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融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科学老师要带领着小学生进入科学探索的神秘王国,就要进行实际实验。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他们才能明白。小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会到的是探究的快乐,实验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学校要创造条件,以实验作为小学科学课的切入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探究为主,体验快乐
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给我们提供了探究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验安排,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学生在科学课上“动手做”的过程,就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的验证,就会产生成就感;悬念被破解出来,充分满足学生内心的期待之情,学生体验到的就是探究学习的快乐。一旦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
如进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时,考察的是学生的认真和细心。实验分小组进行,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广口瓶、滴管、大头针、托盘、水以及抹布进行实验。小组中有一个同学用滴管在装满水的广口瓶上滴水,直到广口瓶的瓶口出现凸起而不溢出为止。此时,已经表现出“水的张力”。然后往广口瓶中放大头针,要小心翼翼地一枚一枚放,直到水溢出为止,其他同学观察“张力”现象,并统计所放的大头针数量。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水的表面有张力。
学生在实验的时候都很谨慎,尤其在放“大头针”的时候,好动的学生此时也屏息凝神,观察非常细致。每放进一根大头针,小组内的成员都会击掌以示成功,表现的非常激动。有两个小组因为太兴奋碰翻了广口瓶,只好重新再来。学生的兴奋就是因为成功的刺激,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快乐。
二、确定目标,收获效益
实验教学需要有明确实验目的,无论多么自由的实验,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实验的目的是发现规律,从而理解规律,并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如果科学课上的实验只是为了好玩,学生在实验室里瓶瓶罐罐摆弄半天,却不知道做实验是干什么,这样的实验就没有价值了。
如《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分好小组,然后就开始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开始做实验。通过手掌感知以及火焰上方纸蛇跳舞的现象,了解到热空气是向上方流动,然后学生开始利用蜡烛和塑料袋做“热气球”。做了一节课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当问及原因的时候,学生却不知道。这就是因为教师在组织实验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通过做实验,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像上述实验,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热空气的上升原理,同理还可以推出冷空气下降原理,从而了解风的形成。而学生在懵懂中操作,根本收获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每个实验,都要发挥实验的价值,而不能仅仅把实验当成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
小学生比较好动,只要是动手实验的课,都会热情高涨。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一定要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在试验中有所收获。有目的有结论,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实验。
三、实验启发,提高创新
科学课上的动手实验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新的发现,进而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进一步的验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实验时,也可以分步骤进行引导,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结果。
如《吸热和散热》的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油”和“水”哪个吸热快。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测,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说说在实验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动手实验之前的启发,引起了学生的预习思考,在做实验的时候成功率更高,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学生因为有了对比实验的经历,推而广之用同样的方法探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的性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实验的兴致盎然,还会继续探究不同的颜色吸热散热的性能。根据探究的结果可知,深色的物体升温比较快,降温也比较快;而浅色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有的同学立刻想到了夏天人们外出的时候总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由课堂内的实验不断拓展到生活实际,思维非常灵活,表现出“学以致用”的兴奋。
科学课的实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严格的规范性,小学生的实验操作一定要按照步骤去做,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在做实验之前要先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一、探究为主,体验快乐
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给我们提供了探究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验安排,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学生在科学课上“动手做”的过程,就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的验证,就会产生成就感;悬念被破解出来,充分满足学生内心的期待之情,学生体验到的就是探究学习的快乐。一旦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
如进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时,考察的是学生的认真和细心。实验分小组进行,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广口瓶、滴管、大头针、托盘、水以及抹布进行实验。小组中有一个同学用滴管在装满水的广口瓶上滴水,直到广口瓶的瓶口出现凸起而不溢出为止。此时,已经表现出“水的张力”。然后往广口瓶中放大头针,要小心翼翼地一枚一枚放,直到水溢出为止,其他同学观察“张力”现象,并统计所放的大头针数量。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水的表面有张力。
学生在实验的时候都很谨慎,尤其在放“大头针”的时候,好动的学生此时也屏息凝神,观察非常细致。每放进一根大头针,小组内的成员都会击掌以示成功,表现的非常激动。有两个小组因为太兴奋碰翻了广口瓶,只好重新再来。学生的兴奋就是因为成功的刺激,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快乐。
二、确定目标,收获效益
实验教学需要有明确实验目的,无论多么自由的实验,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实验的目的是发现规律,从而理解规律,并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如果科学课上的实验只是为了好玩,学生在实验室里瓶瓶罐罐摆弄半天,却不知道做实验是干什么,这样的实验就没有价值了。
如《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分好小组,然后就开始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开始做实验。通过手掌感知以及火焰上方纸蛇跳舞的现象,了解到热空气是向上方流动,然后学生开始利用蜡烛和塑料袋做“热气球”。做了一节课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当问及原因的时候,学生却不知道。这就是因为教师在组织实验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通过做实验,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像上述实验,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热空气的上升原理,同理还可以推出冷空气下降原理,从而了解风的形成。而学生在懵懂中操作,根本收获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每个实验,都要发挥实验的价值,而不能仅仅把实验当成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
小学生比较好动,只要是动手实验的课,都会热情高涨。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一定要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在试验中有所收获。有目的有结论,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实验。
三、实验启发,提高创新
科学课上的动手实验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新的发现,进而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进一步的验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实验时,也可以分步骤进行引导,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结果。
如《吸热和散热》的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油”和“水”哪个吸热快。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测,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说说在实验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动手实验之前的启发,引起了学生的预习思考,在做实验的时候成功率更高,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学生因为有了对比实验的经历,推而广之用同样的方法探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的性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实验的兴致盎然,还会继续探究不同的颜色吸热散热的性能。根据探究的结果可知,深色的物体升温比较快,降温也比较快;而浅色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有的同学立刻想到了夏天人们外出的时候总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由课堂内的实验不断拓展到生活实际,思维非常灵活,表现出“学以致用”的兴奋。
科学课的实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严格的规范性,小学生的实验操作一定要按照步骤去做,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在做实验之前要先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