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体教结合落地的力量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常州市A小学小篮球运动这几年市队校办的办学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为其他学校的市队校办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提供基础;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優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1 情况概述
  小篮球运动在A小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历史。自上世纪50年代始就组建了小篮球队。在镇江地区、常武地区乃至江苏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先后获得省市、县(区)冠军近50项,向省市运动学校、少体校、上级篮球试点校输送近百名优秀篮球后备人才。
  回眸过去,令人自豪;展望未来,踌躇满志。面对现实,却面临诸多挑战。虽然在宏观上国家层面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问题,把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意图通过足球学校、篮球学校的培植发展项目运动,提高学生运动素质。但宏大美好蓝图如何践行,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仍然发挥着无形的魔力。二是上下口号一般粗,找不到落地的力量。三是基层学校在学科教学领域的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而在体育课改中指向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缺乏创新行动,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致使学校体育一直从原点回到原点,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与机制。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看不见体育阳光的普照和体育力量迸发。因而,在基层学校出现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却找不到高品质锻炼平台;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发展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能。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体育是不是该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基于现实状况,A小学恪守“追求本真,童化生命”的办学理念,秉承学校小篮球运动的历史传统,在艰困中寻求突破,在无路中探寻发展之路,敢立潮头唱大风,以篮球项目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以篮球校本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学训一体为要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体教结合,市队校办模式的校园篮球发展创新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经验总结
  2.1 体教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让小篮球运动产生落地生命力
  2010年9月A小学进行了移地新建。投资1.5亿元的新校建筑设计融合了国际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和学校百年传统文化,拥有篮球馆、乒乓馆、游泳馆、田径运动场、六面室外篮球场等大型现代化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各类大型比赛和训练要求。
  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始创于1956年,是在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群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向省输送了100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有杨伊明、宋志娟、邰普庆、卢兰、蒋燕皎等15名世界级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学校输送的运动员陆春龙取得了蹦床奥运冠军。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强化体育特色,突出服务功能,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教育规律,在特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两所学校办学各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差异化程度高。如何把两校各自的优势和影响力转化为体教结合的合力形成品牌效应,是当今体教结合亟待深化研究的命题。2014年始,我们两校通力合作,通过市队校办的形式解决了各自困扰的问题。
  这种机制打破了多年来体教分离的局面,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整体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生命力的培养体育人才模式。可以说,这是在新形势下,发展竞技体育的新探索,也是教育拥有体育强势的一种机制和体制创新,使教育和体育走上“双赢”之路。
  2.2 体教资源共享,合作共生,让小篮球运动产生辐射力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当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办学目标,相对封闭独立的管理体制,突出竞技专业水平和体育力量集中的优势逐渐失去,其弊端也日渐凸现出来:办学资金短缺,选拔运动员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脱节,运动员出路受阻等,这些隐性的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把市队办进学校,学校负责运动员的学习、生活管理,无偿提供体育设施训练。学校实施“群管协同制”即安排分管领导和体育组负责人专门负责传统校篮球项目工作,统筹协调运动员在校学习、生活、训练工作。建立运动员所在班级班主仼、辅导员老师、生活老师、教练员全天候责任时段负责制。班主任全面关心运动员学习,主动沟通反馈教练员、家长运动员学习状态,文化辅导员负责每天晚上运动员的晚自修,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将学习情况反馈教练员和学科老师。生活管理员负责运动员生活起居,沟通学校后勤部门保障,并将生活状况及时反馈班主任、教练员。各部门均制定在校运动员评价考核机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学校专门配置运动员标准房,每个房间配备淋浴、空调设施,专职生活老师全天候服务,开辟运动员专用自修室等。学校教育教学及生活安排高品质的保障,赢得运动员及家长的肯定和认可。一位刚入校的运动员说,比在家里还温暖舒适。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吸引了一流的体育后备人才。这些优质资源有利于教练员扩大生源范围,提高生源质量,招生年限放到二、三年级,有利于队伍梯队抓早、抓小、抓好。市运动学校安排2名教练常年进驻学校,用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与学校体育教师共训共研,带动了教练篮球训练水平提高,形成一队(市队)比赛队,二队(市队)后备队、三队(校队)预备队的格局,以队促统,以队促长。人力资源的共享,是小篮球市队校办最好的收益。
  2.3 体教机制优化,合作共创,让小篮球运动产生影响力
  一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与其在这个单位的地位呈正相关。因此,我们感到做好传统校小篮球目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科学管理,整合资源,优化体制,多方形成合力,方能取得绩效。   我们首先在校内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我们并没有在大小场合高喊体育何等重要之类的口号,而是正确导向,摆正位置。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摆出一种姿态。二是评优上突出位置。A小学把擅长一项以上体育技能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在优秀班主任评比把关心支持体育工作为条件之一。三是在经费上全力支持。市运动学校每年支持一部分费用用于训练补贴。在保证体育设施设备能满足体育工作需求的基础上,体育教练、教师除按规定享受各种补贴,绩效奖金处理不仅与语、数教师一视同仁,还另外实施校长奖励基金,奖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各级比赛中争先创优。我们感到良好的体育环境舆论氛围,是一种无形力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为保证A小学体教结合工作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学校管理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任何一项理想目标,美满的设计,要真正落到实处,总有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沾着艰辛和智慧,体现着学校管理的力度和创造。我们一是制定了“101”学生素养发展工程。把“健康身、智慧脑、中国心、世界眼”四大领域作为培养目标。其中,在健康身领域,我们明确要求学生小学毕业参与三人制篮球赛,必须掌握篮球操、篮球裁判操,并以班为单位进行级部考核。二是定期举行运动会体育节。其中把篮球基本技能列入比赛。三是倡导体育课综合改革,实施“0点体育课、健身体育课、选项体育课”,其中把校本篮球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实施。四是定期举行運动员亲子活动竞赛。让运动员与家长同娱同乐,把学校的小篮球体育氛围辐射到家庭、社会,以争取家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与理解。
  3 小结
  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运行态势,优化的评价激励,使A小学市队校办小篮球工作从徘徊走向奋进,从厚实走向辉煌,在艰辛、探索、创造、成功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折射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真谛。
  寻找体教结合落地力量,我们在“市队校办”的框架下,着力探索在新形势下发展篮球运动的新途径和新形式,改变基层学校培养体育人才的单一模式;着意推进体教结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依靠政策的弹性和兼容性,依托优势项目,吸纳社会力量的支持。着眼体育规划,在篮球课程校本化与课程设置生本化,学训结合与体教一体管理,特色项目与兴趣项目的协调发展,集聚人才与培育体育精英等方面亟待有所突破和创新。
  4 建议
  小篮球市队校办模式不是简单的学校间项目组合,而是资源的整合。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培养机制,实现篮球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有利于各个方面从源头抓起,多层面,多层次,多方面解决衔接问题,对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自身发展有足够的保障,促进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传统项目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运动学校招生的路子宽了,学生参加训练、学习的状态明显好转。这些变化昭示着学校培养篮球人才之路越走越宽。其次是要理顺管理机制,实现普及与提高相同步。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分工落实课程教学、传统校建设、课余训练,形成以篮球为重点,以体育课程建设为依托,以运动校篮球业余训练为主阵地的管理模式。三是要理顺保障机制。A小学改造了运动员宿舍及生活设施,实现了生活服务一条龙,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激励教师、运动员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多出成绩,专门落实了奖励基金和固定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其得到相应的报酬。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可以得知,我国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视的,而体育游戏的出现和发展,是培养和增强我国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兴趣的有利阵地。借助于体育游戏,能够持续不断地促进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培养,并帮助小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与此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性、合作性以及竞技性等多种性能,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均有更多的培育作用和实际意义。作为体育
期刊
全民战役,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这次疫情就是一面镜子,它迫使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方式也说不定因为这次疫情有所突破。体育教学的线上线下,一种新的模式,后疫情时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和学生需求。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挡了我们相聚的脚步,全国师生开启了网上学习新时代,一时间,微信、QQ、钉钉、课堂派和超星等成了热门教学软件,老师摇身一变成了“
期刊
平衡能力与人体内耳的前庭器官功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大多数听障学生大都具有前庭功能障碍,所以听障学生的平衡能力比较差,这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与体育活动,也会进一步拉开他们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距。虽然听障学生存在前庭功能障碍,但是通过后天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障学生的平衡能力,因此本文将对核心力量训练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进行简要分析。  在先天因素的影响下,听障学生的适应性行为水平较低
期刊
目的:以厦门市地区为例,通过对比大众居住地至锻炼场所的锻炼距离差异,探究其对体力活动和静坐少动的影响,以期为政府部门今后在体育公共资源的合理性配置方面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69岁厦门市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调查体力活动水平和静坐少动情况,共纳入356份有效问卷,男性人数为196人,女性人数为160人。其中,居住地至锻炼场所的距离分组依据为:以居住地为中心
期刊
自我国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来,教师肩上的教学任务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组成部分。出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缺口不断扩大,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贯彻落实我国教育的核心素养,要注重培育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避免“唯分数论”的情况,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体育教育,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乐动会”体育教学方式充
期刊
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鲜明,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强。传统的小学体育篮球课堂,由于篮球运动本身有一定的趣味性,大部分教师对内容的深度创新动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更多游戏内容来提供支撑,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完善,内容呈现更具体。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感的进一步强化,展现篮球运动对小学生成长的独特魅力。  1 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和创编游戏的价值  1.1 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的篮球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教
期刊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之下,学生的综合发展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于小学而言,是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开展足球教学,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训练当中获得成长。为了保证足球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增加其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训练当中感受快乐,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  在当下社会,足球运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上至中
期刊
1引言  “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生围绕同一个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拥有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时间,这有利于活跃学习氛围,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当今的小学体育课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可以把“合作学习教学法”融入于课堂,以此推动学生加入教学活动。这样的话,学生的各
期刊
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发展,初中体育学科的教育受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为核心的教学开始深化。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提到,生活教育理论讲求教学做合一,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创造精神,即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激发其足够的兴趣,进而激活多面体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多元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磨砺意志,实现体育素养的切实提升。为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要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作为
期刊
兴趣是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是探索新科技的阶梯,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这一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支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正是因为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才甘之如饴,才活泼生动。体育作为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有着属于自身特点的枯燥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趣味教学,以趣为引,以乐为学,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增效体育教学。  体育课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为目标,常常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