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凸显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现象。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靜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了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悟品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
  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弊端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一)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而富于魅力的朗读,去挖掘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二)多媒体的滥用与误用,直接导致了语文课教学意境的苍白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属于认知学科,认知学科很多情况下问题是确定的,结果是唯一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一点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语文不同,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我们知道,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走出困惑的选择
  多媒体发展到现在,就面临着困惑,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如何取舍?首先,我认为应该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其次,为了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功效,我建議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妨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教学性为出发点。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究竟是为了促进教还是为了促进学?目前,人们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较多考虑的是教的因素,即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师教的质量。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课件制作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
  第三,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语文课上没有了语文教师富有激情、充满个性化的声音。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必定索然寡味,学生的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因而,我们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总之,语文教学应在充分分析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才是明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或迷信所谓的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化学教学,要求围绕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要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课题,注意研究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就如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探索。  一、突出“走进化学世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各种现象,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一次课我们可安排“化学研究些什么?”“化学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和“怎样学好化
期刊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小学段数学教育应养成学生乐意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可见,在数学课堂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十分必要。  一、教师要做学生乐于思考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
期刊
数学思想,是人脑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能动反映,它是对数学事实及内在关系最本质的认识。首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其次,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三者密不可分。中学数学中出现的数学观点(方程观点、函数观点、向量观点、几何变换观点等)和各种数学方法,都体现着相应的数学思想。中学数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深刻地反映了许多基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環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  以前在对环境的认识上 ,我们教师偏重于物质环境的建设、只重视装饰布置教室、活动室不惜花气力、花财力,而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对
期刊
一、引言  复习是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满氏记忆通论》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如果不及时复习新学的知识,遗忘率很高。复习课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把教材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对知识查漏补缺,建构有机整体,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但一提到复习课,我们就会想到传统的复习教学模式,想到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就在那里死记硬背,大量地操练。这样的复习,老师觉
期刊
从教十余载,我一直记得在刚毕业考教师面试时的一个问题:“你作为生物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我在课堂中一直进行着探索和实践,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找到德育土壤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不是老师高调的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将德育渗透
期刊
极限是指用以描述变量在一定的变化过程中的终极状态的概念,而极限思想是在小学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灵活地借助极限思想,可以将某些数学问题化难为易,避免一些复杂运算,探索出解题方向或转化途徑。  一、极限思想的起源  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已有了极限思想的萌芽,如《庄子·天下篇》就提出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运用极限思想 ,曾算出π≈3.1416。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
期刊
中国是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古诗词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能唤醒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的回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它的热播,为这个浮躁的快餐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也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增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信息技术已普遍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呈现了很多学习资源,节省了很多课堂时间,使课堂容量最大化。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了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