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PPP模式作为公私合作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使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建设中互利双赢,优势互补,因此这一融资模式在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桥梁建设等多个领域中。北京地铁4号线是PPP模式在我国成功应用的典范,以它为例分析了PPP模式的运作、融资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地方政府部门采用PPP模式的动机。我国对于PPP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据此本文结合实践总结我国在采用PPP模式中实现的成效以及面临的风险,以期使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PPP模式 项目融资 基础设施 成效与风险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项目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能源、运输、水、通信、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方面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活动的持续扩展以及人口压力的逐年增加,公民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一方面,政府继续主导公共项目供给,因资金匮乏等原因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私营经济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其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对于政府发起的项目而言,大多数属于准经营性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可营利性。那么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主导下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从而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资的单一投融资模式,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将政府、私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能为私人投资者和相关金融机构带来稳定的收益,因此加快PPP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也成为一个发展的新趋势。
一、PPP模式概述
1.PPP模式的内涵及特点。PPP是一种新形势的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兴起也是近几年,应用还不是特别广泛。它本身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表达。如宋波对PPP模式做出过这样的定义: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公共服务领域开始应用的一种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该模式支持政府与私营部门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品生产。而《PPP项目管理》一书中给出这样的概述:PPP项目融资模式是政府与私营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式的项目融资及发展战略,它是公共部门与社会投资者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实施项目更有利的结果,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尽管存在表达方式上的不一致,但普遍公认的PPP模式的特点有:公私部门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规定;PPP模式实行契约合同制;PPP产生的是一个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等。
2.PPP的融资结构与特征。在PPP模式中,私人企业从项目论证阶段就开始参与,政府部门通过采购形式,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项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简称SPC)签订特许权协议。政府赋予SPC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开发权,该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建设与运营。政府通常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达成一个直接协议,即政府向借贷机构做出承诺,将按照政府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合同支付有关费用,协议能使项目公司比较顺利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采取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民营企业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项目建成后,SPC通常在一定期限内拥有项目的经营权,在经营期限内,SPC以向享受公共产品服务的使用者收费的方式回收资金,经营期满,经营权转交给政府。
二、PPP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中的成功应用:北京地铁4号线
1.项目运作背景。轨道交通可以大幅度缓解城市主城区堵车和乘车难的问题,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地铁投资高、成本大,会造成政府财政负担严重。因此北京市于2003年10月颁布了《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并于12月发布《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两份文件指出,可以引入公私合营制,即PPP项目融资模式。政府可以和私人部門共同就轨道交通项目进行投资,从而大规模的吸引社会资金,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地铁四号线修葺计划开始启动。
2.项目融资模式概况。该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分为两期,一期从2005年至2009年,项目建成后,由私人运营商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期限为30年,第一阶段总投资153亿人民币。北京市政府与私人部门设定的特许经营公司共同出资,政府出资70%,私人部门30%。项目第一期也将分AB两个部分动工,A部分的投资额为107亿元,大约为投资总额的70%,B部分投资额为46亿元,占30%。A部分主要为土地建设工程,包括挖隧道、拆迁,铺设轨道等。B部分的内容是机电设备资产,比如地铁车厢、检票系统、电力供应等,B部分主要由PPP的特许经营公司来负责。项目的特许经营公司是北京京港铁路有限公司,它是由三个部分共同出资组建的,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控股的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国资委控股的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整个建设过程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合同参照《特许经营协定》,规定了建设分工,即A部分与B部分同时进行,但A部分同时负责对B部分的监督。北京地铁四号线的整个运营定价由政府负责,即使在合同期内,政府也有权调整价格,合同期满后,项目公司需要将所有设施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转移到北京市政府管理。
三、我国地方政府使用PPP模式的动机研究 1.具备良好的PPP项目运作环境。我国已出台《招标投标法》、《抵押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它们为PPP模式稳定运行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并且一直推行的基础设施BOT模式可为PPP模式提供借鉴。一方面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成功的运用,另一方面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开始大胆尝试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
2.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质量。长期以来,公共部门在提供各项公共服务中都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公共部门本身存在效率低下、缺乏激励机制等局限性,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差、收费高、不能满足公民的需求等问题日益严重。加之政府的财政压力逐年增大,很难去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采用PPP模式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政府起到监管作用,实现互利双赢,提升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和质量。
3.减轻财政负担,降低项目建设风险。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投融资已经在逐步地退出竞争性生产领域,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看,我国政府在公共事业项目投资方面的压力仍将有增无减。所以无论是通过国债转贷、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融资还是国家向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银团的借款等融资方式,都无法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和负担。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部分国有股本退出,政府将获得巨额财政收入。
由于合作各方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在合作关系中是共同分担风险和责任。同时投资主体多元化正是现代监管制度的基础。因此当多元化实现后,将有助于建立独立、公正、可行和高效的监管体制,降低项目建设风险。
四、PPP模式在实践中的成效及风险分析
PPP模式在实践中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又存在失败的案例,所以该模式仍然需要制度保障以及实践检验,以下将具体分析实践中其成效与风险。
1.PPP模式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1提升项目质量,促进技术进步。PPP模式采取的是“一揽子”总承包方式,在严格的投标过程中,新颖、超前的设计是中标的前提,它不仅对整个项目起到推动作用,并能促进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PPP模式中具有雄厚竞争力的企业在项目的前期就参与进来,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资本,这样无疑会给公共事业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带来勃勃生机。
1.2打破政府全权垄断局面,使政府有可为有可不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质导致公共建设过于注重公平和经济稳定而忽视效率,致使公共建设中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扩大规模而忽视了原有的基础设施存量的使用。引入PPP模式,打破了政府部门全权垄断的局面,给公众更多的自由竞争与选择的机会,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在速度、效益、规模上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协调。
1.3增强了公共事业建设的融资能力,减轻财政负担。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还不能发行债券,一些城市为了解决公共建设的融资困难,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它们发行企业债券,或向商业银行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而PPP模式则是通过特许权协议以项目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适当的政府扶持措施来组织融资,满足了庞大的建设资金需求,改善了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4拓宽了民间资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投资空间。可以拓宽民间资本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投资空间,使它在我国不仅仅局限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建筑等行业,而能够在基础产业方面打破垄断,在除国计民生的重大经营项目外的公共事业项目,诸如电力、电信、供水、卫生设施、运输等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促使它在国内经济发展中长期稳定地发展。
2.PPP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的风险。PPP模式中项目的风险定义为:在PPP模式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对项目的成功融资、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工期、成本和质量)的实现和项目运营可能产生干扰的不确定性影响,或可能导致项目受到损失或损害,甚至导致项目失败的事件。冯燕结合国内外PPP案例,概括出PPP项目经常涉及到的风险,主要包括国别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特定项目风险三大类。
2.1成本高或成本超支问题。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精确地估计资产价值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比如估计交通基础设施的价值必须要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未来交通需求以及运营和维护成本,由于这些都缺乏清楚的市场价格信号,即使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地估计资产价值也是一件困难的事。错误的估计资产价值极有可能会导致成本过高或超支。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资产价值的错误估计,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协议都必须重新协商,这会进一步加大成本。
2.2公共项目服务定价不合理。价格形成机制是PPP项目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是PPP模式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没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公私合作机制便无从发挥作用。我国对特许经营项目及垄断产品定价沿用成本定价辅以价格听证,由于成本属于企业的微观信息,政府管制者不可能全面熟知企业成本。成本类型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政府面临两难的境地,强行进行价格管制,通常会使制定的价格小于社会平均成本,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放松管制由企业定价,企业会侵占消费者剩余,因此对公共服务的定价是面临的一个可能风险。
2.3市场收益不足风险。项目运营后的收益不能满足收回投资或达到预定的收益。例如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中,天津市政府提供了许多激励措施,如果由于部分规定原因导致项目收益不足,天津市政府承诺提供补贴,但是政府所承诺补贴数量没有明确定义,项目就承担了市场收益不足的风险。另外京通高速公路建成之初,由于相邻的辅路不收费,致使较长一段时间京通高速车流量不足,也出现了项目收益不足的风险。
五、结语
PPP模式是解决政府已经无力负责城市基礎设施项目投资建设问题的一剂良药,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本文在界定PPP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指出PPP的融资结构与特征。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具体分析PPP模式在该项目上的成功运作。已具备良好的PPP项目运作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迫切需求和减轻财政负担以及降低风险是促使地方政府勇于尝试这种新的融资模式的原因。PPP模式具有提升项目质量、促进政府融资能力、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等成效。但我们仍需要警惕PPP模式在成本、定价以及市场收益上可能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的“第四条道路”—PPP模式研究[J].经济经纬,2006(01).
[2]冯燕.PPP项目融资风险识别及量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王松江,王敏正.PPP项目管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4] 芦明一 .PPP项目融资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应用的案例对比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5]马君.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11(03).
[6]王松江,王敏正.PPP项目管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7]庐有杰,庐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宋波,徐飞.公私合作制(PPP)研究:基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过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曹远展(1991.06—)女,河南许昌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非政府组织管理,地方政府管理。
关键词:PPP模式 项目融资 基础设施 成效与风险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项目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能源、运输、水、通信、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方面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活动的持续扩展以及人口压力的逐年增加,公民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一方面,政府继续主导公共项目供给,因资金匮乏等原因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私营经济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其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对于政府发起的项目而言,大多数属于准经营性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可营利性。那么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主导下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从而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资的单一投融资模式,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将政府、私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能为私人投资者和相关金融机构带来稳定的收益,因此加快PPP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也成为一个发展的新趋势。
一、PPP模式概述
1.PPP模式的内涵及特点。PPP是一种新形势的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兴起也是近几年,应用还不是特别广泛。它本身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表达。如宋波对PPP模式做出过这样的定义: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公共服务领域开始应用的一种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该模式支持政府与私营部门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品生产。而《PPP项目管理》一书中给出这样的概述:PPP项目融资模式是政府与私营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式的项目融资及发展战略,它是公共部门与社会投资者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实施项目更有利的结果,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尽管存在表达方式上的不一致,但普遍公认的PPP模式的特点有:公私部门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规定;PPP模式实行契约合同制;PPP产生的是一个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等。
2.PPP的融资结构与特征。在PPP模式中,私人企业从项目论证阶段就开始参与,政府部门通过采购形式,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项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简称SPC)签订特许权协议。政府赋予SPC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开发权,该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建设与运营。政府通常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达成一个直接协议,即政府向借贷机构做出承诺,将按照政府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合同支付有关费用,协议能使项目公司比较顺利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采取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民营企业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项目建成后,SPC通常在一定期限内拥有项目的经营权,在经营期限内,SPC以向享受公共产品服务的使用者收费的方式回收资金,经营期满,经营权转交给政府。
二、PPP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中的成功应用:北京地铁4号线
1.项目运作背景。轨道交通可以大幅度缓解城市主城区堵车和乘车难的问题,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地铁投资高、成本大,会造成政府财政负担严重。因此北京市于2003年10月颁布了《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并于12月发布《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两份文件指出,可以引入公私合营制,即PPP项目融资模式。政府可以和私人部門共同就轨道交通项目进行投资,从而大规模的吸引社会资金,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地铁四号线修葺计划开始启动。
2.项目融资模式概况。该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分为两期,一期从2005年至2009年,项目建成后,由私人运营商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期限为30年,第一阶段总投资153亿人民币。北京市政府与私人部门设定的特许经营公司共同出资,政府出资70%,私人部门30%。项目第一期也将分AB两个部分动工,A部分的投资额为107亿元,大约为投资总额的70%,B部分投资额为46亿元,占30%。A部分主要为土地建设工程,包括挖隧道、拆迁,铺设轨道等。B部分的内容是机电设备资产,比如地铁车厢、检票系统、电力供应等,B部分主要由PPP的特许经营公司来负责。项目的特许经营公司是北京京港铁路有限公司,它是由三个部分共同出资组建的,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控股的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国资委控股的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整个建设过程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合同参照《特许经营协定》,规定了建设分工,即A部分与B部分同时进行,但A部分同时负责对B部分的监督。北京地铁四号线的整个运营定价由政府负责,即使在合同期内,政府也有权调整价格,合同期满后,项目公司需要将所有设施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转移到北京市政府管理。
三、我国地方政府使用PPP模式的动机研究 1.具备良好的PPP项目运作环境。我国已出台《招标投标法》、《抵押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它们为PPP模式稳定运行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并且一直推行的基础设施BOT模式可为PPP模式提供借鉴。一方面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成功的运用,另一方面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开始大胆尝试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
2.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质量。长期以来,公共部门在提供各项公共服务中都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公共部门本身存在效率低下、缺乏激励机制等局限性,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差、收费高、不能满足公民的需求等问题日益严重。加之政府的财政压力逐年增大,很难去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采用PPP模式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政府起到监管作用,实现互利双赢,提升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和质量。
3.减轻财政负担,降低项目建设风险。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投融资已经在逐步地退出竞争性生产领域,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看,我国政府在公共事业项目投资方面的压力仍将有增无减。所以无论是通过国债转贷、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融资还是国家向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或国际银团的借款等融资方式,都无法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和负担。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部分国有股本退出,政府将获得巨额财政收入。
由于合作各方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在合作关系中是共同分担风险和责任。同时投资主体多元化正是现代监管制度的基础。因此当多元化实现后,将有助于建立独立、公正、可行和高效的监管体制,降低项目建设风险。
四、PPP模式在实践中的成效及风险分析
PPP模式在实践中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又存在失败的案例,所以该模式仍然需要制度保障以及实践检验,以下将具体分析实践中其成效与风险。
1.PPP模式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1提升项目质量,促进技术进步。PPP模式采取的是“一揽子”总承包方式,在严格的投标过程中,新颖、超前的设计是中标的前提,它不仅对整个项目起到推动作用,并能促进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PPP模式中具有雄厚竞争力的企业在项目的前期就参与进来,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资本,这样无疑会给公共事业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带来勃勃生机。
1.2打破政府全权垄断局面,使政府有可为有可不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质导致公共建设过于注重公平和经济稳定而忽视效率,致使公共建设中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扩大规模而忽视了原有的基础设施存量的使用。引入PPP模式,打破了政府部门全权垄断的局面,给公众更多的自由竞争与选择的机会,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在速度、效益、规模上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协调。
1.3增强了公共事业建设的融资能力,减轻财政负担。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还不能发行债券,一些城市为了解决公共建设的融资困难,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它们发行企业债券,或向商业银行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而PPP模式则是通过特许权协议以项目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适当的政府扶持措施来组织融资,满足了庞大的建设资金需求,改善了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4拓宽了民间资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投资空间。可以拓宽民间资本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投资空间,使它在我国不仅仅局限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建筑等行业,而能够在基础产业方面打破垄断,在除国计民生的重大经营项目外的公共事业项目,诸如电力、电信、供水、卫生设施、运输等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促使它在国内经济发展中长期稳定地发展。
2.PPP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的风险。PPP模式中项目的风险定义为:在PPP模式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对项目的成功融资、工程建设项目目标(工期、成本和质量)的实现和项目运营可能产生干扰的不确定性影响,或可能导致项目受到损失或损害,甚至导致项目失败的事件。冯燕结合国内外PPP案例,概括出PPP项目经常涉及到的风险,主要包括国别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特定项目风险三大类。
2.1成本高或成本超支问题。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精确地估计资产价值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比如估计交通基础设施的价值必须要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未来交通需求以及运营和维护成本,由于这些都缺乏清楚的市场价格信号,即使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地估计资产价值也是一件困难的事。错误的估计资产价值极有可能会导致成本过高或超支。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资产价值的错误估计,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协议都必须重新协商,这会进一步加大成本。
2.2公共项目服务定价不合理。价格形成机制是PPP项目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是PPP模式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没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公私合作机制便无从发挥作用。我国对特许经营项目及垄断产品定价沿用成本定价辅以价格听证,由于成本属于企业的微观信息,政府管制者不可能全面熟知企业成本。成本类型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政府面临两难的境地,强行进行价格管制,通常会使制定的价格小于社会平均成本,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放松管制由企业定价,企业会侵占消费者剩余,因此对公共服务的定价是面临的一个可能风险。
2.3市场收益不足风险。项目运营后的收益不能满足收回投资或达到预定的收益。例如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中,天津市政府提供了许多激励措施,如果由于部分规定原因导致项目收益不足,天津市政府承诺提供补贴,但是政府所承诺补贴数量没有明确定义,项目就承担了市场收益不足的风险。另外京通高速公路建成之初,由于相邻的辅路不收费,致使较长一段时间京通高速车流量不足,也出现了项目收益不足的风险。
五、结语
PPP模式是解决政府已经无力负责城市基礎设施项目投资建设问题的一剂良药,近年来得到广泛推广。本文在界定PPP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指出PPP的融资结构与特征。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具体分析PPP模式在该项目上的成功运作。已具备良好的PPP项目运作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迫切需求和减轻财政负担以及降低风险是促使地方政府勇于尝试这种新的融资模式的原因。PPP模式具有提升项目质量、促进政府融资能力、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等成效。但我们仍需要警惕PPP模式在成本、定价以及市场收益上可能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的“第四条道路”—PPP模式研究[J].经济经纬,2006(01).
[2]冯燕.PPP项目融资风险识别及量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王松江,王敏正.PPP项目管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4] 芦明一 .PPP项目融资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应用的案例对比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5]马君.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11(03).
[6]王松江,王敏正.PPP项目管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7]庐有杰,庐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宋波,徐飞.公私合作制(PPP)研究:基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过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曹远展(1991.06—)女,河南许昌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非政府组织管理,地方政府管理。