化对传统生活的入侵;“铁路”还象征压迫感,对人类和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另外,铁路意象也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侧面反映人物性格和观点,也体现了作家深邃的创作思想和观念。
托尔斯泰对铁路的态度,一方面,既肯定铁路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便利,同情铁路工人的悲惨生活;另一面,又批判铁路拥有者的牟利和压迫行为,坚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理想。托尔斯泰将铁路意象与现实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小说增添神秘、超自然的艺术审美特点,使得主题达到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由于资料、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遗憾和不足,对铁路与人的关系、铁路主题意蕴等研究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后会继续补充和完善,也希望本文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意象的研究能给大家带来一定启发和思考。
a 〔俄〕涅克拉索夫:《涅克拉索夫诗选》,魏荒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页。
b 李鹏鹏:《普拉东诺夫铁路主题作品的形象与意象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cd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下)》,草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469页,第561页。
ef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草婴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第118页。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M].草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下)[M].草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 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五卷)[M].冯增义,宋大图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 李鹏鹏.普拉东诺夫铁路主题作品的形象与意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5.
[5]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问学长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 2012.
[6] Gary R. Jahn. The Image of the Railroad in Anna Karenina[J]. The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Journal, 1981(2): 1-10.
作 者: 黄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在读本科生;王盈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7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