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就新浪网对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新疆7•5 事件报道的传播框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发现民族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仍有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民族突发性事件;网络报道;新浪网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33-03
一、引 言
2009年7月5日,我国乌鲁木齐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对国内甚至是国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及我国多个媒体汇集于乌鲁木齐,进行实地采访与报道。笔者把这类突然发生在民族地区,涉及民族问题,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社会安全事件,归为“民族突发性事件”。目前的文章中,对“民族突发性事件”进行研究的并不多,笔者就本文中对我国“民族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新闻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基模”的理论。当代美国学者高夫曼是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1947年他将这个概念首次引入文化社会学。台湾学者藏国仁认为,“对框架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以及低层次结构。其中高层次的框架结构是对主题的定性,是宏观视野的展现;中层次结构,包含事件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最终结果、事件评价等,属于中观视野;低层次结构,是指通过使用某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具体意义的符号呈现文本的基调,属于微观视野。”[1]
三、新疆7•5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根据藏国仁对框架的层次分析,本文对新浪网就新疆7•5事件的报道的框架分析根据新闻框架的三个层次进行。通过标题、直接引语等分析高层次框架如何为事件定性;通过历史背景、主要事件、事件评价等来分析中层次结构框架;通过关键词等符号来研究低层次结构框架如何构建文本基调。
(一)高层框架:标题
高层次结构框架通常以新闻标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新闻标题往往直观地体现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定性。本文将新浪网对于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标题分为7类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1:
新浪网新疆事件报道的7类标题按使用数量排序依次为:第三类标题:介绍事件情况占29%;第一类标题:表明立场占26%;第七类标题:其它占14%;第六类标题:国际支持占11%;第五类标题:表明信心占9%;第四类标题:以新疆各族人民视角报道占8%;第二类标题:介绍新疆变化占3%。以下是各类标题的举例说明:
第一类标题:表明立场
《专家: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撕开“世维会”的虚伪面纱》(7月6日)
《人民时评:妄图搞民族分裂注定失败》(7月9日)
第二类标题:介绍新疆变化
《高考分数线佐证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水平提高》(7月8日)
《新疆各族群众从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实惠》(7月14日)
第三类标题:介绍事件情况
《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多人死亡》(7月6日)
第四类标题:以新疆各族人民视角报道
《新疆女工:反对打着我们名号发起暴力事件》(7月6日)
第五类标题:表明信心
《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全力保证各族市民正常生活秩序》(7月7日)
……
(二)中层框架:主要内容、新闻来源
1.主要内容。分析新浪网关于新疆事件的1337篇报道,可以看出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十类:有关于新疆事件进展情况的介绍,有关于事件过后新疆乌鲁木齐情况介绍。
以下是新浪网关于新疆事件报道十类内容的具体统计数据:
2.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新闻框架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新浪网关于新疆7•5事件报道共引用26 家媒体的报道,共计1337篇。引用的主要媒体包括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具体引用情况详见表3:
从下面的扇形统计图2可以看出,新浪网新疆事件的报道主要引用新闻网和CCTV的相关报道,引用数量占总报道量的比例分别为46%、28%,共计74%。除此之外,按引用媒体报道数量排序依次为,《人民日报》4%,《环球时报》4%,东方卫视4%,国际在线3%等。在引用的26家媒体中,上述图表中的13家外,其余13家媒体的引用报道量占2%。
(三) 底层框架:关键词
Entam, R.M.认为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因此,持有某些立场的新闻媒体在描述事件和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会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语,呈现某种基调,体现某一立场。在新疆7•5事件低层结构上,本文着重研究媒体报道中关键词的使用情况,探讨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构建。
下面列举了新浪网报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词语: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上述统计、比较和分析,结合研究问题,文章得出如下结论:
(一)本文对网络媒体关于新疆事件的报道进行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高层框架对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标题分析发现,在对新疆“7•5事件”的定性方面,新浪网使用最多的关键词是“暴力犯罪事件”,这与主流媒体的报道是一致的,与事实也是相符的,使人们对新疆事件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新闻标题是人们浏览和阅读新闻时首先获取的信息,是判断是否继续深入阅读报道内容的标准之一,容易形成和加强刻板印象,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尤其是“民族突发性事件”时要格外注意。
通过中层次对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前文对新浪网关于新疆事件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十类,包括关于我国非官方组织、个人对于新疆暴力事件、热比娅等疆独分子的谴责,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等。内容涉及具体的事件的解读、国内外各方面的反应、相关事件的链接、背景资料的汇集。网络媒体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将报道内容多样化、丰富化。
通过对新闻来源分析发现,关于“民族突发性事件”这一特殊的报道,网络媒体大多转载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新闻主要来源于新华网和中央电视台两家官方媒体。新浪网对于新疆事件自行采写的报道为零。不过新闻的来源还是相当广泛的,转载了来自26家媒体的文章、图片和视频。
通过低层次对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关键词分析发现,在关键词的选择上,新浪网对新疆事件进展情况的介绍使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两个关键词。在介绍事件过后新疆乌鲁木齐情况是使用了“恢复正常”、“重现热闹”等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的使用,网络媒体塑造了热比娅及分裂分子的负面形象,致力于打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国家政府形象。
(二)网络媒体在报道“民族突发性事件”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新闻来源主要是靠转载国家主流媒体,自行采写的报道太少。丰富的稿源有助于媒体更多元地看待新闻事件,更立体化地报道新闻事件,而过多的转载其他媒体的文章则会淹没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其次,网络媒体在构建新闻时,容易受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由于在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网络媒体大多以转载新闻为主,“转载是一种大空间延伸,转载的新闻媒介称为后续媒介,它们报道的新闻是从第一媒介——首先报道新闻的那个媒介来的,不是自身发现、采写的新闻。”[2]而且又尽量扩大自己的新闻来源,因此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同质性较大,易受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
最后,网络媒体在报道“民族突发性事件”时,相对于事实议程的输出,价值议程输出略显不足。“‘价值议程’的输出,需要对一时一事的叙述进行战略化的提升和持久的延展,服务于一国价值信念的凝结、表达和扩散,一方面承载本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方面也要映射超越具体差异的普世价值。”[3]在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媒体要重视文化建构意义,发挥指导性功能,多一点报道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董坤.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的国家形象建构[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
[2]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公共关系(消息来源)的互动:新闻框架理论的再省[M].香港:炉峰学会出版社,1997.
[3] 郑保卫,邹晶.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及其策略[J].新闻爱好者, 2008(1).
[4] 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事件[OL].http://news.sina.com.cn/z/ wlmqdzqs / index.shtml.
关键词:民族突发性事件;网络报道;新浪网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33-03
一、引 言
2009年7月5日,我国乌鲁木齐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对国内甚至是国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及我国多个媒体汇集于乌鲁木齐,进行实地采访与报道。笔者把这类突然发生在民族地区,涉及民族问题,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社会安全事件,归为“民族突发性事件”。目前的文章中,对“民族突发性事件”进行研究的并不多,笔者就本文中对我国“民族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框架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新闻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基模”的理论。当代美国学者高夫曼是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1947年他将这个概念首次引入文化社会学。台湾学者藏国仁认为,“对框架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以及低层次结构。其中高层次的框架结构是对主题的定性,是宏观视野的展现;中层次结构,包含事件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最终结果、事件评价等,属于中观视野;低层次结构,是指通过使用某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具体意义的符号呈现文本的基调,属于微观视野。”[1]
三、新疆7•5事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根据藏国仁对框架的层次分析,本文对新浪网就新疆7•5事件的报道的框架分析根据新闻框架的三个层次进行。通过标题、直接引语等分析高层次框架如何为事件定性;通过历史背景、主要事件、事件评价等来分析中层次结构框架;通过关键词等符号来研究低层次结构框架如何构建文本基调。
(一)高层框架:标题
高层次结构框架通常以新闻标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新闻标题往往直观地体现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定性。本文将新浪网对于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标题分为7类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1:
新浪网新疆事件报道的7类标题按使用数量排序依次为:第三类标题:介绍事件情况占29%;第一类标题:表明立场占26%;第七类标题:其它占14%;第六类标题:国际支持占11%;第五类标题:表明信心占9%;第四类标题:以新疆各族人民视角报道占8%;第二类标题:介绍新疆变化占3%。以下是各类标题的举例说明:
第一类标题:表明立场
《专家: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撕开“世维会”的虚伪面纱》(7月6日)
《人民时评:妄图搞民族分裂注定失败》(7月9日)
第二类标题:介绍新疆变化
《高考分数线佐证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水平提高》(7月8日)
《新疆各族群众从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实惠》(7月14日)
第三类标题:介绍事件情况
《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多人死亡》(7月6日)
第四类标题:以新疆各族人民视角报道
《新疆女工:反对打着我们名号发起暴力事件》(7月6日)
第五类标题:表明信心
《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全力保证各族市民正常生活秩序》(7月7日)
……
(二)中层框架:主要内容、新闻来源
1.主要内容。分析新浪网关于新疆事件的1337篇报道,可以看出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十类:有关于新疆事件进展情况的介绍,有关于事件过后新疆乌鲁木齐情况介绍。
以下是新浪网关于新疆事件报道十类内容的具体统计数据:
2.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新闻框架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新浪网关于新疆7•5事件报道共引用26 家媒体的报道,共计1337篇。引用的主要媒体包括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具体引用情况详见表3:
从下面的扇形统计图2可以看出,新浪网新疆事件的报道主要引用新闻网和CCTV的相关报道,引用数量占总报道量的比例分别为46%、28%,共计74%。除此之外,按引用媒体报道数量排序依次为,《人民日报》4%,《环球时报》4%,东方卫视4%,国际在线3%等。在引用的26家媒体中,上述图表中的13家外,其余13家媒体的引用报道量占2%。
(三) 底层框架:关键词
Entam, R.M.认为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因此,持有某些立场的新闻媒体在描述事件和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会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语,呈现某种基调,体现某一立场。在新疆7•5事件低层结构上,本文着重研究媒体报道中关键词的使用情况,探讨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构建。
下面列举了新浪网报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词语: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上述统计、比较和分析,结合研究问题,文章得出如下结论:
(一)本文对网络媒体关于新疆事件的报道进行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高层框架对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标题分析发现,在对新疆“7•5事件”的定性方面,新浪网使用最多的关键词是“暴力犯罪事件”,这与主流媒体的报道是一致的,与事实也是相符的,使人们对新疆事件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新闻标题是人们浏览和阅读新闻时首先获取的信息,是判断是否继续深入阅读报道内容的标准之一,容易形成和加强刻板印象,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尤其是“民族突发性事件”时要格外注意。
通过中层次对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前文对新浪网关于新疆事件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十类,包括关于我国非官方组织、个人对于新疆暴力事件、热比娅等疆独分子的谴责,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等。内容涉及具体的事件的解读、国内外各方面的反应、相关事件的链接、背景资料的汇集。网络媒体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将报道内容多样化、丰富化。
通过对新闻来源分析发现,关于“民族突发性事件”这一特殊的报道,网络媒体大多转载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新闻主要来源于新华网和中央电视台两家官方媒体。新浪网对于新疆事件自行采写的报道为零。不过新闻的来源还是相当广泛的,转载了来自26家媒体的文章、图片和视频。
通过低层次对新疆7•5事件相关报道的关键词分析发现,在关键词的选择上,新浪网对新疆事件进展情况的介绍使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两个关键词。在介绍事件过后新疆乌鲁木齐情况是使用了“恢复正常”、“重现热闹”等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的使用,网络媒体塑造了热比娅及分裂分子的负面形象,致力于打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国家政府形象。
(二)网络媒体在报道“民族突发性事件”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新闻来源主要是靠转载国家主流媒体,自行采写的报道太少。丰富的稿源有助于媒体更多元地看待新闻事件,更立体化地报道新闻事件,而过多的转载其他媒体的文章则会淹没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其次,网络媒体在构建新闻时,容易受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由于在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网络媒体大多以转载新闻为主,“转载是一种大空间延伸,转载的新闻媒介称为后续媒介,它们报道的新闻是从第一媒介——首先报道新闻的那个媒介来的,不是自身发现、采写的新闻。”[2]而且又尽量扩大自己的新闻来源,因此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同质性较大,易受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
最后,网络媒体在报道“民族突发性事件”时,相对于事实议程的输出,价值议程输出略显不足。“‘价值议程’的输出,需要对一时一事的叙述进行战略化的提升和持久的延展,服务于一国价值信念的凝结、表达和扩散,一方面承载本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方面也要映射超越具体差异的普世价值。”[3]在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媒体要重视文化建构意义,发挥指导性功能,多一点报道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董坤.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的国家形象建构[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
[2]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公共关系(消息来源)的互动:新闻框架理论的再省[M].香港:炉峰学会出版社,1997.
[3] 郑保卫,邹晶.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及其策略[J].新闻爱好者, 2008(1).
[4] 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事件[OL].http://news.sina.com.cn/z/ wlmqdzqs / 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