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美食的心理学家

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070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毛血旺 2.对美食有独到见解的陈立教授 3.阳春面
  陈立:在遗憾美中寻找新的巅峰体验
  他是心理学教授,对美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味道的更迭。
  说着,牛金生问道:“说说你记得的川菜有哪些?”“水煮鱼、毛血旺、回锅肉、火锅……” “有没有发现你说的所有菜都一个味道,无非是麻、辣、烫!” 他笑着说。川菜本讲的是“麻辣鲜香,浓而入味”,更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麻与辣从不滥用,比例堪为一绝。与所有的菜品一样,川菜也讲究物吃本味,高汤在川菜中的应用绝不少于粤菜,并且时令上的讲究也不少:春天吃豌豆尖,而此时,水煮牛肉要垫新鲜的莴笋叶;春食多酸,来个搭配了山药的牛冲羹小补一下。牛京生只能再叹现在的人吃饭不讲究,只是将就——“当年我们做学徒时,用的是描着木芙蓉的青花瓷小碗,后来变成了古灰瓷,再后来又被异形瓷所替代。更何况是装在里头的菜呢?”
  更令牛金生不快的是,川菜在受到粤菜、西餐等菜系的冲击之后,又出现了创新的“新派川菜”,生硬地将一些其他菜系的做法移植在川菜之中,变得不川不粤,不中不西,失去了川菜的魅力。他自认在整个餐饮行业都在讲创新时,他不创新,传统美食中还有太多他没听过、没见过、没学会的好东西,何必去建那空中楼阁。“其实现在有的过去都有,唯一就是添加剂没有。”
  牛金生庆幸现在自己可以撇开商业诉求,尽力教学生做一道好菜,哪怕有些课程在学校的教育计划之外,但他坚持自己的学生要用传统的方法做菜,从最艰苦的基本功上下工夫。只是,“他们宁愿用电脑问百度,也不肯问师傅。”
  牛金生所认为的川菜之美,是在于有张有弛,有浓有淡,有主有次,变化丰富又别开生面。他相信,川菜的真正滋味其实没有消失,它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餐饮的风潮正在回归,到时他再端出那碗真正的四川回锅肉,肉片又薄又香,浓浓的红油,配以鲜嫩的青蒜,定会叫人“虽南面之王不易也。”
  美食是肯定自己的共同记忆
  台湾的台铁便当,也就是我们铁路列车上售卖的盒饭,目前年销售额可以达到100多亿,不仅仅是坐铁路的人会吃,连当地市民也会专程前往车站购买,是因为有多么的美味吗?其最出名的排骨菜饭,不过是简单的虾皮葱花米饭,烧排骨,酸菜,卤蛋而已,可为什么台湾人会对此趋之若鹜?台铁便当几乎成为台湾便当行业的第一品牌,甚至连新开通的高铁上都要售卖台铁便当,原因何在?
  “因为那承载着台湾人几十年的共同记忆。”
  身为心理学教授,陈立常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和剖析美食与人的关系,在他看来,找寻美食的记忆,其实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自我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开始变得越来越怀念从前的味道,人类社会化之后,对某种味道的共同记忆便形成了一代人之间相互认同的基础。
  “所以,美食最终是一种情感体验,是肯定自己的共同认证。”
  味道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依靠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的光感器官,人类具备视觉,能够“看到”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繁华世界;靠耳蜗内的纤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我们周围的世界便充满了各种音符。但人类味觉的产生,却是远远复杂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产生的过程。
  我们舌尖上一粒小小的味蕾,拥有40-150个味觉细胞,每个味觉细胞独立感受酸、甜、苦、咸、鲜等味道,对这些味道的体验本就因人而异,而环境、氛围、情绪等又会对某一个人的味觉体验造成影响。因此,陈立教授认为,味道其实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无法用数据来表达。
  “味道是食材、感觉、氛围与味觉的互动关系,一旦有元素丢失或改变,人们就会觉得味道发生了改变。举个例子,”陈立说,“我们当年都会觉得鸡肉好吃,先不管鸡是否还是土鸡,当年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得到鸡肉,而现在随时可以吃到。别的不说,仅这种等待不再,就足以让我们认为味道不再。”
  遗憾也是种美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食物的味道现在确实也发生了改变。
  “我们当年吃的马兰头全部是野菜,现在吃到的基本上都是在大棚里种植的。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会改变它的味道,这是自然的规律。”
  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饮食习惯,“有些菜就没有人做了,比如说用糯米粉、桂花、豆沙做成的调头糕,配上一杯香浓的豆浆,五十年前曾经是杭州人的标准早餐,近年来几乎销声匿迹了。”
  不过,在陈立教授看来,当有些美食只能停留在文字间记忆中的时候,未尝不是一种美。历史的变迁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们会因为对此无可奈何而产生一种悲情,但悲情是可以转化为力量的,不必纠结于不复存在的个人体验,学会欣赏任何味道,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幸福。
  


  寻找新的巅峰体验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来,吃是一种生理刺激的过程,我们的胃肠道是情绪化的器官,食物中含有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会影响到心情,所以,由美食而带来的巅峰体验,在科学的角度是完全成立的。“皇帝有三宫六院,却不见得有巅峰体验,不见得能获得乞丐吃下一碗阳春面之后的感受。”这种巅峰体验,就像是一场可遇而不可求的缘,隐藏在雾里看花之间。而想要获得这种体验,厨师应该学着成为艺术家,食客应该是鉴赏家,充分理解每一种食物的特点,顺应而不是抹煞,肯定自己的判断但不要去否定别人,用鉴赏的态度享受生活。
  以这样的原则为指导,陈立教授自己琢磨出许多美味佳肴,既不拘泥于古法,也不限中西食材,在最佳的时间,选最佳的材料,用最佳的组合,最后呈现出来的,或许只是平平常常的一盘炒杂笋,却绝对可以称得上人间至味。
  陈教授私房菜:
  春 春天的头茬芦笋清甜无渣,用来和春笋、莴笋、玉米笋合炒,满盘的春色无边。
  夏 取新鲜荷叶,米炒香后磨碎,加花椒盐和五香粉,此荷叶粉蒸肉远胜于彼荷叶粉蒸肉。
  秋 九层塔(洋名罗勒,潮汕呼作金不换)秋天最为肥美,香气浓郁,开水一锅,先投九层塔,滴油数滴,水滚后再将切成薄片的猪里脊肉投入,猪肉与九层塔堪称绝配。冬 冬季气温较低,将猪手小火炖30分钟去油,然后猪肉原汤、虾油(鱼露)、绍酒等量煮开,猪手浸在汤汁中4-7天,皮下结成冻状,斩件分食。此法需耗时日,且不能放入冰箱,故只在冬季适宜。
  创意 取大墨鱼背骨(海螵蛸)两侧膏状体,煎后切细条,加番茄、青椒炖,汤色粉红,滋味鲜爽。唯一的麻烦是得20多只墨鱼膏才能做成这道汤,能不能吃到要看运气了。
其他文献
在山西考察醋,了解了许多山西人的习惯。说汉族人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走天涯的,我也专程去了临汾的洪洞县,当年的大槐树显然不在了,剩下几棵小槐树青葱地立着。却说山西人不愿离乡,所以他们将走西口唱得悲悲切切。走西口,去现在内蒙包头一带,在那里租地耕种,当时的蒙古人不事耕种,打下粮食再返乡。比较今天的民工潮,都是高高兴兴充满期望地走。关于山西人的不愿离乡,与山西作家协会的朋友交流过很多次,最后确定是水土不
期刊
深圳市罗湖区深南大道东1123号国宾酒店二、三楼0755—25138999  人均200元  2011年12月主营传统粤港美食,亦有中西合璧的新派创意。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前,香水百合淡雅清爽的幽香,白色帷幔遮住一帘阳光,这里的商务饭局更加温馨体贴。号称深圳最好吃的叉烧,和每日出货近200份的清煮黄花鱼,是最受食家认可的两道招牌菜。
期刊
Enoterra  Enoterra属于Lounge餐厅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菜肴丰富却不复杂,酒类品种多而专业。餐厅的哲学是“分享生活”,让客人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与家人和朋友喝酒聊天,品尝美味的小食和餐点。Enoterra向客人提供的,是一个靓丽的现代风格用餐环镜,同时也塑造出一种亲切随意的氛围,鼓励人们慢慢享受美酒和食物,这种葡萄酒酒吧餐厅,在上海已经慢慢地形成一股风潮。  餐厅分成里外两个房
期刊
设计厨师:卢大华  不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口感,都像最好的可可,浓郁得化不开。最出彩的食材是虫草,脆嫩像咀嚼茶树菇一样。其他重量级食材如鲍鱼、鱼翅、鹿筋、裙边,都鲜香灌顶,黄汤浓郁,整道菜仿佛是一道浓缩而成的佳酿。品汤时,直接从喉咙滋润到心坎……  在哪里能吃到:  北京零壹零御家厨房  988元/例  010-5825 6666 / 5825 6665  北京市东城区北三环东路36号环球贸易中心AB
期刊
从“功夫”到鸡汤  毋庸置疑,功夫菜的通性就是制作复杂,绝不是一般小炒经过改良就可以呈现的,其中的匠心对于老饕来说,见菜不言自明。若非要给功夫菜做个划分,大概可以从料功、火功和刀功三方面来说。  料功讲究用料考究,食材的产地、成熟度、部位、品质是一方面,打个比方:笋还是春笋好,尤以江西产为佳,笋尖嫩其味淡,笋衣已老,中段内层无斑的才是极品;而食材间的搭配和禁忌是另一方面,既要注重口味,又要像配中药
期刊
孙立新:传承不等于墨守陈规  他,以及他所在的百年老店,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了最微妙的平衡。  一位“不安分”的少年  初夏的上海, 凌晨五点, 黑朦朦的空气中还有丝丝寒意。  一个少年的身影偷偷溜出了宿舍,七转八弯来到了一个酒楼的后厨。少年偷偷打开一盏灯,猫着腰在拐角处的橱窗里找到一只昨天偷偷藏好的稚鸡,并掏出了口袋里锋利的小刀。就用这把刀,他顺着鸡的节构肌理,慢慢地给这只鸡脱了皮。皮肉分离,做
期刊
牛金生:川菜越火,离其本源越远  他最大的勇气在于,在一个喧嚣闹哄的时代,始终坚持传统。  我与这个饮食市场  采访到中午时分,我们告辞,已经说过再见,正要挥手转身,他突然又问:“你们现在吃完川菜会不会觉得嘴唇又麻又辣?这在从前,做菜成这样子,是要挨师傅骂的。真正的川味麻辣是把菜吞下去以后,滋味再从胸腔里涌上来,在口腔里扩散,嘴唇却并无灼辣感。”我只能叹息,如今川菜火遍在江南北,但其原本的精髓,竟
期刊
“赶时髦”的传统坚守者  孙立新自言自己在行业里其实是个“赶时髦”的大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琢磨各种菜品的创新。“老客人要怀旧,新客人要刺激,而做为服务于他们味蕾的厨师们,就是要想方设法满足双方的需求。”孙立新说,行业菜系的起伏,潮流的走向都是一时,厨师可以顺应市场不做经典,但不能放弃了手艺。目前整个行业最危险的就是,拥有一身绝学的老师们大多已经走了,徒弟还行,到徒孙辈大都是基本功不扎实,
期刊
王希富:厨艺界的“富连成”  他本是古建设计界的泰斗、研究三维成像技术的专家,年逾古稀,却能把Photoshop玩儿得溜熟。如今又拿起筷子凭着味觉记忆带起了弟子,也算是了却名厨先辈们的心愿吧。  古建设计才是老本行  王希富先生带笔者参观由他亲手设计的涵珍楼的当儿,身边时不时有工作人员驻足问候其“王校长”,不是因为他办的义务厨艺培训班,而是冲着他原本的身份——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古建专业的创始人。创建
期刊
烤鸭出名不健康?  首先,与普通鸭不同,烤鸭所使用的原料鸭是北京白鸭。在长到30天左右就开始人工填食高热量饲料,通常在44天左右发育成熟,重量刚好达到7斤。这种填鸭又肥又嫩,脂肪含量极高,约占41%,适合烤制。有人担心,快速育肥的填鸭是不是用了激素,其实这种人工催肥的方法在100年前就有了,那时候还没有激素饲料。所以,目前的烤鸭可以不用担心“激素”的隐忧。  其次,与其他熏烤的肉类一样,烤鸭也会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