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构建和谐的课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方式的革新,才能构建和谐课堂。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师要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上——变“权威”为“引路人”
倡导教学民主是体现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推行教学民主,首先要解决师生关系与地位平等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否则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活力与灵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环境中的人,而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生活积累、态度和个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允许人的发展速度有变,要让不同的学生能各得其所,决不可用固定的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学生。因此必须在教师头脑中牢固树立“我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大力提倡民主化的教学,使教学的双边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教学内容上——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重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创新,重视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宗旨,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模式——变单一式为多元式
语文教学首先包含人文教育。教语文,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人文思想的渗透,这就要以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为重点,改变现行课堂教学艺术,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偏多,忽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倾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讨论式、论辩式、交流式等等。
二、创设条件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要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和谐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快乐的心情,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1.以情导情
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而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为此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内涵和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及体会出的情感用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
2.享受成功
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要不忘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力。
3.创设平等交流的平台
和谐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堂,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创和谐的交流氛围。
文本交流,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大胆联想,鼓励他们去续写、改写文本的结尾,或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对话,构思情节。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赞赏,教师不要囿于固定的僵化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学会合作首先从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开始。我们要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创设机会,如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诚然,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做法远不止以上所言,但只要我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责编 覃亮生)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师要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上——变“权威”为“引路人”
倡导教学民主是体现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推行教学民主,首先要解决师生关系与地位平等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否则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活力与灵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环境中的人,而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生活积累、态度和个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允许人的发展速度有变,要让不同的学生能各得其所,决不可用固定的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学生。因此必须在教师头脑中牢固树立“我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大力提倡民主化的教学,使教学的双边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教学内容上——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重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创新,重视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宗旨,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模式——变单一式为多元式
语文教学首先包含人文教育。教语文,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人文思想的渗透,这就要以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为重点,改变现行课堂教学艺术,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偏多,忽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倾向。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讨论式、论辩式、交流式等等。
二、创设条件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要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和谐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快乐的心情,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1.以情导情
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而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为此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内涵和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以及体会出的情感用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
2.享受成功
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要不忘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力。
3.创设平等交流的平台
和谐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堂,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创和谐的交流氛围。
文本交流,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大胆联想,鼓励他们去续写、改写文本的结尾,或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对话,构思情节。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赞赏,教师不要囿于固定的僵化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学会合作首先从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开始。我们要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创设机会,如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诚然,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做法远不止以上所言,但只要我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