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苏州园林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采用虚拟影视场景复制和修复苏州园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苏州园林的意境主要是通过中国书法、昆曲和植物景观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体现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作为对这个古老景观的保护、恢复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苏州园林 虚拟现实 意境
中图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影视业与最新科学技术的融合带来了影视技术的革新,虚拟影视类型孕育而生。从定义上看,虚拟影视就是借助计算机专业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创造一个三维成像的虚拟影视场景,观众通过用户界面接受虚拟场景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信息,并且还可以与虚拟影视场景中的对象实现互动,从而产生逼真、生动的感觉。目前,有很多国家已将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在文物保存、虚拟旅游、考古复原等多个方面。
古老的苏州园林是苏州市和全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其著名的代表作有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怡园和网师园等。苏州园林虽然整体占地面积不大,但园林对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的独到情趣把握精准,并结合了古代诗词的深层意境,在极为有限的空间环境里恰当地点缀些假山和植物景观;布置了亭台楼阁、池塘、桥梁,从而营造出了怡人的景观和无限遐想的艺术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老苏州园林景观,发扬光大苏州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人们尝试用虚拟影视再现了苏州的园林景观。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苏州园林的审美意境,还有助于维护和复原古老的中华文化遗产。在虚拟影视场景中,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支持,还应对苏州园林的美感有深刻理解,以避免纯技术导致的制作粗糙、单调、僵化的缺点。
二 虚拟影视场景中的苏州园林意境类型及体现方式
同济大学陈从周老先生在其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著作《说园》中提到,苏州园林吸引游客驻足、流连忘返的主要原因,除了美丽的风景外,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园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积淀。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的苏州园林也必须能够表达园林内在的意境,从而避免重技术、轻内涵的情况发生。
1 中国书法
在面对自然界万物对象难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依靠书法的形式对景观做一个醒目的标题以弥补这个不足,同时还能为两个空间形成独立但相关的序列。例如,当人们来到拙政园可以发现,园林门口的腰门挂了一幅匾额,上面写着三个古朴的大字“拙政园”,清楚地表明了园主人隐居于此的初衷。走进园林,看到“入胜”、“通幽”的匾额,如题所示人们即将观赏到空间的高潮部分,也充分体现了园主人的自信和优雅。园林中的“秫香馆”、“荷风四面亭”、“天泉亭”、和“兰雪堂”等亭台楼阁景点,其中的书法与景观结合得恰到好处,充分表明了园主人的潇洒心态。
书法作品是园林景观一个伟大的园林艺术的主要观赏之处。从园林书法作品的位置来看,可以摆放到室内和室外的地方:室内的书法作品通常挂在客厅前堂,材质以宣纸或木材为主,表现形式多样,如牌匾、对联、屏条、斗方或立轴等;室外的书法作品往往是刻在砖墙上面或以壁画的形式嵌入走廊的墙壁上,表现形式以石碑雕刻为主。其中又以留园的书条石为典型代表。书条石是一种长条形的青石板,类似于分成一段段的长卷,上面图文并茂地记载着历史文献内容,主要是技艺精湛的书法传世之作。而书条石则构成了留园文化标志之一,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与书法结合的花园。
以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表现园林景观,鉴于一些技术细节上的瓶颈和片面追求实景再现,很容易忽视了对园林本身的一些文化精髓的展现,自然也就无法考虑到园林内在意境的细节部分。在运用虚拟现实系统的影视场景中,不能简单地罗列书法作品,而是应该发挥出书法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观众对书法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加深对书法作品的了解。对于一些出处和典故的书法应该加上特别的注释,并与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观众能够充分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独特的精神内涵。
此外,还可以将书法虚实关系用于影视场景中的园林景观表现上来。因为当前技术很难体现出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的意境,以及景观整体绵延不绝的美感。可以借助书法的虚实表现方式,在重点地区呈现某一个景观区域时,使周围的地区成为一个模糊的状态,有如被雾气所笼罩的感觉,或是一种视觉虚化的感觉。通过这种处理方法,不但解决了技术方面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园林景观疏密有致、幽静朦胧的情趣。
2 昆曲
自明清两代建造起来的苏州园林,将苏州昆曲表演联同园林景观紧密结合,成为苏州园林的突出特点。苏州昆曲已经融入到苏州园林文化的精髓之中,在整个文化归属上与园林文化无法割舍,在表演风格上讲求自在天成的本色,艺术追求上则以清新淡雅为主。这些都与苏州园林的意境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园林艺术的魅力在于对水景的应用。若景中有水则灵秀兼备;若景中无水则顿失神采。正如在《红楼梦》中贾母这个深谙生活品位的贵族老太太所言,曲要隔着水声才好听。对于昆曲这个戏曲品种来讲,声音从一水之隔的戏台那头飘过来,尤其突出反映了昆曲“水磨腔”的特点,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感官享受。所以,在苏州园林中,戏台通常布局在水中央。清朝鼎盛时期建造的拙政园更有“连十巨轲为歌台,围以锦绣”的壮观场面,将园林景观中的昆曲与湖光山色中的昆曲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从中人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对昆曲加以足够的关注,那么就削弱了苏州园林的内在文化艺术内涵。因此,虚拟影视场景应体现“水”与“曲”共同营造的氛围。当然要做好这一点并不容易,还会有相当的困难,但只要把握一定的技巧还是可能完成的。
首先,在背景音乐的选择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空间特点选择风格与之匹配的曲调。当镜头行进到水的边缘可以配以昆曲表演曲目,当处于回廊时则可以选择琵琶、扬琴和其他弹奏类音乐曲目。至于音乐并不需要是具体明确的,只要有余音袅袅足矣。而着重介绍园林戏台景点时,可以加入昆曲经典作品的欣赏段落,让观众全方位的感觉园林与昆曲的完美融合,并从中得到艺术感染和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其次,在对水景的处理方面,为营造生动有趣的意境,可以随意添加一些小动画,如水中鲤鱼缓缓游过,水面蜻蜓点水,并添加滴水的音效,从而使人产生空灵生动感。
最后,在某些场景内模拟雨景处理。例如,在池塘边、长廊下,增加下雨时产生的沙沙声,还可制造出雨滴飘落的场景,反映出轻灵优美的苏州园林的江南风格。在有水中的一些场景中,出现夜间景象配合悠远飘逸的笛声,让观众自由地选择观看,体现出白天苏州园林不能感受到的另一番独特的宁静之美。
3 植物景观
苏州园林使用的植物品种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松树、竹林,梅花、玉兰花、山茶花、紫薇、芍药、牡丹、荷花和睡莲等传统的花卉和树木。这些植物自然形态特征各异,并代表不同的个性特点:松竹直立挺拔,有着不屈的气概;竹林代表了高风亮节的品质;梅花象征了迎风傲雪,清新典雅的君子;荷花则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等。漫步园林随处可见这些植物景观代表的品德寓意,同时也将实景转化为应景,从具象转化到抽象,让人们在脑海里构建起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园林景观的意境之美。
拙政园自建园起就有种植荷花的传统。“拙政”二字即已表明了园主人仕途不得志的处境,以及渴望远离仕途、不问政治事务的想法。园主人建园寄情、以景托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主人的郁郁不得志而引发出来的孤芳自赏情结。因此在植物置景方面,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荷花代表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沧浪亭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被贬之后所建。主人在园中种植了大片的竹林,显示了主人宁静平和的隐居心态。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前栽种的松树已有千年树龄,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生长旺盛,郁郁葱葱,让人们不禁感叹它的生命力的顽强。苏州园林的植物已经具有人格化的精神,包含了审美意象的丰富内涵。因此,游客除了直观欣赏植物景观的自然美景,还可以领略深层次的精神意境。
从虚拟现实系统技术角度来看,虚拟影视场景可以处理的数据量有一定的限制,可能很难体现每一个植物的面貌和姿态的细节。然而,苏州园林与一般的植物园林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是景观欣赏为主,并要强求植物品种的多而奇。因此,在植物景观品种选择和布置方面最好能够以原貌的形式展现,甚至还可以对原有的风格加以强化突破。例如,拙政园以荷花、睡莲为主,网师园则以松树为主。在这些园林的植物分布上要更集中地出现这种植物。这种处理方法除了降低数据处理量,也展示了园林本身的文化景观特色,可谓是一石二鸟。此外,在处理表面植物的分布状况时,处在镜头前的植物要制定精良,而较远处的植物只需以面片的方式虚化,虚实共存能有效地减少影片制作时的数据处理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植物的动态画面一定要处理精准,例如,春天时节的桃树花瓣缤纷飞舞,盛夏时节的荷花婀娜多姿等。这些植物姿态用动画效果更容易实现,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 虚拟场景对意境体现的技术运用及其难点
首先,在虚拟场景中体现苏州园林的意境可以使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实景有虚拟的美感,近景表现得具体而细致,远景表现得朦胧而飘渺。影视中常常用到的处理技巧可以借鉴使用,如远山无脚、远舟无身、远树无根等。每个园林景点都要尽量做到有深度,视觉层次感清晰,以便节省大量的系统资源。此外,对园林意境要尽可能的简洁处理,一些做工精致的物品应观众的要求后可点击详细查看。有可能需要准确显示的物品主要有细部景观、绘画、牌匾、书法等,这些对象应建立两套模型,一套用于整体浏览时呈现整体效果,画面信息精炼,只需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另一套用于物品的精确展示,主要使用了高清图片与模型,方便观众的观赏。注意在同一个系统避免数据过窄,有利于场景设计和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加完美还可以添加一些特殊效果、配乐、评论,在不增加更多数据处理量的前提下尽量体现园林意境。
虚拟场景虽然是真实场景的模仿,但不是人云亦云的简单复制,应该比现实层次更高,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假如在现实情景中有的景点有缺陷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虚拟现实系统就可以做适当的修饰,有针对性地弥补现实中的缺陷。例如,建筑物的大小比例。有的苏州园林经过了后人修缮,新增了景点,可能就会与周围原有的景观不协调,此时就可以用后期技术制作进行调整。例如,拙政园的东边有个亭子的比例被放大了,让人觉得很别扭;再如,狮子林修建的大船与原先的水面比例不相称,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虚拟实现系统中得到修正。此外,用虚拟实现系统重新构建苏州园林时,即使是一棵树、一丛灌木的造型,一块片石的挪移,都要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仔细审查,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各类灯具也是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类别和布局都已经是预先确定了的。实际上,有很多园林安装电灯是出于安全和照明的考虑,而不完全是景观本身的需要。在虚拟场景可以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删去,这样才能达到修复景观的目的。
四 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园林相关影视艺术、造景、修复以及保护的结合,在国内外尚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但是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本文旨在研究苏州园林的虚拟现实展示系统中所应重点把握的美学特质,为传统的园林漫游的虚拟现实提出新的展示方式,同时也为古园林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计算机辅助的园林保护与开发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苏州园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 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刘斌,男,1981—,四川巴中人,本科,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苏州园林 虚拟现实 意境
中图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影视业与最新科学技术的融合带来了影视技术的革新,虚拟影视类型孕育而生。从定义上看,虚拟影视就是借助计算机专业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创造一个三维成像的虚拟影视场景,观众通过用户界面接受虚拟场景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信息,并且还可以与虚拟影视场景中的对象实现互动,从而产生逼真、生动的感觉。目前,有很多国家已将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在文物保存、虚拟旅游、考古复原等多个方面。
古老的苏州园林是苏州市和全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其著名的代表作有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怡园和网师园等。苏州园林虽然整体占地面积不大,但园林对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的独到情趣把握精准,并结合了古代诗词的深层意境,在极为有限的空间环境里恰当地点缀些假山和植物景观;布置了亭台楼阁、池塘、桥梁,从而营造出了怡人的景观和无限遐想的艺术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老苏州园林景观,发扬光大苏州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人们尝试用虚拟影视再现了苏州的园林景观。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苏州园林的审美意境,还有助于维护和复原古老的中华文化遗产。在虚拟影视场景中,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支持,还应对苏州园林的美感有深刻理解,以避免纯技术导致的制作粗糙、单调、僵化的缺点。
二 虚拟影视场景中的苏州园林意境类型及体现方式
同济大学陈从周老先生在其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著作《说园》中提到,苏州园林吸引游客驻足、流连忘返的主要原因,除了美丽的风景外,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园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积淀。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的苏州园林也必须能够表达园林内在的意境,从而避免重技术、轻内涵的情况发生。
1 中国书法
在面对自然界万物对象难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依靠书法的形式对景观做一个醒目的标题以弥补这个不足,同时还能为两个空间形成独立但相关的序列。例如,当人们来到拙政园可以发现,园林门口的腰门挂了一幅匾额,上面写着三个古朴的大字“拙政园”,清楚地表明了园主人隐居于此的初衷。走进园林,看到“入胜”、“通幽”的匾额,如题所示人们即将观赏到空间的高潮部分,也充分体现了园主人的自信和优雅。园林中的“秫香馆”、“荷风四面亭”、“天泉亭”、和“兰雪堂”等亭台楼阁景点,其中的书法与景观结合得恰到好处,充分表明了园主人的潇洒心态。
书法作品是园林景观一个伟大的园林艺术的主要观赏之处。从园林书法作品的位置来看,可以摆放到室内和室外的地方:室内的书法作品通常挂在客厅前堂,材质以宣纸或木材为主,表现形式多样,如牌匾、对联、屏条、斗方或立轴等;室外的书法作品往往是刻在砖墙上面或以壁画的形式嵌入走廊的墙壁上,表现形式以石碑雕刻为主。其中又以留园的书条石为典型代表。书条石是一种长条形的青石板,类似于分成一段段的长卷,上面图文并茂地记载着历史文献内容,主要是技艺精湛的书法传世之作。而书条石则构成了留园文化标志之一,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与书法结合的花园。
以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表现园林景观,鉴于一些技术细节上的瓶颈和片面追求实景再现,很容易忽视了对园林本身的一些文化精髓的展现,自然也就无法考虑到园林内在意境的细节部分。在运用虚拟现实系统的影视场景中,不能简单地罗列书法作品,而是应该发挥出书法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观众对书法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加深对书法作品的了解。对于一些出处和典故的书法应该加上特别的注释,并与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观众能够充分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独特的精神内涵。
此外,还可以将书法虚实关系用于影视场景中的园林景观表现上来。因为当前技术很难体现出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的意境,以及景观整体绵延不绝的美感。可以借助书法的虚实表现方式,在重点地区呈现某一个景观区域时,使周围的地区成为一个模糊的状态,有如被雾气所笼罩的感觉,或是一种视觉虚化的感觉。通过这种处理方法,不但解决了技术方面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园林景观疏密有致、幽静朦胧的情趣。
2 昆曲
自明清两代建造起来的苏州园林,将苏州昆曲表演联同园林景观紧密结合,成为苏州园林的突出特点。苏州昆曲已经融入到苏州园林文化的精髓之中,在整个文化归属上与园林文化无法割舍,在表演风格上讲求自在天成的本色,艺术追求上则以清新淡雅为主。这些都与苏州园林的意境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园林艺术的魅力在于对水景的应用。若景中有水则灵秀兼备;若景中无水则顿失神采。正如在《红楼梦》中贾母这个深谙生活品位的贵族老太太所言,曲要隔着水声才好听。对于昆曲这个戏曲品种来讲,声音从一水之隔的戏台那头飘过来,尤其突出反映了昆曲“水磨腔”的特点,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感官享受。所以,在苏州园林中,戏台通常布局在水中央。清朝鼎盛时期建造的拙政园更有“连十巨轲为歌台,围以锦绣”的壮观场面,将园林景观中的昆曲与湖光山色中的昆曲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从中人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对昆曲加以足够的关注,那么就削弱了苏州园林的内在文化艺术内涵。因此,虚拟影视场景应体现“水”与“曲”共同营造的氛围。当然要做好这一点并不容易,还会有相当的困难,但只要把握一定的技巧还是可能完成的。
首先,在背景音乐的选择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空间特点选择风格与之匹配的曲调。当镜头行进到水的边缘可以配以昆曲表演曲目,当处于回廊时则可以选择琵琶、扬琴和其他弹奏类音乐曲目。至于音乐并不需要是具体明确的,只要有余音袅袅足矣。而着重介绍园林戏台景点时,可以加入昆曲经典作品的欣赏段落,让观众全方位的感觉园林与昆曲的完美融合,并从中得到艺术感染和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其次,在对水景的处理方面,为营造生动有趣的意境,可以随意添加一些小动画,如水中鲤鱼缓缓游过,水面蜻蜓点水,并添加滴水的音效,从而使人产生空灵生动感。
最后,在某些场景内模拟雨景处理。例如,在池塘边、长廊下,增加下雨时产生的沙沙声,还可制造出雨滴飘落的场景,反映出轻灵优美的苏州园林的江南风格。在有水中的一些场景中,出现夜间景象配合悠远飘逸的笛声,让观众自由地选择观看,体现出白天苏州园林不能感受到的另一番独特的宁静之美。
3 植物景观
苏州园林使用的植物品种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松树、竹林,梅花、玉兰花、山茶花、紫薇、芍药、牡丹、荷花和睡莲等传统的花卉和树木。这些植物自然形态特征各异,并代表不同的个性特点:松竹直立挺拔,有着不屈的气概;竹林代表了高风亮节的品质;梅花象征了迎风傲雪,清新典雅的君子;荷花则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等。漫步园林随处可见这些植物景观代表的品德寓意,同时也将实景转化为应景,从具象转化到抽象,让人们在脑海里构建起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园林景观的意境之美。
拙政园自建园起就有种植荷花的传统。“拙政”二字即已表明了园主人仕途不得志的处境,以及渴望远离仕途、不问政治事务的想法。园主人建园寄情、以景托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主人的郁郁不得志而引发出来的孤芳自赏情结。因此在植物置景方面,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荷花代表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沧浪亭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被贬之后所建。主人在园中种植了大片的竹林,显示了主人宁静平和的隐居心态。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前栽种的松树已有千年树龄,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生长旺盛,郁郁葱葱,让人们不禁感叹它的生命力的顽强。苏州园林的植物已经具有人格化的精神,包含了审美意象的丰富内涵。因此,游客除了直观欣赏植物景观的自然美景,还可以领略深层次的精神意境。
从虚拟现实系统技术角度来看,虚拟影视场景可以处理的数据量有一定的限制,可能很难体现每一个植物的面貌和姿态的细节。然而,苏州园林与一般的植物园林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是景观欣赏为主,并要强求植物品种的多而奇。因此,在植物景观品种选择和布置方面最好能够以原貌的形式展现,甚至还可以对原有的风格加以强化突破。例如,拙政园以荷花、睡莲为主,网师园则以松树为主。在这些园林的植物分布上要更集中地出现这种植物。这种处理方法除了降低数据处理量,也展示了园林本身的文化景观特色,可谓是一石二鸟。此外,在处理表面植物的分布状况时,处在镜头前的植物要制定精良,而较远处的植物只需以面片的方式虚化,虚实共存能有效地减少影片制作时的数据处理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植物的动态画面一定要处理精准,例如,春天时节的桃树花瓣缤纷飞舞,盛夏时节的荷花婀娜多姿等。这些植物姿态用动画效果更容易实现,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 虚拟场景对意境体现的技术运用及其难点
首先,在虚拟场景中体现苏州园林的意境可以使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实景有虚拟的美感,近景表现得具体而细致,远景表现得朦胧而飘渺。影视中常常用到的处理技巧可以借鉴使用,如远山无脚、远舟无身、远树无根等。每个园林景点都要尽量做到有深度,视觉层次感清晰,以便节省大量的系统资源。此外,对园林意境要尽可能的简洁处理,一些做工精致的物品应观众的要求后可点击详细查看。有可能需要准确显示的物品主要有细部景观、绘画、牌匾、书法等,这些对象应建立两套模型,一套用于整体浏览时呈现整体效果,画面信息精炼,只需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另一套用于物品的精确展示,主要使用了高清图片与模型,方便观众的观赏。注意在同一个系统避免数据过窄,有利于场景设计和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加完美还可以添加一些特殊效果、配乐、评论,在不增加更多数据处理量的前提下尽量体现园林意境。
虚拟场景虽然是真实场景的模仿,但不是人云亦云的简单复制,应该比现实层次更高,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假如在现实情景中有的景点有缺陷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虚拟现实系统就可以做适当的修饰,有针对性地弥补现实中的缺陷。例如,建筑物的大小比例。有的苏州园林经过了后人修缮,新增了景点,可能就会与周围原有的景观不协调,此时就可以用后期技术制作进行调整。例如,拙政园的东边有个亭子的比例被放大了,让人觉得很别扭;再如,狮子林修建的大船与原先的水面比例不相称,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虚拟实现系统中得到修正。此外,用虚拟实现系统重新构建苏州园林时,即使是一棵树、一丛灌木的造型,一块片石的挪移,都要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仔细审查,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各类灯具也是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类别和布局都已经是预先确定了的。实际上,有很多园林安装电灯是出于安全和照明的考虑,而不完全是景观本身的需要。在虚拟场景可以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删去,这样才能达到修复景观的目的。
四 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园林相关影视艺术、造景、修复以及保护的结合,在国内外尚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但是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本文旨在研究苏州园林的虚拟现实展示系统中所应重点把握的美学特质,为传统的园林漫游的虚拟现实提出新的展示方式,同时也为古园林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计算机辅助的园林保护与开发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苏州园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 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刘斌,男,1981—,四川巴中人,本科,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