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全局的大问题,三农现代化引起了全国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东部发达地区也面临着三农在新形势下跃上新台阶的问题。
深冬时节,北方天寒地冻。然而余杭依旧满目翠绿,生机盎然。记者就我国东部地区三农现代化问题,采访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余杭三农信息化的作法,令人耳目一新。
三农难题要破解
出路在于信息化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从余杭的实践看,出路在于信息化。”快人快语的何关新书记一见面,就切入了正题。
他认为,传统的手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有限。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当前局势下,只有信息化才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手段。
近三年来,余杭农网已投资六百余万元,建成了网络平台,为三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闯出了一条新路。目前,余杭农网专业人员共有4人,电脑近700台。余杭在涉及三农的20个乡镇、街道办、管委会、26个村,62个专业合作社等共选派340个信息员,形成了纵横立体网络,为适应三农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接轨世界、推荐农副产品、进行农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条件,成为三农信息化的亮点。
何关新介绍,2004年余杭区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利用农网信息化管理,成为浙江省的先进单位。它率先将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的有关文件、操作经验和各地动态及时在“余杭农网”上发布,又通过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将本村农户土地承包的详细情况,传送至镇乡(街道)农业信息服务站,建立本镇乡(街道)的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区农业局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全区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并且利用农网实现了土地承包信息的网络化动态管理。
村级财务监管一直是农村的焦点问题之一。余杭区采用专门的财务软件监管系统和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联网,及时上报村里的日常财务开支到镇会计核算中心,再传至区农经总站汇总。农村土地承包、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为民主理财、廉洁行政、依法监督创造了条件。
洗脚上田办企业
洗手上网找市场
何关新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洗脚上田办企业,背着产品找市场。而现在新一代的农民,已经实行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把眼光瞄向了国际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洗手上网觅商机,国际国内找市场已经屡见不鲜。这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令人欣喜的重要变迁。
余杭农网同样与时俱进。由于遵循“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实现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目前余杭农网的日点击量超过了400人次,月成交量超过2000万元。
余杭顺丰祥禽蛋专业合作社在“非典”期间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出口额占全年交易量的60%以上,交易额达一千余万人民币。不但节省了成本,还找到了一条开辟出口市场的重要通道。余杭镇甲鱼养殖大户吴国华通过网络发布求购信息后,台湾客商亲自打来电话,帮助分析了甲鱼种蛋的市场形势,及早购进了甲鱼蛋,比后期的价格便宜0.7元/只,节省养殖成本达7万元。
仓前镇信息站通过余杭农网发布该镇观赏鱼养殖场信息后,引来了国内5省的客商,甚至有以色列客商先后2次前来养殖场洽谈有关合作事宜,一个月售出6000元。地处偏僻的连具村苗木种植大户闻晓元,在网上发布花木八角金盘的信息后,一位客户,开车到现场进货1200枝八角金盘,成交额在2400元。葛巷村苗木种植大户凌坤荣,在农网上发布供应香樟和杜英的信息后,卖了12000枝香樟和杜英。
何关新认为,三农信息化能否在农村站住脚并逐步发展,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否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政府搭建信息化平台,农民上网得益,因此余杭三农信息化前景十分广阔。
走出去面向全国
请进来联通世界
坐落在余杭区的一家食品公司主要以竹笋为原料,按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提供优质的竹笋和笋干,但一直无法打开知名度。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宁辽阳食品交易市场、成都食品市场的一些客户通过余杭农网“涉农企业”栏目等网上介绍了解到该公司的情况,电话咨询求购。仅7个月,该公司通过阿里巴巴等网站交易额达30万元,从而通过网络的平台打开了市场销路。
无独有偶,杭州一家特种鱼苗开发有限公司经过余杭农网“农业龙头企业”栏目介绍,上半年通过网上订单等形式,交易额达到400万元左右,主要交易渠道涉及江苏、山东等地。
杭州另一家农产品公司在2002年初接受了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新型“网络销售”理念,在全国44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迷你桔瓜销售网点,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而公司业务员只有5个,相当于传统销售队伍的1/10。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世界,从有形市场转向网络市场,使三农企业的目标市场、顾客关系、企业组织、竞争形态及营销手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农企业和农户必须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战略,提供比竞争者更有价值、更有效率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营销规模,才能实现三农走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全国各地农业信息化相关链接:
日前,重庆市的“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完成。这是重庆市的“八大民心工程”之一,为广大农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提供农村信息服务,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加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早在2007年4月,重庆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农业局出台下发了加快建设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加快推进“农信通”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个区县的工作任务。到2007年10月初,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基本组建,开通了乡镇风情、数字农家乐等频道,并架设600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市“农信通”平台也随之开通。目前,全市已累计实现了3897个信息村、519个信息镇以及90个涉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网用户数突破120万,短信日均近500万余条,语音呼入次数日均近1.5万余次,在农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农业部于近日组织制定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主要目标规划明确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核心,以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提出了到2015年,农业和农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的目标。
农业信息化服务在广东省成效显著。广东省已形成东、西、北三大环和“珠江三角”网中网的速率在25GB/s以上的高速骨干通信网络,其基础数据网覆盖全省各市、县、乡镇,用户光纤网正向乡镇、小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延伸。“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已普遍实现有线电视光纤进村,逾九成的山区县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电话覆盖率达到了60%。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一百多个县(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六百多个乡镇农业工作部门和两千六百多个行政村配备了上网设备,通过农业卫星网开通了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完成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粮食工作会议的实况接收。
深冬时节,北方天寒地冻。然而余杭依旧满目翠绿,生机盎然。记者就我国东部地区三农现代化问题,采访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余杭三农信息化的作法,令人耳目一新。
三农难题要破解
出路在于信息化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从余杭的实践看,出路在于信息化。”快人快语的何关新书记一见面,就切入了正题。
他认为,传统的手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有限。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当前局势下,只有信息化才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手段。
近三年来,余杭农网已投资六百余万元,建成了网络平台,为三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闯出了一条新路。目前,余杭农网专业人员共有4人,电脑近700台。余杭在涉及三农的20个乡镇、街道办、管委会、26个村,62个专业合作社等共选派340个信息员,形成了纵横立体网络,为适应三农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接轨世界、推荐农副产品、进行农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条件,成为三农信息化的亮点。
何关新介绍,2004年余杭区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利用农网信息化管理,成为浙江省的先进单位。它率先将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的有关文件、操作经验和各地动态及时在“余杭农网”上发布,又通过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将本村农户土地承包的详细情况,传送至镇乡(街道)农业信息服务站,建立本镇乡(街道)的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区农业局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全区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并且利用农网实现了土地承包信息的网络化动态管理。
村级财务监管一直是农村的焦点问题之一。余杭区采用专门的财务软件监管系统和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联网,及时上报村里的日常财务开支到镇会计核算中心,再传至区农经总站汇总。农村土地承包、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为民主理财、廉洁行政、依法监督创造了条件。
洗脚上田办企业
洗手上网找市场
何关新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洗脚上田办企业,背着产品找市场。而现在新一代的农民,已经实行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把眼光瞄向了国际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洗手上网觅商机,国际国内找市场已经屡见不鲜。这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令人欣喜的重要变迁。
余杭农网同样与时俱进。由于遵循“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实现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目前余杭农网的日点击量超过了400人次,月成交量超过2000万元。
余杭顺丰祥禽蛋专业合作社在“非典”期间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出口额占全年交易量的60%以上,交易额达一千余万人民币。不但节省了成本,还找到了一条开辟出口市场的重要通道。余杭镇甲鱼养殖大户吴国华通过网络发布求购信息后,台湾客商亲自打来电话,帮助分析了甲鱼种蛋的市场形势,及早购进了甲鱼蛋,比后期的价格便宜0.7元/只,节省养殖成本达7万元。
仓前镇信息站通过余杭农网发布该镇观赏鱼养殖场信息后,引来了国内5省的客商,甚至有以色列客商先后2次前来养殖场洽谈有关合作事宜,一个月售出6000元。地处偏僻的连具村苗木种植大户闻晓元,在网上发布花木八角金盘的信息后,一位客户,开车到现场进货1200枝八角金盘,成交额在2400元。葛巷村苗木种植大户凌坤荣,在农网上发布供应香樟和杜英的信息后,卖了12000枝香樟和杜英。
何关新认为,三农信息化能否在农村站住脚并逐步发展,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否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政府搭建信息化平台,农民上网得益,因此余杭三农信息化前景十分广阔。
走出去面向全国
请进来联通世界
坐落在余杭区的一家食品公司主要以竹笋为原料,按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提供优质的竹笋和笋干,但一直无法打开知名度。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宁辽阳食品交易市场、成都食品市场的一些客户通过余杭农网“涉农企业”栏目等网上介绍了解到该公司的情况,电话咨询求购。仅7个月,该公司通过阿里巴巴等网站交易额达30万元,从而通过网络的平台打开了市场销路。
无独有偶,杭州一家特种鱼苗开发有限公司经过余杭农网“农业龙头企业”栏目介绍,上半年通过网上订单等形式,交易额达到400万元左右,主要交易渠道涉及江苏、山东等地。
杭州另一家农产品公司在2002年初接受了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新型“网络销售”理念,在全国44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迷你桔瓜销售网点,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而公司业务员只有5个,相当于传统销售队伍的1/10。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世界,从有形市场转向网络市场,使三农企业的目标市场、顾客关系、企业组织、竞争形态及营销手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农企业和农户必须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战略,提供比竞争者更有价值、更有效率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营销规模,才能实现三农走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全国各地农业信息化相关链接:
日前,重庆市的“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完成。这是重庆市的“八大民心工程”之一,为广大农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提供农村信息服务,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加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早在2007年4月,重庆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农业局出台下发了加快建设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加快推进“农信通”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个区县的工作任务。到2007年10月初,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基本组建,开通了乡镇风情、数字农家乐等频道,并架设600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市“农信通”平台也随之开通。目前,全市已累计实现了3897个信息村、519个信息镇以及90个涉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网用户数突破120万,短信日均近500万余条,语音呼入次数日均近1.5万余次,在农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农业部于近日组织制定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主要目标规划明确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核心,以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提出了到2015年,农业和农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的目标。
农业信息化服务在广东省成效显著。广东省已形成东、西、北三大环和“珠江三角”网中网的速率在25GB/s以上的高速骨干通信网络,其基础数据网覆盖全省各市、县、乡镇,用户光纤网正向乡镇、小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延伸。“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已普遍实现有线电视光纤进村,逾九成的山区县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电话覆盖率达到了60%。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一百多个县(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六百多个乡镇农业工作部门和两千六百多个行政村配备了上网设备,通过农业卫星网开通了全国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完成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粮食工作会议的实况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