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亟待跳出内容繁琐分析的泥沼,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以文本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挖掘、补白、置换、仿照等,通过对教材这一例子各种形式的言语调整,真正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用能力 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40
当下,有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课堂教学中,教师哪里撩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哪里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哪里提升了学生语感的能力?”这直击阅读教学的核心,引发广大教师的反思。阅读教学亟待跳出内容繁琐分析的泥沼,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感知体悟,寻找全新的文本涵泳的着力点。
一、故意一“漏”,“漏”出品析语言的最佳路径
再精彩的文本也是由一个个精致的细节构成。很多文本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细微之处,其实正是作者或着力打造、或故意蕴藏的精彩之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宏观的基础上捕捉言语表达的特质,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体悟与思考感知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让学生品悟语言的魅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时,就采用了故意一“漏”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故意将“小家伙”读成了“家伙”。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老师读错了。继而,教师和学生探讨这个“小”字漏得不得,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文本语言中,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采用故意漏掉的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质态,而且能够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巧妙一“补”,“补”出文本的未尽之言
在文本创作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形成文本的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执教者而言更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开掘出文本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补白。这样确保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为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郑成功》一文详细描述了在郑成功的率领下,台湾官兵奋勇抵抗荷兰侵略者的经过。但由于点面结合写法的需要,作者省略了对郑成功的正面描写。这一留白正好给予了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补充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文本中表现官兵奋勇抗敌的语句,并借助这些语句中官兵的表现想象郑成功的表现,继而通过言语的表达呈现在文本中。
文本中有很多并不起眼之处,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却生发出重要的语用价值。学生依托文本、运用文本,在感悟和历练中提升了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悉心一“换”,“换”出言语辨析的高效参照
阅读教学呼吁言意兼得。对言意的转换就是学生操弄语言、历练文字的最好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最合适的时机、以最合适的方式展现最合适的过程。在文本中,不少语言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表现出强有力的表达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置换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比照赏析的过程中,探寻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例如,在教学《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水滑过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中的“滑”字运用得不够准确。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可以用哪些字替代,再引领学生对比咀嚼,感受到“滑”字的作用。
置换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目的在于引领学生通过辨析对比的方式进一步探寻文本的语言精妙,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四、精心一“仿”,“仿”出经典句式的言语密码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每个句式、词语,甚至标点的运用都是作者悉心思考体悟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文本中的语境,思考作者在这种情景下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还有更好的表现策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言选择精益求精的意识,并在体悟妙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笔。经典散文《桂花雨》一文中这样写道:“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触景生情,母亲开始怀念家乡的事物和味道,但这种情感蕴藉在字里行间并不鲜明。教师叩问:想起家乡的什么呢?除了花,还会想到些什么?这样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发更为广泛而深刻的体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他乡的________再________,终究比不了________,因为母亲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式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是陌生的,但教师通过对家乡事物、情愫融入其中,给句式予鲜活的生命活力,使得精妙的言语形式由教材课文移植到学生内在意识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例子,也是学生挖掘、补白、置换、仿照的平台。只有通过对教材这一例子各种形式的言语调整,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用能力 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40
当下,有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课堂教学中,教师哪里撩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哪里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哪里提升了学生语感的能力?”这直击阅读教学的核心,引发广大教师的反思。阅读教学亟待跳出内容繁琐分析的泥沼,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感知体悟,寻找全新的文本涵泳的着力点。
一、故意一“漏”,“漏”出品析语言的最佳路径
再精彩的文本也是由一个个精致的细节构成。很多文本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细微之处,其实正是作者或着力打造、或故意蕴藏的精彩之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宏观的基础上捕捉言语表达的特质,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体悟与思考感知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让学生品悟语言的魅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时,就采用了故意一“漏”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故意将“小家伙”读成了“家伙”。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老师读错了。继而,教师和学生探讨这个“小”字漏得不得,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文本语言中,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采用故意漏掉的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质态,而且能够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巧妙一“补”,“补”出文本的未尽之言
在文本创作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形成文本的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执教者而言更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开掘出文本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补白。这样确保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为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郑成功》一文详细描述了在郑成功的率领下,台湾官兵奋勇抵抗荷兰侵略者的经过。但由于点面结合写法的需要,作者省略了对郑成功的正面描写。这一留白正好给予了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补充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文本中表现官兵奋勇抗敌的语句,并借助这些语句中官兵的表现想象郑成功的表现,继而通过言语的表达呈现在文本中。
文本中有很多并不起眼之处,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却生发出重要的语用价值。学生依托文本、运用文本,在感悟和历练中提升了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悉心一“换”,“换”出言语辨析的高效参照
阅读教学呼吁言意兼得。对言意的转换就是学生操弄语言、历练文字的最好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最合适的时机、以最合适的方式展现最合适的过程。在文本中,不少语言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表现出强有力的表达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置换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比照赏析的过程中,探寻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例如,在教学《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水滑过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中的“滑”字运用得不够准确。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可以用哪些字替代,再引领学生对比咀嚼,感受到“滑”字的作用。
置换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目的在于引领学生通过辨析对比的方式进一步探寻文本的语言精妙,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四、精心一“仿”,“仿”出经典句式的言语密码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每个句式、词语,甚至标点的运用都是作者悉心思考体悟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文本中的语境,思考作者在这种情景下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还有更好的表现策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言选择精益求精的意识,并在体悟妙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笔。经典散文《桂花雨》一文中这样写道:“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触景生情,母亲开始怀念家乡的事物和味道,但这种情感蕴藉在字里行间并不鲜明。教师叩问:想起家乡的什么呢?除了花,还会想到些什么?这样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发更为广泛而深刻的体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他乡的________再________,终究比不了________,因为母亲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式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是陌生的,但教师通过对家乡事物、情愫融入其中,给句式予鲜活的生命活力,使得精妙的言语形式由教材课文移植到学生内在意识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例子,也是学生挖掘、补白、置换、仿照的平台。只有通过对教材这一例子各种形式的言语调整,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