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笔者作为一位担任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培养习惯
一、加强师生合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消除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在校的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作现身说法,深入班级讲清会计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授学好这些学科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学好这些学科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际的行动。
二、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
会计专业课程属于文科类专业课程,其中许多的专业概念、基础理论知识都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基本概念和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编制的会计分录的,其结果往往功倍事半,基本概念出现前记后忘,会计分录在具体运用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本谈不上掌握并熟练进行账务处理了。于是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信心。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中的那些基本概念,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先注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到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这四个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说法读一遍或只是简单解释一下,直接后果是学生理解不透,记忆起来非常困难。我则将它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第二组:费用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我首先让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不同点,最后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它们的区别是:收入来自企业的日常活动,而利得则来自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用同样的方法学生会从第二组概念中归纳得出:费用和损失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都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们的区别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而损失则是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含义,记忆起来就方便了许多,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能牢记不忘。
(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一张嘴”的传统落后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原理和空洞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时,我把常见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格式以及它们的填制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象、声音等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演示。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一些好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会计专业课程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这些习题集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重要教学辅导资料。对于习题集上的题目,我的做法是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后借助教材、课堂笔记、参考书等工具,自己去寻找每一个题目的答案,在习题课上评讲这些题目时,我要求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能说出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刚开始执行时,有些学生比较拘谨,回答也不够完整,但我坚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不够完整的学生鼓励他们再积极思考,可以选择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共同协商,得出答案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听老师补充讲解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逐步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的任务完成后,会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于是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教学过程的巩固性原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捷克教育家跨美纽斯说:“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达到彻底的境地”。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对每天课上所学的内容,在课后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先看教材内容,结合课堂笔记,独立完成每次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再采用分类、比较、相互联系等记忆方法,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在每一次上新课之前,总要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采用默写、个别提问、做小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成绩达到八十分以上才能过关。实践下来我发现:刚开始执行时,学生觉得上会计专业课程很麻烦,既要背又要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老师在逼着他学习,但是时间久了等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后,情况就大大地得到了改善。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以前上会计课我很害怕,怕默写不过关要重默,现在就不同了,即使有时白天没有上会计课,到了晚上我也会抽出时间,将最近一段时间学的会计知识,认真地复习一遍,防止时间长了而有所遗忘。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漳县职教中心)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培养习惯
一、加强师生合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消除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在校的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作现身说法,深入班级讲清会计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授学好这些学科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学好这些学科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际的行动。
二、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
会计专业课程属于文科类专业课程,其中许多的专业概念、基础理论知识都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基本概念和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编制的会计分录的,其结果往往功倍事半,基本概念出现前记后忘,会计分录在具体运用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本谈不上掌握并熟练进行账务处理了。于是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信心。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中的那些基本概念,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先注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到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这四个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说法读一遍或只是简单解释一下,直接后果是学生理解不透,记忆起来非常困难。我则将它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第二组:费用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我首先让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不同点,最后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它们的区别是:收入来自企业的日常活动,而利得则来自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用同样的方法学生会从第二组概念中归纳得出:费用和损失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都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们的区别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而损失则是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含义,记忆起来就方便了许多,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能牢记不忘。
(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一张嘴”的传统落后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原理和空洞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时,我把常见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格式以及它们的填制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象、声音等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演示。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一些好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会计专业课程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这些习题集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重要教学辅导资料。对于习题集上的题目,我的做法是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后借助教材、课堂笔记、参考书等工具,自己去寻找每一个题目的答案,在习题课上评讲这些题目时,我要求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能说出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刚开始执行时,有些学生比较拘谨,回答也不够完整,但我坚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不够完整的学生鼓励他们再积极思考,可以选择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共同协商,得出答案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听老师补充讲解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逐步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的任务完成后,会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于是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教学过程的巩固性原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捷克教育家跨美纽斯说:“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达到彻底的境地”。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对每天课上所学的内容,在课后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先看教材内容,结合课堂笔记,独立完成每次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再采用分类、比较、相互联系等记忆方法,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在每一次上新课之前,总要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采用默写、个别提问、做小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成绩达到八十分以上才能过关。实践下来我发现:刚开始执行时,学生觉得上会计专业课程很麻烦,既要背又要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老师在逼着他学习,但是时间久了等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后,情况就大大地得到了改善。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以前上会计课我很害怕,怕默写不过关要重默,现在就不同了,即使有时白天没有上会计课,到了晚上我也会抽出时间,将最近一段时间学的会计知识,认真地复习一遍,防止时间长了而有所遗忘。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漳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