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打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发布那段著名的誓言以来,“医生”这个身份就有着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崇高。他们是人,却担负着神的职责;他们常规工作,却时刻游走于救命与害命的钢丝索;他们也有家庭,却不知要将业余时间牺牲到怎样的程度,才算问心无愧。
而“医院”这个工作场所,不仅如《心术》所言,是“信、望、爱最好的体现”,更充斥着悬疑、紧张、复杂的情节、错综的人性与感情,几乎集合了所有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各国编剧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然的故事温床,有些医疗题材剧更是一拍多年,不仅成为时下热门话题,还可能对社会观念产生长久影响。
医疗剧作为一种悬疑
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各种鲜为门外汉知晓的疑难杂症、医术秘闻,一向是各类医疗剧乐此不疲的素材。直接把医生用作推理小说主人公的也不在少数,美国就有康薇尔著名的“首席女法医”系列。
而说到以疑难杂症著称的医疗剧,人们的第一反应必定是有着“黑暗医界F4之首”美誉的瘸腿怪老头豪斯。这个拄着拐棍,满脸胡茬,阴阳怪气的老头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白袍医生的认知:他嗑药、招妓,对病人缺乏关爱,只对顽疾怪病兴趣浓厚,口头禅是“每个人都撒谎”,基本上被他看上的病人,不是稀世绝症,就是得了要用第一个患者名字去命名的医院“鬼见愁”。
但他偏偏又医术极其高明,能见人所不能,还有超强的责任心,不依不饶追着人家诊病,甚至不惜以身试法,锒铛入狱。不仅“断病”方面天赋异秉,极富推理才能,就连他的推断过程,也充满了猜测、验证、错误、推翻重来,一集之中多次逆转,从结构到气质都相当吻合悬疑推理剧的要求。
如今《豪斯医生》已播到第八个年头,算起来,编剧方面至少已经让150种怪病“走进科学”。在编剧团背后,还屹立着以专业医师队伍为核心的智囊团,为每一集案例提供科学支持。剧集之深入人心,就连最近热播的美剧《热力克利夫兰》都对此进行调侃:“你具体什么病?”“四型假黄瘤海绵状脑病。不是我显摆,前几集《豪斯医生》里就有这个诊断呢!”而国内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也时不时会拿剧中情节出来说事儿,有时是科普,有时是辟谣。
2008年国内医疗剧《柳叶刀》同样试图以几桩心外科的离奇死亡事件制造悬疑迷雾,可惜剧本相对薄弱,影像风格四平八稳,少量的运动镜头和单调的人物调度难以营造必需的紧张气氛,相形见绌。
医疗剧作为一场科普
《豪斯医生》看多了,恐怕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疑病症”,像笑话里说的:一个人膝盖疼,遍查医书之后发现,除了脚气可以排除,其他毛病都有八九成相似。
如果看的是《实习医生格蕾》,情况又不尽相同。虽然每集都有鲜血淋漓的伤口、开膛破肚的尸体、千奇百怪的病例满足着观众的窥视欲,被誉为“医院里的CSI”,但《格蕾》的写实性一直以来都受到追捧。2005年3月,《格蕾》第一季开播,以黑马姿态成为全美平均收视最高的医疗剧,每周固定收视人群超过2500万。此后八年,成绩虽然逐年略有下降,仍不失平均高点。
美国《时代周刊》曾以《格蕾》等医疗剧为例进行民意调查,发现虽然剧中情节有违背常理或医疗伦理之处,却仍然赢得了80%护理生和73%医学生的青睐。调查报告称,“电视剧集有时可充当教育角色,调查显示,1994年始播的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增进了公众的健康知识。就获取健康信息而言,观众很多时候更愿意在剧情中接受教育,而非直接式说教。”
医疗剧作为一次励志
《格蕾》的英文原名是“Grey’s Anatomy”,来源于英国医生亨利·格雷(Henry Gray)1848年出版的传世解剖学圣经《Gray’s Anatomy》,中文版译为《格氏解剖学》,厚达2000多页。“解剖”在《格蕾》一剧里被赋予双关意义,既是医学术语,也暗示主角们的内心剖白。
包括格蕾在内的5名实习医生,一同在西雅图仁爱医院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主角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每集都会运用“弹性叙事”的手法,引入新人物、新的故事线索。涉及的场景,除了必备的医疗空间,如手术室、病房,还有相对私人的电梯、休息室、更衣室、酒吧……在展示实习医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之余,也花费了大量笔墨刻画人物的成长历程,抒发各种情感。每季终了,主角们的状态相比开幕之时,似乎又多了几分历练,让人从中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草长莺飞,万物生长。
许多医疗剧喜欢以实习医生为主人公,除了因为他们初出茅庐,可以时不时发表一些诸如“啊这是什么?”“哇主任好厉害哟!”之类的话来推进情节发展,更是出于励志的考虑。假如各个医生都和豪斯一样天衣无缝、高高在上,对观众而言就只有受教的份,少了许多“陪伴角色成长”的代入感。新近问世的TVB剧《On call 36小时》和日剧《37岁成为医生的我:实习医生的纯情故事》都由实习医生担纲主角,只怕不是偶然。
医疗剧作为一腔性情
人神共性、生死矛盾、是非较量……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医疗剧若不在人性人情上大做文章,简直对不起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
说到人性,2003年版日剧《白色巨塔》是当之无愧的高峰。这部剧集系日本知名社会派女作家山崎丰子1963年原作小说(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第四次改编为影视作品,以尖锐的社会问题作为核心,从四度翻拍的不断修改中提炼出精髓,作为富士台45周年台庆剧推出,影响至今深远。剧中时有回响的基督教名曲《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正契合了主题:在复杂的人性里谱写神性的音符。而主角在名利与道德的两极对立中不断挣扎,终究悲剧收场,令无数观众唏嘘不已。
2006年台湾拍摄同名剧集,亦改编自原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侯文咏的小说。该剧以台大医院为背景,聚焦医疗业黑幕,在医院不断爆发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反映人性弱点。由于剧作者本身具有十多年专业背景,电视剧拍摄手法写实,播出后反响巨大。
除了特殊环境造成的人性弱点,还有不少影视剧试图探讨医生不为人知的隐秘心事。在2010年艾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死亡医生》里,医生杰克在古稀之年因协助130多名病人自杀获判入狱8年,引出“安乐死”这个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说法的医疗伦理难题。这部电影原名直译为“你不懂杰克”,而“医生通过杀人去救人”这样的选择,其所包含的美好人性,同样有待情与法的较量,有待时间去证明。
相形之下,已经成为普世价值的“人情味”,显然更易被广大观众接受,在中国影视剧中,尤其不乏对英雄人物的描摹。
张嘉译在2001年的电视剧《帕米尔医生》中饰演过一位从江苏扬州医专毕业,到新疆帕米尔高原支援医疗的医生。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治病救人,用医术和医德去换取当地人的信任和爱戴。学骑马、学柯尔克孜语、钻研业务,这都算不了什么。关键时刻,为了救人,他常要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皮移植给孩子。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故事原型的真实经历。
即使是素来潇洒跳脱的美剧,在医疗题材中也得回归一次传统价值观:以人为本。《格蕾》第二季第十八集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脸上长满成骨肉瘤,俗称“狮面人”,手术风险很大,但他选择了做手术。整容专家Mark为他做了手术,但不幸失败。病人死后,Mark却仍旧为他做完整容,为他圆梦……
医疗剧作为一道现实热点
随着人们对医疗领域与日俱增的关心,一些从前已经存在,却因为缺少关注而不了了之的医药黑幕、制度缺陷、医患矛盾,越来越多地见诸荧屏报端,经过各类媒体的多重传播之后,更成为全民热议的社会话题。
这些年来,不少小说作品都将视线聚焦医疗界,有轻松说笑如《外科来了个犀利哥》、《我是医生不是人》,有严肃正传如《大医院》、《医路》、《药殇》,当代知名作家也有《外科医生》(王晓方著)、《赤脚医生万泉和》(范小青著)、《红处方》、《血玲珑》(毕淑敏著)等作品不约而同地问世。
电视剧方面,虽然《心术》以“国内首部大型医疗剧”为卖点,但事实却并不尽然——早在十多年前,国内已有医疗剧创作,近十年来,更是不乏佳作。
2005年,由电视剧《重案六组》原班人马徐庆东(导演)、娅子(编剧)、王茜(演员)等主创的医疗剧《无限生机》开播。和《心术》一样,剧组也曾在开机前数月,就由导演带领主要演员到北京120急救中心、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地现场实习。数十人跟随救护车抢救病人,观摩医院的大型急救手术和救治过程。正式拍摄时,每场抢救的戏都要让急诊专家把关,不行就推倒重拍。为此,剧组还专程在通州搭建了一座完备的医院,所有科室、设备齐全。据说,体验生活期间,王茜每天就在医院急诊室值夜班,“每次夜里来了一堆病人,值班的医生人手不够了,我就真的上。”在实习期间,她还真的为脑袋被砍伤的病人剃过头、给病人止过血、推着病人冲向救护室。
2010年,由尤勇、谢君豪主演的《医者仁心》开播。在拍摄时,这部剧同样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两层手术室全面开放,供摄制组拍摄,在国内尚属首例。由于借鉴了美剧的手法,该剧在表现急救场面时紧凑鲜明,扣人心弦。曾经做过男护士的谢君豪不惜推掉两部戏约,一圆当医生的梦想。
这两部戏从十多年来的国产医疗剧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一则归功于真实再现了中国医疗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来也得益于人物的切实近人,没有怎么唱高调,神性固然动人,人性更加感人。如今《心术》再来,同样以“写实”和“人物塑造”为主攻方向,兼具“为医生平反”和“传播信望爱”的功能。只是以原著小说来看,在上述几个方面均有些草草,以此来看,恐怕未必能够超越《无限生机》与《医者仁心》的水准。
不过,《心术》汇集了《蜗居》的原班人马,外加知名作家六六亲自担纲编剧,前后撰写剧本超过70万字,仍不免令人期待。说到底,即使效果不尽如人意,能为荧屏多添一点真实的社会话题,也总比玩不尽的穿越、谍报、婆媳大战来得更有意义些。
而“医院”这个工作场所,不仅如《心术》所言,是“信、望、爱最好的体现”,更充斥着悬疑、紧张、复杂的情节、错综的人性与感情,几乎集合了所有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各国编剧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然的故事温床,有些医疗题材剧更是一拍多年,不仅成为时下热门话题,还可能对社会观念产生长久影响。
医疗剧作为一种悬疑
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各种鲜为门外汉知晓的疑难杂症、医术秘闻,一向是各类医疗剧乐此不疲的素材。直接把医生用作推理小说主人公的也不在少数,美国就有康薇尔著名的“首席女法医”系列。
而说到以疑难杂症著称的医疗剧,人们的第一反应必定是有着“黑暗医界F4之首”美誉的瘸腿怪老头豪斯。这个拄着拐棍,满脸胡茬,阴阳怪气的老头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白袍医生的认知:他嗑药、招妓,对病人缺乏关爱,只对顽疾怪病兴趣浓厚,口头禅是“每个人都撒谎”,基本上被他看上的病人,不是稀世绝症,就是得了要用第一个患者名字去命名的医院“鬼见愁”。
但他偏偏又医术极其高明,能见人所不能,还有超强的责任心,不依不饶追着人家诊病,甚至不惜以身试法,锒铛入狱。不仅“断病”方面天赋异秉,极富推理才能,就连他的推断过程,也充满了猜测、验证、错误、推翻重来,一集之中多次逆转,从结构到气质都相当吻合悬疑推理剧的要求。
如今《豪斯医生》已播到第八个年头,算起来,编剧方面至少已经让150种怪病“走进科学”。在编剧团背后,还屹立着以专业医师队伍为核心的智囊团,为每一集案例提供科学支持。剧集之深入人心,就连最近热播的美剧《热力克利夫兰》都对此进行调侃:“你具体什么病?”“四型假黄瘤海绵状脑病。不是我显摆,前几集《豪斯医生》里就有这个诊断呢!”而国内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也时不时会拿剧中情节出来说事儿,有时是科普,有时是辟谣。
2008年国内医疗剧《柳叶刀》同样试图以几桩心外科的离奇死亡事件制造悬疑迷雾,可惜剧本相对薄弱,影像风格四平八稳,少量的运动镜头和单调的人物调度难以营造必需的紧张气氛,相形见绌。
医疗剧作为一场科普
《豪斯医生》看多了,恐怕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疑病症”,像笑话里说的:一个人膝盖疼,遍查医书之后发现,除了脚气可以排除,其他毛病都有八九成相似。
如果看的是《实习医生格蕾》,情况又不尽相同。虽然每集都有鲜血淋漓的伤口、开膛破肚的尸体、千奇百怪的病例满足着观众的窥视欲,被誉为“医院里的CSI”,但《格蕾》的写实性一直以来都受到追捧。2005年3月,《格蕾》第一季开播,以黑马姿态成为全美平均收视最高的医疗剧,每周固定收视人群超过2500万。此后八年,成绩虽然逐年略有下降,仍不失平均高点。
美国《时代周刊》曾以《格蕾》等医疗剧为例进行民意调查,发现虽然剧中情节有违背常理或医疗伦理之处,却仍然赢得了80%护理生和73%医学生的青睐。调查报告称,“电视剧集有时可充当教育角色,调查显示,1994年始播的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增进了公众的健康知识。就获取健康信息而言,观众很多时候更愿意在剧情中接受教育,而非直接式说教。”
医疗剧作为一次励志
《格蕾》的英文原名是“Grey’s Anatomy”,来源于英国医生亨利·格雷(Henry Gray)1848年出版的传世解剖学圣经《Gray’s Anatomy》,中文版译为《格氏解剖学》,厚达2000多页。“解剖”在《格蕾》一剧里被赋予双关意义,既是医学术语,也暗示主角们的内心剖白。
包括格蕾在内的5名实习医生,一同在西雅图仁爱医院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主角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每集都会运用“弹性叙事”的手法,引入新人物、新的故事线索。涉及的场景,除了必备的医疗空间,如手术室、病房,还有相对私人的电梯、休息室、更衣室、酒吧……在展示实习医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之余,也花费了大量笔墨刻画人物的成长历程,抒发各种情感。每季终了,主角们的状态相比开幕之时,似乎又多了几分历练,让人从中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草长莺飞,万物生长。
许多医疗剧喜欢以实习医生为主人公,除了因为他们初出茅庐,可以时不时发表一些诸如“啊这是什么?”“哇主任好厉害哟!”之类的话来推进情节发展,更是出于励志的考虑。假如各个医生都和豪斯一样天衣无缝、高高在上,对观众而言就只有受教的份,少了许多“陪伴角色成长”的代入感。新近问世的TVB剧《On call 36小时》和日剧《37岁成为医生的我:实习医生的纯情故事》都由实习医生担纲主角,只怕不是偶然。
医疗剧作为一腔性情
人神共性、生死矛盾、是非较量……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医疗剧若不在人性人情上大做文章,简直对不起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
说到人性,2003年版日剧《白色巨塔》是当之无愧的高峰。这部剧集系日本知名社会派女作家山崎丰子1963年原作小说(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第四次改编为影视作品,以尖锐的社会问题作为核心,从四度翻拍的不断修改中提炼出精髓,作为富士台45周年台庆剧推出,影响至今深远。剧中时有回响的基督教名曲《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正契合了主题:在复杂的人性里谱写神性的音符。而主角在名利与道德的两极对立中不断挣扎,终究悲剧收场,令无数观众唏嘘不已。
2006年台湾拍摄同名剧集,亦改编自原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侯文咏的小说。该剧以台大医院为背景,聚焦医疗业黑幕,在医院不断爆发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反映人性弱点。由于剧作者本身具有十多年专业背景,电视剧拍摄手法写实,播出后反响巨大。
除了特殊环境造成的人性弱点,还有不少影视剧试图探讨医生不为人知的隐秘心事。在2010年艾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死亡医生》里,医生杰克在古稀之年因协助130多名病人自杀获判入狱8年,引出“安乐死”这个至今仍未达成统一说法的医疗伦理难题。这部电影原名直译为“你不懂杰克”,而“医生通过杀人去救人”这样的选择,其所包含的美好人性,同样有待情与法的较量,有待时间去证明。
相形之下,已经成为普世价值的“人情味”,显然更易被广大观众接受,在中国影视剧中,尤其不乏对英雄人物的描摹。
张嘉译在2001年的电视剧《帕米尔医生》中饰演过一位从江苏扬州医专毕业,到新疆帕米尔高原支援医疗的医生。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治病救人,用医术和医德去换取当地人的信任和爱戴。学骑马、学柯尔克孜语、钻研业务,这都算不了什么。关键时刻,为了救人,他常要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割下自己腿上的皮移植给孩子。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故事原型的真实经历。
即使是素来潇洒跳脱的美剧,在医疗题材中也得回归一次传统价值观:以人为本。《格蕾》第二季第十八集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脸上长满成骨肉瘤,俗称“狮面人”,手术风险很大,但他选择了做手术。整容专家Mark为他做了手术,但不幸失败。病人死后,Mark却仍旧为他做完整容,为他圆梦……
医疗剧作为一道现实热点
随着人们对医疗领域与日俱增的关心,一些从前已经存在,却因为缺少关注而不了了之的医药黑幕、制度缺陷、医患矛盾,越来越多地见诸荧屏报端,经过各类媒体的多重传播之后,更成为全民热议的社会话题。
这些年来,不少小说作品都将视线聚焦医疗界,有轻松说笑如《外科来了个犀利哥》、《我是医生不是人》,有严肃正传如《大医院》、《医路》、《药殇》,当代知名作家也有《外科医生》(王晓方著)、《赤脚医生万泉和》(范小青著)、《红处方》、《血玲珑》(毕淑敏著)等作品不约而同地问世。
电视剧方面,虽然《心术》以“国内首部大型医疗剧”为卖点,但事实却并不尽然——早在十多年前,国内已有医疗剧创作,近十年来,更是不乏佳作。
2005年,由电视剧《重案六组》原班人马徐庆东(导演)、娅子(编剧)、王茜(演员)等主创的医疗剧《无限生机》开播。和《心术》一样,剧组也曾在开机前数月,就由导演带领主要演员到北京120急救中心、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地现场实习。数十人跟随救护车抢救病人,观摩医院的大型急救手术和救治过程。正式拍摄时,每场抢救的戏都要让急诊专家把关,不行就推倒重拍。为此,剧组还专程在通州搭建了一座完备的医院,所有科室、设备齐全。据说,体验生活期间,王茜每天就在医院急诊室值夜班,“每次夜里来了一堆病人,值班的医生人手不够了,我就真的上。”在实习期间,她还真的为脑袋被砍伤的病人剃过头、给病人止过血、推着病人冲向救护室。
2010年,由尤勇、谢君豪主演的《医者仁心》开播。在拍摄时,这部剧同样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两层手术室全面开放,供摄制组拍摄,在国内尚属首例。由于借鉴了美剧的手法,该剧在表现急救场面时紧凑鲜明,扣人心弦。曾经做过男护士的谢君豪不惜推掉两部戏约,一圆当医生的梦想。
这两部戏从十多年来的国产医疗剧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一则归功于真实再现了中国医疗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来也得益于人物的切实近人,没有怎么唱高调,神性固然动人,人性更加感人。如今《心术》再来,同样以“写实”和“人物塑造”为主攻方向,兼具“为医生平反”和“传播信望爱”的功能。只是以原著小说来看,在上述几个方面均有些草草,以此来看,恐怕未必能够超越《无限生机》与《医者仁心》的水准。
不过,《心术》汇集了《蜗居》的原班人马,外加知名作家六六亲自担纲编剧,前后撰写剧本超过70万字,仍不免令人期待。说到底,即使效果不尽如人意,能为荧屏多添一点真实的社会话题,也总比玩不尽的穿越、谍报、婆媳大战来得更有意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