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主导下的爱情错觉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ct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一经播出,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收视率居高不下,迅速走红,其评论也褒贬不一。本文从消费文化入手,展示了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节目内容、形式、样态上表现出来的特征,结合大众媒介的功能和社会的现实进行思考。
  关键词:电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消费文化;商品经济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67-02
  
  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人们打发时间,获得放松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手段。电视以其接收的便易性,信息的丰富性以及视听语言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大批观众,尤其是现在,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更注重信息获取的集中和快速性,一些专业性的媒体应运而生。在这种媒介分类日趋明朗和专业化的情势下,在集中获取信息之外获得娱乐和休闲成为了人们接受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的重要目的。很多节目已经不仅发挥着节目本身的一些功能,从样态到功能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婚恋交友节目或者说相亲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作为社会服务类节目,获得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好评,持续时间不长就逐渐降温。90年代末期,湖南卫视的《玫瑰有约》首次运用娱乐化的方式,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这档节目持续八年,大概5000人参与节目。2009年底到2010年,新一轮的婚恋交友节目登上荧屏,获得观众的广泛专注。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等,尤其是《非诚勿扰》获得了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界从各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论证和分析。本文选取了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文本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其热播背后的一些社会和文化因素,尤其是消费文化对它的影响。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兴起的商品经济,随之而生的就是大规模的消费,消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催生了媒体的改革,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其输出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具有商品化的倾向,为了吸引高收视率导致的节目把关上的缺失,舆论引导的失误等。在本文中通过对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解析,试图揭示在其节目走红背后的主导因素。
  
  一、偏离主题的真人秀——结果如何不重要,秀了就好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大举抢滩中国电视市场,各式各样的真人秀节目制作播出,以较为真实的情境和真人参与,互动性和娱乐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注意。
  以《非诚勿扰》为例,其主题“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已昭示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真人秀”。现场观众形同虚设,只是作为舞台背景和陪衬。主持人也不是像早期同类节目那样充当着“红娘”,而更多是在控制影响着现场的节奏和气氛。男女嘉宾看似随机来自于社会各界,但是不难发现,在现场嘉宾每每爆出惊人言语和举动,或展示自己的时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自己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而是运用极具个性,出位的言语和举动吸引观众的注意,更有甚者,是用自毁形象来获取关注度。虽然在每期都有嘉宾配对成功,但这种流于形式的、草率的、快餐式的配对,仅仅使得节目在形式上完整,在其深层次上是形同虚设的。“婚恋交友”只是节目设置的特定情境,“配对成功”是节目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这看似完整的形式下,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则是主持人,嘉宾极富特色、张扬的个性和让人难忘的言论举动,是过程的丰富刺激和娱乐性,而嘉宾们速配成功与否,后续发展如何,显然观众们不甚关心。节目制作方关注的是收视率,这场喧闹至极的婚恋节目,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偏离主题的真人秀,结果如何无所谓,秀了就好。
  
  二、极尽奢华的视觉大餐——看什么无所谓,看了就好
  
  《非诚勿扰》采取女多男少的嘉宾设置,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可看性和视觉享受。女嘉宾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遍布各行各业,年龄,地区,知识水平,职业,经济水平,生活习惯,个性等等个性因素千差万别。各位嘉宾的装束,都非常时尚清凉,大都浓妆艳抹,不排除节目出于艺术方面的考虑,对服饰等有所加强。但是特定的服饰装扮在社会交际中传达着特定的信息,女嘉宾的着装和妆容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女嘉宾真实的容貌和性情,模糊了年龄、职业、性情等衡量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个性特征。将现场变成了各类时尚元素的秀场。张扬的女性曲线、体态,浓烈的妆容和色彩充斥着画面,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和感官。而男嘉宾的服饰装扮则正常得多。由于商业、消费文化和时尚产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作为传播的符号,从早期招贴画和香烟上的美女图片到今天广告、电影、电视、媒介传播、流行时尚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女性躯体形象,它们运用曼妙的形象使受众通过视觉达到审美愉悦或满足欲望的快感,成为吸引受众关注和消费的辅助手段。这恰恰是消费文化中吸引眼球和刺激消费的灵丹妙药。《非诚勿扰》在设置上也不回避这个问题,男嘉宾出场后选择“心动女生”,这一环节的实现,全凭男嘉宾短时间内对24位陌生女嘉宾的观看得出,其根源也是把女嘉宾尤其是她们的身体作为视觉消费品让男嘉宾,现场观众,电视机前的观众关注,欣赏和消费。
  以上都不难看出,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女嘉宾并不是真正作为节目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去真正的选择,更多是作为被欣赏和消费的对象,作为视觉上的大餐。在眼球经济的影响下,成为博取关注度和注意力的工具——看什么无所谓,看了就好。
  
  三、清晰明确的品牌构建——好或不好无所谓,记住就行
  
  《非诚勿扰》一经面世,就极具个性和特色,不仅打破了同类节目的形式样态,在环节和设置上有所创新,更多的是节目播出后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较为固定的个性和风格。
  品牌的产生与品牌文化的产生是商业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加剧,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消费文化的重要表征。当人们由消费产品到消费品牌,关注品牌的时候,市场的竞争就不再是粗放的朴素的竞争,而转入意识层面的竞争了。电视节目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品牌战略不仅仅是节目保持自己独立个性的要求,也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媒体多元的时代争取自己关注度,提高收视率和培养观众忠实度的要求。
  《非诚勿扰》节目名称借用了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同名电影获取关注,并且贴合了节目的内容。主持人和点评人的选取上,起用了已有知名度的《南京零距离》主播孟非,点评人选取了比较个性的乐嘉等,他们使得节目趣味性和娱乐性增强,尤其是他们的光头造型或偶然或刻意,成为了节目的重要标识。节目女嘉宾相对固定,除了一些速配成功或者其他情况,大多数女嘉宾都持续几期甚至更长时间在场上,尤其是一些富有争议性和话题性的嘉宾,成了节目组和观众的“熟面孔”和“老朋友”。对她们的关注引发对节目本身的关注,不断壮大着关注者的队伍,形成了固定收视群。无论这种品牌定位是否能够得到所有观众的认可,但是独特的品牌形象已经被观众记住了。
  
  四、模糊边界的道德底线——批评质疑样样有,收视为王
  
  由于工作忙碌,生存压力增大,部分青年男女社交圈子和择偶范围的狭窄,导致了交友难、择偶难。这个节目的产生正好迎合了社会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机会。节目中还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由于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嘉宾“别有用心”,借节目来炒作宣传自己,大肆宣扬自己特立独行的言论和思想。很多涉及爱情,金钱,两性的敏感话题被肆意谈论,“富二代”、“拜金”、“豪宅”、“收入”等元素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上人们的婚恋观,同时也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肆意渲染。这些言论的无节制传播,一些嘉宾过激出位的言论和举动多次在现场发生争端和挑起不和谐气氛,于是出现了部分嘉宾毫不留情地对不中意的嘉宾出言不逊、肆意诋毁,现场一度不可控……
  这种噱头十足的刺激内容使得节目悬念迭出,充满了戏剧性和娱乐性,观众获得了放松和娱乐,收视率是上去了,节目的格调却降下来了。制作方为了提高利润,一味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甚至刻意选取一些内容刺激观众的收视欲望,致使节目低俗化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节目开放的收视方式,也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对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五、多媒体融合的营销手段——手机网络齐上阵,关注至上
  
  参加《非诚勿扰》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电子邮件,官方网站或者世纪佳缘网站,百合网等途径,同时,节目还有官网,可以同步直播,收视往期的节目,获取节目相关信息等。节目热播之后,博客上、BBS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对《非诚勿扰》精彩瞬间和嘉宾经典语录的讨论,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性的节目和嘉宾,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关注,因此“走红”。而且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也参与讨论了关注,理论界也针对这类节目的热播进行了相关探究。
  消费文化对于节目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文中提出的五个方面,可以说,从节目策划到节目制作,从前期到后期的各个环节,从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消费文化主导下的选择和取向。使得节目已经背离了其提供相亲机会的宗旨,成为了消费文化主导下的“个人秀”。节目热播获得广泛关注已成事实。但在此外,应该思考,作为一个电视节目,节目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模式能否一直进行下去,当话题不再新鲜,观众逐渐厌倦,还有什么能够支持节目继续发展下去?当节目一味迎合观众仍然不能讨好观众的时候,节目自身的生命力又是什么呢?骂声不断的关注是否有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嘉宾们博眼球的出位举动反过来会不会伤害到节目脆弱的根基?虽然是商品经济主导,但是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天然具有双重性,它的输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能忽略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节目在创造喜人收视率的时候能否真正承担起来相应的社会责任,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权衡,不仅是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当今的媒体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亚民,吕天品.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及商业模式[J].商业研究, 2010(3).
  [2]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J].国外理论动态,2003(9).
  [3]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中的身体[A].汪民安,陈永国.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2010年中,央视等多家国内权威媒体曝光了“著名中医世家食疗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的事实,由其署名并经历数月辉煌业绩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各大书店悄然下架,随之而来的,是近几年来持续热销的健康养生类图书的骤然降温。当当网自7月以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再难寻此类图书的踪迹,与上半年图书销量排行榜上此类图书过半数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健康养生类图书为何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打破畅销神话?降温后的健康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特征的阐述,以手机数字内容为例,分析了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态势。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手机数字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12-02    一、绪 论  数字内容产业是新近产生并亟待发展的新兴产业,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质
期刊
编者按:“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全社会的谆谆告诫。今年5月22日至6月22日,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联合省上26个部门,在全省深入开展“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活动。读书月以“书香浸
期刊
摘要:“李刚门”事件由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演变成一个危机事件,体现了网络日渐扩大的影响力。继爆出一系列由网友搜索到的“内幕”之后,网络围攻、网络暴力甚至“媒介审判”也就如期而至。面对如此现实,传统媒体应该彰显媒体的职业精神,客观、平衡、准确地进行报道,还原事实真相,同时通过言论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理性的、建设性的观点。  关键词:“李刚门”;信任危机;真相;言论立本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本文对学术期刊中“人情稿”的含义、产生的社会因素、刊用原则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认为即坚持用稿原则,又体现以人为本,是学术期刊妥善解决“人情稿”问题的准则。对待“人情稿”必须公正透明,“人情”原则同样适用于“非人情稿”。以此营造起和谐、健康的学术交流环境。   关键词:学术期刊;人情;稿件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40-02  
期刊
摘要: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健康传播领域,我国健康传播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运用健康传播来传播“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借由“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事件,分析了时下健康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并试图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健康传播的重视,以实现“健康传播”能够传播健康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健康传播;健康传播教育;传播健康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创办于1980年的昆明《春城晚报》在90年代的舆论监督报道中呈现了形式上的“征文化”和内容上的深度发展并置的特点。 “征文化”是在电视反馈滞后的时代,晚报开发与读者沟通的新形态,而深度报道的出现同时满足了传媒价值落点转移及其与电视共生的竞争需要。  关键词:舆论监督;语态;深度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88-01     深度
期刊
摘要:十七届五中全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前哨政治节点,相关意见的出台对未来政策的制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在这一节点,根据公众议题和自身报纸定位选择相关政策进行集中报道进而形成舆论讨论氛围,从而对政策制定者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在政策层面做出调整。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媒体的集中报道有其内在缺陷,而且政策的再调整应该是媒体短期集中报道和长期关注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十七届五中全会;媒体议题;集
期刊
《今传媒》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本刊九位作者论文被多家主流网站转载  ◎本刊编辑部    《今传媒》杂志自今年9月份成功改版以来,得到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行业的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0年10月媒体报道,本刊2010年第九期论文被多家主流网站转载、同时列入沈阳音乐学院推荐书目。  由本刊编辑部主任王延河负责编辑的《要走寻常路——浅谈地方台栏目剧的选题策划》等八篇作者文章,总编助
期刊
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学习能力,是信心与信念的源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是业务之路越走越宽的基石;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观众最知心的朋友,是传媒人最基本的品质。    中图分类号:G2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01-02    编者按:主持人是传媒的符号,更是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为连接传媒和一般受众的桥梁,主持人可以使传播内容变得鲜活与深入人心,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