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语文课堂中,老师都注重于教材规定的或考纲范围内的诗词文章,局限于死板的应试教育,填鸭式地、片面地给学生灌输文学知识、答题技巧,而从不注重学生对于课外书籍的涉猎与了解,使学生思维局限于课本中,没有办法全方位地了解语文文学内涵和提高阅读水平。在新时代素质化教育下对语文课程的改革,课外阅读备受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应该重点教学,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文学基本素养和文学兴趣爱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文学素养;引导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部分是一个重点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了解文学的一个基础和重要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的讲解和分析,直接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解题技巧,没有让学生亲身阅读课外读物,并感知领悟,思考评判,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办法真正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而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号召下,我们对语文课堂中课外阅读加以重视,并对教学方案持续改革。下面是我对课外阅读的一些实践经验和个人建议。
一、兴趣引流,感知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所谓兴趣,是学习道路上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基本文学素养,陶冶情操。而传统教师拘泥于课内文章教学死板而内容受限,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可以从感知课文开始,逐步递进。比如在进行老舍先生《济南的春天》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先自己预先细细品味文章,發表自己的感想和评论,再带领学生进行全文剖析,同时抛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商讨解决,最后交流总结。这样可以做到让学生先行感受与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对此类文章有大概了解和一定兴趣,再进行引导和教学。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对老舍先生的人物介绍而引荐他的其他书籍,比如《骆驼祥子》《猫城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阅读,并定期安排全班读书研讨会,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课内课外阅读的结合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持续引导,着重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实现素质化教育。
二、类比推荐,科学阅读
课外阅读书目类型主要分为诗歌、散文、议论文、叙述文、小说等。而不同的文章种类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侧重点阅读,这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如何科学有效地读好一篇文章,把握它的精髓梗概和作者思想,与其中的阅读方式与习惯有着必要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课内教学的同时,推荐同类书目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课内阅读的时候教授给学生阅读此类型书目的技巧与应有的侧重点,让学生在阅读课外同类书籍时,真正读懂那些书籍,有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和读后感知,做到真正心领神会地理解一篇文章。如在进行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的课内教学时,老师应在分析了诗歌后让学生总结阅读诗歌的技巧与思路,并且进行补充说明,然后再推荐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按照课堂上养成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技巧进行阅读和感知,并做好在下一期的读书会上分享和研讨的准备。
三、学以致用,升华阅读
当学生对阅读和感知各种类型的文章能够做到高效阅读并且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经验写作。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因材施教,统计出每个学生课外阅读最多的文章类型,然后让他们对文章阅读过程中感知学习到的文章思路、表达技巧还有结构构造进行一次总结,并且让学生提前准备一次写作才艺大比拼。在大比拼时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所积累到的各种文章思路、写作技巧自己进行构思创作,学以致用,升华课外阅读的成果,写作类型不限。比如写小说、叙事类文章,学生给予之前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积累,应该提前想好故事材料和要表达的思想,再进行文章结构和线索的构思,最后再组织语言和华丽的辞藻和一些修辞表达手法把文章前后串联起来完成创作。而议论文体则需要学生理清论题,论点和论据以及文章格式也特别重要,再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海量论据运用到自己的论点中来,就可完成议论文写作。这样的方式看似与课外阅读关联不大,却是课外阅读的升华,也是对阅读成果的检验,在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并且培养出了科学合理的阅读技巧并进行大量课外涉猎后,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活学活用,才能给课外阅读课程教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结语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提升语文各项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对中学课外阅读的教学不能忽略,而应该精心计划,重点培养,才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完美体现。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学,而文学基础要通过课外阅读汲取大量养分才能生根发芽。因此,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是我们语文课上核心主抓的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邢维.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6.
[2]梁筱婧.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2017(6).
[3]李振永.强化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措施[J].文学教育,2014(1).
(编辑:郭恒)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文学素养;引导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部分是一个重点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了解文学的一个基础和重要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的讲解和分析,直接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解题技巧,没有让学生亲身阅读课外读物,并感知领悟,思考评判,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办法真正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而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号召下,我们对语文课堂中课外阅读加以重视,并对教学方案持续改革。下面是我对课外阅读的一些实践经验和个人建议。
一、兴趣引流,感知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所谓兴趣,是学习道路上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培养基本文学素养,陶冶情操。而传统教师拘泥于课内文章教学死板而内容受限,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可以从感知课文开始,逐步递进。比如在进行老舍先生《济南的春天》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先自己预先细细品味文章,發表自己的感想和评论,再带领学生进行全文剖析,同时抛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商讨解决,最后交流总结。这样可以做到让学生先行感受与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对此类文章有大概了解和一定兴趣,再进行引导和教学。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对老舍先生的人物介绍而引荐他的其他书籍,比如《骆驼祥子》《猫城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阅读,并定期安排全班读书研讨会,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课内课外阅读的结合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持续引导,着重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实现素质化教育。
二、类比推荐,科学阅读
课外阅读书目类型主要分为诗歌、散文、议论文、叙述文、小说等。而不同的文章种类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侧重点阅读,这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如何科学有效地读好一篇文章,把握它的精髓梗概和作者思想,与其中的阅读方式与习惯有着必要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课内教学的同时,推荐同类书目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课内阅读的时候教授给学生阅读此类型书目的技巧与应有的侧重点,让学生在阅读课外同类书籍时,真正读懂那些书籍,有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和读后感知,做到真正心领神会地理解一篇文章。如在进行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的课内教学时,老师应在分析了诗歌后让学生总结阅读诗歌的技巧与思路,并且进行补充说明,然后再推荐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按照课堂上养成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技巧进行阅读和感知,并做好在下一期的读书会上分享和研讨的准备。
三、学以致用,升华阅读
当学生对阅读和感知各种类型的文章能够做到高效阅读并且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经验写作。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因材施教,统计出每个学生课外阅读最多的文章类型,然后让他们对文章阅读过程中感知学习到的文章思路、表达技巧还有结构构造进行一次总结,并且让学生提前准备一次写作才艺大比拼。在大比拼时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所积累到的各种文章思路、写作技巧自己进行构思创作,学以致用,升华课外阅读的成果,写作类型不限。比如写小说、叙事类文章,学生给予之前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积累,应该提前想好故事材料和要表达的思想,再进行文章结构和线索的构思,最后再组织语言和华丽的辞藻和一些修辞表达手法把文章前后串联起来完成创作。而议论文体则需要学生理清论题,论点和论据以及文章格式也特别重要,再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海量论据运用到自己的论点中来,就可完成议论文写作。这样的方式看似与课外阅读关联不大,却是课外阅读的升华,也是对阅读成果的检验,在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并且培养出了科学合理的阅读技巧并进行大量课外涉猎后,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活学活用,才能给课外阅读课程教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结语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提升语文各项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对中学课外阅读的教学不能忽略,而应该精心计划,重点培养,才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完美体现。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学,而文学基础要通过课外阅读汲取大量养分才能生根发芽。因此,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是我们语文课上核心主抓的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邢维.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6.
[2]梁筱婧.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2017(6).
[3]李振永.强化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措施[J].文学教育,2014(1).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