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高职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培养文化创意技能型人才和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可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性教学模式、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策略实现。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人才 高职 培养策略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从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和基本属性上讲,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高职作为文化产业人才链的重要组成单位,理应主动探索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本世纪以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趋缓,而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14年更是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产业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一般包括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大量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是指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按照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一般包括这几种层次的人才:策划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策划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是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中的顶尖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技能型人才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作品的形式再现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人才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经营管理型人才是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已有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服务进行运作和实施的人才,这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基础力量,专业化程度较低,综合素养较高。这三类人才直接指向文化产业不同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同时依仗这三类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规格
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定位和方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学历结构和专业设置的差异方面。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情况,高职文化产业人才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既不同于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对文化产业属性、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深层次的逻辑观照,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内在原因有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判断,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见解,突出表现为注重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培训学校或机构,技术培训学校突出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反复演练和形成,具有明显的程式化色彩,按部就班,跟着师傅手把手地学,达到“照葫芦画瓢”的效果。高职文化产业人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熟悉特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沿袭,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个性化地或差异化地以文化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创意思路,即有一定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既精通技术又具有一定创意能力;二是既懂文化又懂审美。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捕捉产业发展动态的原创性人才和策划人才,又需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支撑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真正的支柱性产业的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是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主体部分和基础部分。
三、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关键:构建指向文化创意与技能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课程,课程的设置原则和依据来源于特定的培养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高职文化产业人才是具有一定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就要围绕“文化创意能力”和“复合技能”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围绕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可开设创意思维、文化活动策划等课程,因为文化创意能力的前提是要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可针对性地开设文化艺术鉴赏、美学鉴赏等相关的基础课程。围绕复合技能的培养,可沿着文化创意表达技能、文化项目经营管理技能两个方向展开,开设文化创意口头表达、文案表达、影像表达、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文化项目运营等方面的课程。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一般分通用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四大模块来设置课程。
2.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也必须遵循一般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单纯的知识讲授并不能形成,必须在真实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逐步培养职业技能,形成工作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必须也应该把工与学、校园与文化企业、知识讲授与职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探讨适合自身的工学结合模式。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哪种模式,最终都要以创造各种能让学生进行职业实践的机会,完成实践性项目并最终培养文化创意能力和复合技能为目的。
3.保障:完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条件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保障,主要包括智力保障和条件保障。智力保障主要指能承担教学育人任务的双师型师资,双师型师资不但要懂教学,而且要具备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实际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文化产业领域的工作,自身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校内外实训场所包括校内外的公司、企业、工厂、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园、创业园区等,是培养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硬件保障,借助于这些实训场所,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不仅能大大提高文化修养、职业素养,更能形成职业认同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人才 高职 培养策略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从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和基本属性上讲,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高职作为文化产业人才链的重要组成单位,理应主动探索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本世纪以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趋缓,而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14年更是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产业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一般包括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大量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是指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能够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按照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一般包括这几种层次的人才:策划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策划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策划和创意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是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中的顶尖人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技能型人才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作品的形式再现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人才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经营管理型人才是综合运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已有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服务进行运作和实施的人才,这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基础力量,专业化程度较低,综合素养较高。这三类人才直接指向文化产业不同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同时依仗这三类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规格
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定位和方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学历结构和专业设置的差异方面。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情况,高职文化产业人才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既不同于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对文化产业属性、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深层次的逻辑观照,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内在原因有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判断,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见解,突出表现为注重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培训学校或机构,技术培训学校突出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反复演练和形成,具有明显的程式化色彩,按部就班,跟着师傅手把手地学,达到“照葫芦画瓢”的效果。高职文化产业人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熟悉特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沿袭,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个性化地或差异化地以文化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创意思路,即有一定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既精通技术又具有一定创意能力;二是既懂文化又懂审美。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捕捉产业发展动态的原创性人才和策划人才,又需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支撑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真正的支柱性产业的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是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主体部分和基础部分。
三、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关键:构建指向文化创意与技能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课程,课程的设置原则和依据来源于特定的培养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高职文化产业人才是具有一定文化创意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就要围绕“文化创意能力”和“复合技能”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围绕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可开设创意思维、文化活动策划等课程,因为文化创意能力的前提是要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可针对性地开设文化艺术鉴赏、美学鉴赏等相关的基础课程。围绕复合技能的培养,可沿着文化创意表达技能、文化项目经营管理技能两个方向展开,开设文化创意口头表达、文案表达、影像表达、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文化项目运营等方面的课程。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一般分通用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四大模块来设置课程。
2.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也必须遵循一般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单纯的知识讲授并不能形成,必须在真实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逐步培养职业技能,形成工作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必须也应该把工与学、校园与文化企业、知识讲授与职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探讨适合自身的工学结合模式。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哪种模式,最终都要以创造各种能让学生进行职业实践的机会,完成实践性项目并最终培养文化创意能力和复合技能为目的。
3.保障:完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条件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保障,主要包括智力保障和条件保障。智力保障主要指能承担教学育人任务的双师型师资,双师型师资不但要懂教学,而且要具备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实际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文化产业领域的工作,自身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校内外实训场所包括校内外的公司、企业、工厂、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园、创业园区等,是培养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硬件保障,借助于这些实训场所,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不仅能大大提高文化修养、职业素养,更能形成职业认同感,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