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生态·生长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课堂,让儿童的情感和思维都沸腾起来?首先,要使课堂教学生动,通过趣中唤醒、疑中激活、问中提升,促进儿童好奇地学;其次,要让课堂教学契合儿童的学习生态,让儿童经验化“隐”为“显”,让儿童思考由“浅”入“深”,让儿童体验由“表”及“里”,促进儿童真实地学;最后,要让儿童在课堂教学中生长,鼓励儿童超前探索、质疑批判、合作探究,促进儿童创造地学。
  关键词:生动生态生长儿童学习数学课堂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一书中谈道:儿童学习生活中情感沸腾了,思维沸腾了,学习生活便会沸腾起来。他认为,情感是一块磁石,思维是一块擦火石。他也谈道:当下的课堂上,儿童的情感、思维还没真正沸腾起来,所以课堂教学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还远远没有到位。教师应该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课堂,让儿童的情感和思维都沸腾起来。那么,如何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生动、生态、生长这三个既递进发展又相互交融的基本理念。
  一、生动:促进儿童好奇地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唤醒儿童对新事物特有的敏锐的好奇心,让儿童的情感沸腾起来。
  (一)趣中唤醒
  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以儿童喜爱的方式开展数学学习,让儿童感觉到数学有趣、好玩,能唤醒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专门组织了一次游戏活动:让班上30个学生按照学号扮演自然数1—30,然后由没有扮演自然数的学生提问, 这30个“自然数”回答。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频频互动,热烈异常。比如,没有扮演自然数的学生说:“质数们出列!”“合数们出列!”扮演自然数的学生积极思考,迅速出列;部分错了的学生也迅速做出调整。这时,就只有“1”没有出列。没有扮演自然数的学生继续提问:“‘1’,你为什么不出列?”“1”故作伤心地回答:“我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因为我只有1个因数。我没有伙伴,孤单啊!”学生都笑了。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1的特殊性,同时更好地把握了质数、合数的特征。这样,以趣味的游戏阐释抽象的知识,让儿童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从而亲近数学。
  (二)疑中激活
  儿童对疑惑不解、新奇刺激的东西最为敏感。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悬念和挑战,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笔者出示“12+14+18+116+132”“15+110+120+140+180”两道算式,师生比赛谁算得快。结果学生才拿起笔准备通分,笔者已经算出来了。面对笔者胜利的笑容,学生目瞪口呆,不一会儿,又大叫起来:“老师,这两道题是不是有不需要通分的巧妙方法啊?”“是啊!想不想去探究是什么方法?”学生都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究。
  (三)问中提升
  问题意识会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欲望会使他们更积极地去展开探究。教师要减少自己的提问,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激发学生想问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在别人无疑之处生疑。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尾,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进一步了解、研究的问题。由于平时的课堂上笔者十分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节课上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学习的分数都在0—1之间,那么,1—2、2—3之间有没有分数呢?”“今天学习的分数的分子都是1,那么,有没有分子不是1的分数呢?”……笔者让他们课后去了解、研究。学生课后了解了许多其他分数,又探究了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谁大谁小,学得不亦乐乎。
  二、 生态:促进儿童真实地学
  儿童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感悟。因此,在儿童的情感沸腾起来,有了学习数学、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后,还要从儿童最本真的理解出发,引导儿童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等感悟数学本质,让儿童的思维沸腾起来,真正走进数学学习。
  (一)儿童经验:化“隐”为“显”
  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前,对相应的数学内容,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零散的经验,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错误。在教学中,要让儿童的这些经验由“内隐”变为“外显”,从而让不正确的经验得到纠正,让正确的经验得到强化。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笔者先让学生说出或画出心中的“角”,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说出的是三角形、几角钱、牛(羊)角等,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说出直角;且绝大部分学生画出的是三角形、四边形,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画出角的图形。通过儿童经验的化隐为显,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上的角的表象,与原有的对角的不正确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对原有的对角的感性、零散的经验进行汇聚提升,从而让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更为透彻。
  (二)儿童思考:由“浅”入“深”
  儿童的思维通常是浅显的、跳跃的,而数学的思维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在教学中,要引导儿童由浅入深地思考,让儿童逐步生长、完善数学的思维,逐步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理性地思考。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笔者先让学生尝试计算12+13,再选择采用两种不同算法的学生到前面板演:(1)12+13=25;(2)12+13=36+26=56。然后,让学生就这两种不同的算法说一说想法。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第一种算法错了,因为加数12就是“一半”,和25却比“一半”少;第二种算法是对的。这时,笔者追问:“我也知道第一种算法是错的,但是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法不能像同分母分数那样,把分子直接相加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发现:“2份中的1份和3份中的1份是不相等的,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又发现:“根本原因是分数单位不同,所以每一份不一样大,不能直接相加。”于是,笔者接着追问:“那怎样才能直接相加呢?”学生继续思考,从而发现:只有使它们的分数单位一样,这样每份都一样大,才可以直接相加,所以第二種算法是对的。也就是说,把12和13转化成36和26,这样每份都是6份中的1份,即16;3个16加上2个16是5个16,也就是56。这里,学生的思维起点虽然有高有低:有的停留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上,有的虽然已经知道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但是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算。但都还停留在一种浅显的层次上。因此,笔者通过逐步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中逐步深入、不断提升,由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本质算理。   (三)儿童体验:由“表”及“里”
  对于数学知识,学生一开始的体验是表面的、外在的,需要通过学习,持续缓慢地、由表及里地感受、触及数学的本质。只有对数学本质有了“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数学学习才能真正发生。例如,《认识公顷》一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常用单位接触较少,只是感觉很大,但是不知道究竟有多大。如何让儿童能够切实感知1公顷的大小?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测量教室、操场等场地的长和宽,在课上通过这些熟悉的地方来推想1公顷的大小,再通过比较、想象、交流等活动充分体验1公顷的大小。比如,学校占地面积是2公顷,那么1公顷就是学校占地面积的一半;学校操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那么1公顷就是2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等。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对其他熟悉地方占地面积的推测、交流,进一步增强对公顷大小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缜密思考、细致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对“公顷”的大小有了从形象到抽象、由表及里的体验。
  三、生长:促进儿童创造地学
  儿童的心灵中蕴含着珍贵的哲学精神:自由、发现、创造。儿童的天性是乐于去发现、创造的。因此,我们应该用教育的爱心和智慧去守护儿童的自由、发现、创造,让儿童敢想、敢说、敢做,张开思维的翅膀,让沸腾着的思维进一步开阔、灵活、深化。
  (一)鼓励儿童超前探索
  要让儿童自由、发现、创造的天性得以激扬,绝不能拘囿于数学知识的传输,而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冲破已知,勇敢地问“为什么”“还有吗”“真的是这样吗”。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多边形有内角,那它们也有外角吗?”“多边形的内角和有规律,那如果有外角的话,外角和是不是也有规律呢?”“是不是外角和也随着边数的变化而变化呢?”这些问题已经超出小学数学课程范围了,但是,学生充满了好奇,于是,笔者就让他们课后去了解、研究。课后,学生积极探索,知道了多边形也有外角;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了多边形外角和始终是360°,有的学生则通过操作发现了多边形外角和始终是360°;然后,他们又去探究为什么……
  (二)鼓励儿童质疑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强调怀疑、批判、反思的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长期以来,教师始终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深信不疑,不去思考,进而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适当地“后退”,有意地出错,由学生评价。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单元第19题“玲玲家的长方形餐厅,长是3.6米,宽是3米。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时,笔者有意将题目改成了:“玲玲家的长方形餐厅,长是3.6米,高是3米。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一些学生这样列式:3.6×3×100÷(6×6);一些学生这样列式:(3.6×10÷6)×(3×10÷6)。笔者笑而不语。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说道:“老师,你的题目出错了!”笔者笑道:“老师出错题了吗?哪儿错了?”学生急着表达:“铺地砖要用的块数,与房间的长和宽有关,与高无关。条件中没有宽,沿着宽铺,就不知道每排多少块,所以不好解答。”“方砖是用来铺地的,当房间地面长和宽是方砖边长的倍数时,可以用房间地面的面积除以每块方砖的面积。房间的面积应该是长×宽,题目中的条件只有高,没有宽,所以不好解答。”……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被打破,学生知道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怀疑教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中、同学学习中发生的错误提出质疑。同时,注重质疑方法的引导,比如从问题条件的充分性、数据的可靠性、解题过程的逻辑性、答案的正确性等方面质疑。由此,逐步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批判精神。
  (三)鼓励儿童合作探究
  一个人受自身经验、认识、水平的限制,思维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个人独立思考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几个人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相互碰撞,往往能开阔思路,激起新的火花。例如,一位学生发现他爸爸有两个啤酒杯,一个是上大下小的圆口杯,另一个是上大下小的方口杯,两个杯子高度相等,粗细也差不多。他就想到:这两种杯子哪种用料少呢?他左思右想,没有办法解决,便向笔者求助。笔者让他将杯子带到学校,让同学帮助解决。一开始,大家想到量的方法,但是,量了之后发现无法用所学的知识来计算。进而,在交流碰撞中,大家又想到,用白纸把杯子围一圈,将多余的部分剪掉,再展开,这时白纸的面积就是杯子的侧面积;再加上杯子的底面积,杯子的表面积就求出来了,也就知道谁更省料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很兴奋。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逐步完善,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參考文献:
  [1] 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张春新.创造充满活力的生长型课堂——“认识公顷”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6(20).
  [3] 张春新.有意出错:学会聪明地装糊涂[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8).
其他文献
摘要:学科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向学生思维成长的课堂教学包含的要素有问题情境、思维内容、思维工具、思维迁移、思维评价等。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直接体验、基础思维、进阶思维。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应该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附加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维地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基于思维,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变式,实现思维迁移;回顾反
期刊
摘要: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了解、探索世界的一种途径,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为了让学生不光能尽情地享受玩,而且能在玩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学,带领他们创造性地“玩”了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是什么样的》一课。教学环节包括:听听歌,猜猜谜;“小侦探”,来“破案”;多感官,动起来;学到了,要会用;转一转,画一画;小总结,留空白。  关键词:玩中学;小学科学;《水是什么样的》  玩,是儿童
期刊
摘要:中國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获得部分缘于“题海战术”,这与作为核心素养的“数学运算”培养有些差距。因此,需进一步明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的相关问题。可从数的构成、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律、运算规则四个方面重新审视数学运算中的算理。具体地,应注意四则运算意义、分类思维、有序思维、整体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运算运算意义思维渗透  数学运算对于数学学习十分重要。在国际数学教
期刊
摘要:“雅德”“雅智”“雅行”“雅趣”“雅创”五类课程,搭建了“和雅”课程体系结构。实施方略有:以基础性课程的严管理为抓手,强调实施力度;以拓展性课程的多元化实施为平台,强调实施效度;以综合性课程的精品化实施为载体,强调实施精度。“和雅”课程的评价指向学生和教师,分别细化跟进,以周全细致的管理为保障。  关键词:“和雅”课程“和雅”少年三级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跑道,是提高学生
期刊
摘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调查教师眼中的复习课,解读教材编排的复习课的基础上,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厘清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学段单元复习内容《整理与练习》板块第一课时(“整理反思课”)的教学路径,即“整理—联系—练习”的组织结构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单元复习《整理与练习》《多边形的面积》  一、调查:教师眼中的复习课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
期刊
摘要:让小学应用文教学回归“应用”,可以构建功能语境,提供应用文写作的“软环境”;紧扣文体知识,夯实应用文写作的“硬实力”;把握教学逻辑,规划应用文写作的“路线图”;树立主体意识,发挥应用文写作的“主动性”。  关键词:应用文功能语境文体知识教学逻辑主体意识  提到小学作文,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几类,普遍对应用文不够重视,考试也很少涉及。其实,应用文一直都是小学作文不可
期刊
摘要:在已有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基础上,以“触摸历史、展示自我、学会生存、亲近自然、了解社会”五大领域的内容为核心,年级贯穿、学科统整,形成对“100种经历”的校本化架构。在原有点状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化实施,关注经历的前延后续,丰富内涵,扩展外延。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线上线下、交叉融合的方式,形成网格式评价体系。  关键词:100种经历品格养成校本化架构课程化实施网格式评价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
期刊
摘要: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全员参与、探究时空、思维挑战、认知结构等的缺失。对此,提出“创造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育”的理念。它主要包含三层含义:立足学科育人视角;融入课程建设理念;经历丰盈学习过程。其具体实践策略有:设置开放有向的问题;创设自主探索的时空;捕捉可结构化的资源;开展序列递进的交流;推进思维优化的反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科育人课程建设学习过程  一、研究背
期刊
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单元《整理与练习》板块第一课时(基于《回顾与整理》栏目的“整理反思课”),在展示、交流学生自主整理作业的基础上,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优化整理知识的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落实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  关键词:单元复习整理反思课《垂线与平行线》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1
期刊
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整理与练习》板块第一课时(“整理反思课”),应该注意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沟通小数乘法和除法、整数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强化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进而设计相关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发现小數乘、除法算式的内在联系,观察、分析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合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