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实践空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一、教师应思考要教给学生什么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强数学联系生活的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先安排学生回家问问家长:“咱家在银行的存款,每个月多的那部分钱是怎么回事?银行是按什么方法计算的?”也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生活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周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丛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未来的教育将是“人脑+电脑+网络”,要求“以人机之结合,集智慧之大成”。在信息化时代里,在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与时俱进,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突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传统的说教性和呆板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注入激情,激发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
期刊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呢?  一、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  1 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由于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毕业,不懂得体育教学规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活动中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安排
期刊
在教育教学中,应选准突破口,寻找切入点,扎扎实实将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去。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积极鼓励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自古以来,只有敢问、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
期刊
前不久,我陪同我校的语文教师肖琴参加了淇滩镇教辅站组织的语文优质课竞赛,并听了肖琴老师执教的《王二小》一课。课后站领导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评课中我个人认为肖老师这节课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略显不足。就此,我想结合肖老师执教的《王二小》一课,谈谈“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
期刊
《新课程标准》规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听、说、读、写技能。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化训练。  一、听  视、听都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听是为了说。我们都知道婴儿在学说话之前已接触母语好几个月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婴儿学习母语的优越环境,所以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氛围,帮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至关重要。教师可利用现行的音像材料进行更高效率的教学。例如在讲授对话
期刊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而,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老师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这说明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小学生本身就思
期刊
听过这样一堂代数合并同类项的课。小猫和妈妈去市场买菜,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小猴和小兔。小猴问他:“小猫,你们买了什么菜啊?”小猫不假思索的地说:“买了三只鱼鸡!”小猴和小兔哈哈大笑。小猫赶紧改口说:“不,不,是三只鸡鱼!”小猴和小兔笑得在地上打滚。小猫见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这时学生马上回答鸡和鱼是不一样的东西,不能合在一起说。于是,老师马上进行小结:俗语说
期刊
在谈到今天中学的教学改革时,大多数教师都期望实现“学生主动学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等目标。从理论上讲,这已经不是问题。但有个前提,就是在“课堂变学堂”这个目标实现之前还有一个步骤——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一步,“课堂变学堂”就是一句空话。笔者就如何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阅讀课本的能力  学生阅讀课本的能力,是中学生学
期刊
“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感受美、识认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育美”则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肩负起建设未来的社会主义文明和建设人类美好生活的任务,成为创造美好未来的一代新人。“美育”与“育美”相辅相成,“美育”是让学生懂得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而“育美”就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美术不仅教人感受,体验美,其主要功能应是塑造“美”的人,创造美的社会,这也是美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美育”即“
期刊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评价方式。笔者在开展初中英语发展性评价试验时,在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课堂活动评比、做值日报告、听读训练、学习反思、学习档案、月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与研究。  一、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教师了解学生的桥梁  教师在接触新的初一学生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基础,采用学习兴趣调查表和试卷分析表,就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对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